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化奶牛场选址的原则

现代化奶牛场选址的原则

困难。

切不可建在低洼或低风口处,以免汛期积水,造成排水困难及冬季防寒困难。

1.水源:要有充足的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源,取用方便,保证生产、生活及人畜饮水。

2.水质:要良好,不含毒物,确保人畜安全和健康,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NY 5027-2001)》的规定,达到畜禽生产要求。

3.土质:沙壤土最理想,沙土较适宜,黏土最不适。

沙壤土土质松软,抗压性和透水性强,吸湿性、导热性小,毛细作用弱,雨水、尿液不易积聚,雨后没有硬结、有利于牛舍及运动场的清洁与卫生干燥,有利于防止蹄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

4.周围土地:要具备就地无害化处理粪尿、污水的足够场地和排污条件。

周边有效种植土地面积直接决定了粪污的最终消纳能力,一个1000头奶牛场每年产生的粪污相当于100吨尿素,150吨过磷酸钙,110吨硫酸钾, 每年需要3000~5000亩土地消纳。

5.气候: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如年平均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年降雨量、主风向、风力等,以选择有利地势。

荷斯坦奶牛比较适宜的环境温度为5-15℃,最佳生产温度区为10-15℃。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在建筑牛舍时要因地制宜。

例如,南方的特点主要是夏季高温、高湿,因此,南方的牛舍首先应考虑防暑降温和减少湿度,而在北方部分地区又要注意冬季的防寒保温。

6.饲料资源:周围饲料资源尤其是粗饲料资源丰富,且尽量避免周围有同等规模的饲养场,避免原料竞争。

7.交通:要便利,牛场每天都有大量的牛奶、饲料、粪便进出。

因此,牛场的位置应选择在距离饲料生产基地和放牧地较近的地方。

8.便于防疫:场区距铁路、高速公路、交通干线不小于1000米;距一般道路不小于500米;距其他畜牧场、兽医机构、畜禽屠宰厂不小于2000米;距居民区不小于3000米,并且应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处。

9.供电:充足、可靠,并保证电力供给,现代化牛场机械挤奶、牛奶冷却、饲料加工、饲喂以及清粪等都需要用到大量电力。

10.养殖规模:场地的大小应符合养殖的规模,根据我们规划、建设牛场的经验,选址时可按每头成母牛70-80m2估算所需占地面积。

11.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禁止在国家和地方法律规定的水源保护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内建设奶牛生产区。

李德生 张修刚 北京修刚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奶牛运动场顾名思义是奶牛活动的地方,其实它更是奶牛休息的地方,一天24小时当中,奶牛有一半时间以上是躺卧休息状态的,这样有利于奶牛产奶,因为当奶牛卧下休息时,乳房血流量较站立时会增多25%,而每合成一份牛奶需要500份血液流经乳腺。

以往我们对奶牛运动场的建设要求面积为20-40㎡/头,运动场周围设有围栏,运动场内还应配有饮水池、凉棚、补饲槽等设施。

现实中的奶牛运动场,由于奶牛随意排泄粪尿和一些排泄物,长期污染着这个奶牛休息的场所,加上粪污不能及时清理,雨季来临雨水浸泡,使奶牛运动场变成泥塘,奶牛便生活在泥泞中,牛体受到污染,并且消耗奶牛大量体力,由于不能做到彻底的消毒,大量微生物、条件致病菌繁衍生息,潜伏隐患及危险。

数十年来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奶牛饲养经营者,想出了各种解决方案,用三合土、用砖砌、打混凝土等硬化运动场的办法,虽然奶牛运动场泥泞得到解决问题,但是破坏了奶牛休息的环境,硬化的地面又引发了奶牛肢蹄关节的损伤。

现代规模化奶牛场的设计,牛舍功能及奶牛自由卧栏的使用,为奶牛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并且向我们提示一个新的思考,设计中奶牛运动场是否还有实质的意义,原因有5点:(1)由于奶牛运动场地面长期积存奶牛粪便,排泄物,加上潮湿泥泞,成为细菌、微生物繁衍生息的地方,奶牛乳房与地面的接触,为奶牛乳房炎发生创造了机会,同时还会发生腐蹄病等条件致病菌引发的疾病。

