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知识一、文体包括三种: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
说明文主要的表达方式说明。
议论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二、文学作品按体裁来分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
散文按表达方式分为三种: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象征、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言志:借某种事物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借景抒情:借某种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对比:拿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使好得更好,差的更差。
象征: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
欲扬先抑:为了达到赞扬某种事物的目的,先说这种事物的不足之处。
欲抑先扬:为了达到否定某种事物的目的,先说这种事物的好处。
三、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说明和议论。
记叙的表达方式同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关。
描写的表达方式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关。
说明的表达方式同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关。
议论的表达方式同作者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看法有关。
抒情的表达方式同感叹号有关,用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之中。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记叙文文体知识一、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状物、绘景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常见的新闻、通讯、叙事散文、小说、故事、人物传记都可以当做记叙文来进行阅读。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除了这两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之外,还可以有议论、抒情等次要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起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记叙文中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
记叙文所写的人和事,一般是真人真事,有的记叙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加工,使真人真事更能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记叙文反映生活并不是象镜子直接照抄照搬现实生活,而是经过作者的选择、提炼、加工。
现实生活为记叙文提供了写作的基础,同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素材,就进入记叙文中,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篇记叙文不必面面俱到地实录生活。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在记叙文中,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称为记叙文的六要素。
一篇记叙文应该交代清记叙文的六要素,这样才能使文章眉目清楚,有始有终,完整地表达中心思想。
掌握六要素,有利于把握整篇文章。
交代事情的起因和结果用概括叙述,交代事情的经过用具体叙述。
三、记叙的线索把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的就是记叙的线索。
可以充当线索的有:1、时间 2、游踪 3、人物的见闻 4、物 5、事件 6、思想感情的变化。
7、人⑴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如《挖荠菜》,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用“吃荠菜”和“挖荠菜”为中心材料,把全文贯穿起来。
⑵以事件为线索。
如《挺进报》一文,是以油印、散发《挺进报》为线索。
⑶以某物为线索。
《七根火柴》就是这样。
⑷以某人为线索。
以某人为线索的文章中,某人往往是文章中的贯穿线索人物,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
如《背影》中的“我”。
⑸以见闻为线索。
《故乡》就是一例。
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和“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⑹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例如《桃花源记》一文,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地点变换)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以及离开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
⑺以感情为线索。
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如《我的老师》以“依恋、思念、爱戴”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还存在有两条线索的情况,当很少见。
四、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有两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凡是以“我、我们”的口气来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
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给人以一种亲切感、真实感,好像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便于直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阅读时要注意“我”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记叙文中的“我”一定作者本人。
小说中的“我”一定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
凡是以“他、他们”的口气展开叙述的是第三人称。
五、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己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⑴顺叙,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例如:《一面》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⑵倒叙。
把事情的结果或矛盾最突出最尖锐的部分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
例如:《驿路梨花》,从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写法。
文章由“我们”路过住宿茅屋写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交代出小屋的来历。
⑶插叙。
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例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六、记叙的分类七、描写的分类八、记叙文层次的划分九、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总结说明文文体知识一、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性质、特点(特征)或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
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把握住说明的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的对象往往是一个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短语),说明对象的特征往往用形容词来概括(或相当于形容词的短语)。
说明文的中心句由说明的对象加上说明对象的特征来构成。
说明文的中心句有全文的中心句和自然段的中心句之分。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全文或整个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
中心句又叫总说。
除了中心句之外的句子叫支撑句。
支撑句又叫分说。
支撑句是以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的方式对中心句进行说明的。
二、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有三种形式:1、总说――分说2、分说――总说3、总分――分说――总说三、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的对象来分,说明文分为实体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说明文就是实体说明文。
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的就是事理说明文。
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说明文可以分为平实语言的说明文和生动语言的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两种。
四、说明方法1、下定义:就是用准确的、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这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
1)笑是反映内心活动的一种面部表情。
2)石拱桥就是用石头做拱圈的一种桥梁。
3)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格式:××是××2、作诠释:就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1)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是四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段文字解释了“死海”的“死”的含义:没有生命2)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
这段文字解释了死海不死的第二个“死”的含义:淹死。
3、分类别: 就是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介绍的说明方法。
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要统一。
1)文学作品按体裁来分可以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
2)风沙的进攻方式有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阵地战;另一种称之为游击战。
4、举例子:就是用实际的事例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生动的一种说明方法。
1)《中国石拱桥》通过举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5、作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说明的一种说法。
1)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一片绿洲。
分析:以前是“不毛之地”同现在的“俨然一片绿洲”,进行比较,表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6、打比方:就是以比喻的方式将进行说明的一种方法。
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时还可以认为是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是采用明喻,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简明生动,通俗易懂。
1)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2)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成挑台象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
3)燕子一会儿象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的直冲云霄。
7、引用:用有关的资料、名言、俗语、谚语来进行说明的一种说明方法。
1)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分析:引用谚语说明霞和天气的关系。
8、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来进行说明的方法,可以采用确数、约数、倍数、百分比等。
运用数字进行说明,必须准确无误,符合客观实际。
注意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表示约数的“大约”“上下”“左右”“多”等词不能去掉,去掉的话,就使约数变成了确数,不符合实际。
表示推测语气的“可能”也不能去掉,去掉的话,就成了肯定语气。
1)一只青蛙一昼夜能捕食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吃2000只,一年吃掉害虫15000左右。
分析:“多”“约”“左右”等词不能去掉,去掉的话,就使约数变成了确数,不符合实际。
9、列图表:就是用绘图和表格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1)分析:通过图表,可以看出。
地球上白色的花最多。
10、摹状貌:就是把说明的事物进行描写的说明方法。
采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可能同时还会带有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是描写的表达方式。
1)雾像轻纱,扑朔迷离,充满浓厚的艺术氛围。
轻轻的薄雾,使山城显得格外亲切。
11、拟人法:把说明的对象当作人来写,使说明的对象具有人的特点。
1)(赵州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五、说明顺序说明文说明的顺序有三种:1、时间顺序(同时间名词有关。
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
)2、空间顺序(同方位名词有关)3、逻辑顺序六、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