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读后感(7篇)《论语心得》读后感篇1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知大家的东西,永久是最简洁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洁,欢乐的感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
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转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承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情愿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那么,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亲密的关系,由于,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我宠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妙。
品尝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
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
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看法,是一种朴实的,暖和的生活看法,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暖和的,欢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
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
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当着缺一不行的角色。
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尝罢了。
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
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
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开心之意。
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那么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全部人的过失。
《论语》告知我们,要本着公平和理性的看法去敬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
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爱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行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品尝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开心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育我们欢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静!《论语心得》读后感篇2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熟悉了孔子,让我领会到了一种独特的才智,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
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
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目光进展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一般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实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实、暖和的生活看法。
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颜色”。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欢乐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抱负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知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一〕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日,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剧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急躁,精神世界非常空虚,许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
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知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安康、主动生活、和他人和谐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那么,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
《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
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
由于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四〕抱负之道。
一个人应当有抱负。
中国传统的道德抱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修身可理解为:外在力量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善、富足。
由于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力量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
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抱负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抱负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
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假设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沉着,那这样的生命肯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
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欢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
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尝人生的生活道理。
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查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静,也才能如孔子教育我们的那样:欢乐地生活!《论语心得》读后感篇3于丹教授说:“《论语》教给我们许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法规,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实。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方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知我们一种做事的原那么和把握原那么的分寸。
其实我们今日总在说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许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洁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许多事情应当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那么,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需面对的问题。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把握什么样的原那么?在纷繁冗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她告知我们:先修炼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听信他人对你的煽动,要结交有平常心的伴侣,结交到淡淡的平和的伴侣,她就是你最好的伴侣。
为人处世是有哲学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多听,多看,多闻,把人家走过的路,间接地警示自己。
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会走得很好,也会走得很顺畅。
假设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少苛刻别人,君子不埋怨别人,对自己每天都要检点,那样的人,才会做到慎言之。
一个人尊从学问的人,才会让自己成为有学问有教养,有力量,有理想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4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实语言,讲解并描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洁的道理。
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由于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日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告知我们内心的沉着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
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有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记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
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熟悉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损害。
言外之意是假设他人给你造成了损害,你也应当尽量宽容。
其实,《论语》告知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当尽自己的力量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赐予比猎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布满美好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立刻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抱负立刻就会想到也要关心别人实现抱负。
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剧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慈祥;了解别人,就是才智。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5对于《论语》,总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曾经是强迫自己去读,由于高中语文教师要求严格,不读的话,上课叫起来很为难。
那时倒不觉得怎么,但是在教师的强迫下,文言文阅读力量提高了,可以不用老看别人的翻译了。
如今对于这些古典书籍不那么恐惊了,甚至还觉得有点亲切感。
去年年底,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谈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看后觉得心里压抑了好久的东西自己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