(2)由于运动场卫生条件差,直接影响奶牛牛体卫生,浑身沾满泥土粪便,在挤奶过程进一步会影响牛奶质量。

(3)奶牛运动场粪便的清理,不利于机械化清理,(4)运动场硬化会带来奶牛关节的损伤,同时也并不能解决运动场污染问题,如在运动场铺垫沙土、垫草,由于奶牛随意排便,而造成材料的浪费和清理成本。

(5)污染环境,运动场遗留的奶牛粪尿,被雨水冲刷,随雨水流入河流沟渠,造成水源和环境污染。

原有奶牛场又应该如何进行技术改造,为奶牛创造良好的休息场所?根据我们实践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利用运动场中奶牛凉棚,修建奶牛自由卧栏,凉棚宽度大于6米的,可选用对头式奶牛双卧栏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凉棚建筑面积,同时可以较好的解决奶牛休息的问题。

(2)开放式、棚式牛舍,通过延长屋檐,修建奶牛自由卧栏。

一侧牛舍的屋檐一般需要延长3米左右,采用单卧栏形式。

这样基本可解决奶牛休息条件问题,如再因势利导采用一些其他措施,效果会更佳,但污染问题仍不好解决。

现代奶牛场设计,在确定饲养规模以后,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奶牛群体划分,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确定挤奶厅、挤奶设备、不同牛舍的建筑面积。

我们国家的现代奶牛场建筑设计刚刚起步,而一个规模化奶牛场一次投资往往数千万元人民币,设计和建筑的失误将带来不小的损失,国家又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因此相互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1、目前奶牛群体划分上的问题我国的养牛业与欧美不一样,欧美奶牛场的成母牛和后备牛是分别饲养的,不在一个场内。

而我国奶牛场通常都是把不同生理阶段、不同年龄的奶牛都放在一个牧场内。

谈到牛场规模通常指混合牛群,包括成母牛、后备牛、犊牛。

成母牛又分为泌乳牛、干奶牛、围产牛;后备牛说法不一,有的把所有投产以前的犊牛、育成牛通称后备牛;有的把犊牛分出来,而把7月龄到投产前奶牛,称为后备牛。

在后备牛的划分和名称上也不一致。

有的书中把7-18月龄牛称为青年牛,而把18月龄以上牛称为育成牛;而有的正相反,7-18月龄称为育成牛,18月龄以上称为青年牛。

但出生月龄段的划分基本一致。

即0-6月龄、7-18月龄、18月以上一段,这需国家有关部门或奶业协会将其统一,以便行业中口径一致。

笔者认为后备牛群的划分应为:犊牛(0-6月龄)、育成牛(7-18月龄)、青年牛(18月龄以上到分娩)。

而育成牛还可细分为小育成牛(7-12月龄)和大育成牛(13-18月龄)。

如平均投产(转群)月龄为24月龄,基本可平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6个月,各个阶段的饲养管理是有区别的。

2、影响成母牛比例的因素为了阐述方便,我们先把混合牛群分为两部分,即成母牛和后备牛,成母牛和后备牛各占牛群的比例如何?是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

不同牛场由于饲养管理因素,比例不一样。

但成母牛比例基本在53%-60%范畴内,影响成母牛在牛群比例的因素主要是转群数量和死亡淘汰率。

正常牛场后备牛转群率应是成母牛总数的25%-28%左右。

有关成母牛死亡淘汰率的解释:奶牛由于疾病死亡,或预后不良而丧失生产能力(即繁殖能力和牛奶生产能力)丧失了饲养价值而被迫处理的,都应认为是死亡淘汰率。

而全年死亡淘汰率的比例不应超过成母牛总数的8%-12%。

一个运行良好的牛场,在处于饲养数量饱和状态时,每年不断地更新转群但又无饲养场地,可以有选择地出售一部分犊牛、育成牛、青年牛和成母牛。

借此提高牛群的整体素质和单产水平,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这种情况也可以认为是淘汰牛,选优劣汰,但这是主动的。

有选择淘汰和上面提到的被迫淘汰是两种意义上的区别,为了区别我们可以把有选择淘汰称为奶牛出售。

3、影响后备牛比例的因素后备牛在牛群中的比例受影响的因素有四个方面。

首先与奶牛的繁殖率有关,正常牛群成母牛繁殖率不低于86%。

受胎率和繁殖率正相关,但流产因素和流产率影响不小,有些牛场往往把妊娠后期早产都统计到繁殖率,但没有真实效果。

其次精液冷冻影响公犊和母犊出生率,母犊往往出生率全年小于45%,加上分娩过程的因素,出生成活的母犊一般不足40%左右。

第三是母犊成活率和整个后备牛饲养过程的成活率。

第四是后备牛的培育效果和参配月龄、受胎率以及转群投产天数。

如果重视后备牛的培育,后备牛平均日增重大于720克,14月龄可以配种,平均24月龄就可以转群投产,不仅降低培育成本,获得早期投产收益,而且牛群中后备牛的比例也下降。

4、奶牛场设计中牛群的划分目前在很多书籍和材料中,在奶牛群体构成上错误很多,失去了参考价值。

笔者经过多年实践以及观察,认为在牛场设计上,应当克服由于计算失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我们认为,进行牛场设计,在确定饲养规模的前提下,除特殊情况外,奶牛群体划分,成母牛应占混合群的60%,而后备牛占全群的40%,这样划分比较合理。

首先是新建牛场基本上都带有牛群发展性质,即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几年后发展到设计头数。

或者是同时购买大部分育成牛开始,再逐渐发展数年后达到设计饲养头数,在这种情况下,奶牛群体构成肯定是成母牛明显偏多。

在牛场生产经营若干年以后,或牛群基本达到饱和状卧床的设计必须满足:①方便奶牛的使用;②为奶牛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休息环境。

自然状态下奶牛的起卧行为以及完成这些动作所需的空间是卧栏设计的基本依据,而后者又与奶牛的体尺密切相关。

因此,设计卧栏时,首先要了解自然状态下奶牛的正常行为,其次是确定不同生长阶段的奶牛的体尺。

1.1 自然状态下奶牛的起卧行为:在自然状态下,奶牛起立时,身体首先要向前冲,以将身体的重力向前转移,这样,奶牛沉重的臀部比较容易抬高,后腿也容易站立起来,等身体的后半部分完全站起来后才将前腿站立,如图1所示。

卧床设计不合理会影响奶牛的正常起卧,使奶牛像马一样站立,如图2所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起卧姿势。

牛粪也可以收集晒干用来垫卧床。

另外还可以选择商品材料作卧床表面铺垫。

对牛群日常活动的观察发现,如果有几种不同材料填充或铺垫的卧床可供奶牛选择,则奶牛的选择是有倾向性的,不同卧床的占用率可以在50%以上或20%以下。

专家认为,卧床占用率的提高可能受卧床覆盖材料弹性的影响,奶牛更倾向于占用弹性较高材料覆盖的卧床。

奶牛需要符合其体型轮廓的卧床表面,沙子和弹性材料可以使奶牛更加舒适。

小汽车的旧轮胎用作卧床填充已被证明是可行的。

其优点是投入少,维护方便,耐久性好,轮胎特有的弹性就像床垫一样舒适。

另外,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旧轮胎的来源广泛且成本低廉。

小麦秸、稻草等作为褥草永远是最好的铺垫物,卧床、产栏以及犊牛都可以使用。

二、饲喂栏枷自锁式颈枷作为奶牛饲喂栏枷使用是奶牛业当前讨论的一个主题。

有研究表明,自锁颈枷锁定饲喂4小时的奶牛与非锁定饲喂的奶牛比较,产奶量和干物质进食量无明显差异。

在生产实践中,多数情况下锁定1个小时就应该足够了。

自锁颈枷的使用更多是为了牛群管理的需要,比如牛群检疫、兽医检查治疗、牛群繁殖操作等。

散栏式饲养条件下,颈枷数量可以少于奶牛饲养量10%,但面临检疫时的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