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和合成词词以语素的含量上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从语音的形式看,语素有单音节的,其中以单音节语素占优势。
单纯词就是由一个语素形成(包含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
单纯词绝大部分就是单音节。
双音节单纯词多为古代遗留下来的联绵词,分成双声词、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和音译外来词。
多音节单纯词主要就是音译外来词,例如:冰淇淋奥林匹克、阿斯匹林等。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
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有八种: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陈述式、附加式、重叠式、名量式。
单纯词和合成词就是构词科学知识的重点。
区分双音节和多音节单纯词和合成词,关键就是必须把握住它们的显然区别:单纯词的每个音节无法单独则表示意义,只有再分出来沦为一个整体,就可以则表示意义。
而合成词相同,它的每个语素都能够则表示意义。
从词性上分,词有两大类:实词六种(名、动、形、数、量、代)和虚词六种(副、介、连、助、叹、拟声)。
实词就是则表示真的意义的词。
它能够并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还可以单一制成句。
虚词通常不则表示真的意义,只是在短语和句式中则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关系。
从词义上,词还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从感词色彩上,词分成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从语体色彩上,词分为书面语词、口头语词。
词存有单义和多义之分后。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主鸟中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就是由词的本义演进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六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存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例如“深”的本义就是则表示以表面至底部距离长的意思(水很深)。
引申为程度不浅(他的功底深);引申为则表示时间没多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深);引申为颜色浓(浅蓝色)。
自学过程中要忘记本义,学会衍生。
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比喻危险境地。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蝗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不幸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词义的演进方式存有三种:(1)词义扩大,其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中。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江”、“河”,古义分别指长江、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增大,就是指古义所则表示的范围小于今义。
例如古代的鸟兽都称作禽,后来专指鸟类为禽。
(3)词义转移,即词的新义产生后,旧义一般不复存在,而新旧义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如“涕”原指眼泪,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古义外,“涕”均指鼻涕。
同音词指语意全然相同而语音形式(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词。
例如“石油”、“食油”;“原因”、“元音”从字形来看,同音词分成两种:一种就是同形同音,例如“新生”(赢得新生)--新生(新生报至);一种就是异形同音,例如公事--公式--工事--攻势。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
等主义词意义相同,在动用上一般可以互相替换,如“大夫--医生”、“激光--镭射”、“土豆--马铃薯”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互相替换。
如“破除”、“铲除”、“废除”、“清除”、“消除”、“根除”等。
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它可以准确地描写客观事物,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避免用词的单调、重复,便语言富有变化,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必须掌控和运用同义词,必须先学会辨析同义词。
可以从下几方面展开辨析:1.以词的意义(1)词义酌定相同;例如“阻止”大于“制止”(2)范围大小不同;如“词汇”大于“词语”(3)感情色彩相同;例如“成果”(褒义),“结果”(中性)“恶果”(贬意)2.以词的运用(1)支配对象例如“称赞”(别人),“炫耀”(自己)(2)搭配习惯如“冲破”(束缚、阻力、牢笼)“突破”(界限、定额)(3)具体内容场合例如“照相”和“摄影”,“小气”和“吝惜”,前者为口语,通俗词藻,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后者为书面语,比较优雅、庄严。
3.从词的内部结构部分双音节的同义词,往往存有一个音节相同,另一个音节相同。
对于这类词,可以以那个相同的音节所代表的语素上去看看它们的区别。
例如“机智”和“机警”,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在那个“智”与“警”上,“智”存有“精明”的意思,“警”存有“警觉”的意思。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
如:好-坏、善-恶。
以词义所表达的概念的内涵来看,反义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渗中间概念,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动-静、生-死、开-关。
另一种是有中间状态,不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先进”与“落后”。
以词的本义和转义看,反义词分为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两类。
“无条件的反义词”指的是单一意义或跟词的本义相对的反义词,如:热情--冷漠、拥护--反对,这类反义词不放在具体的语言不幸中也能分辨出来。
“有条件的反义词”是指一组反义词中有一个跟词的转义相对,要靠语义环境来辨别。
如骄傲--谦虚是一组的反义词,可是在“我们以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这个句子中,骄傲的词义属转义,和“自卑”构成反义词。
反义词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组成反义的一组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
如:“凶恶”与“善良”都是表示人的性情行为的。
(2)反义词就是词义的一种现象,就是指词与词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不是所有矛盾矛盾的现象都可以用反义词去则表示。
(3)有些词经常在语言中对举,因而根据语言的社会习惯,也可以成为反义词。
如:“春”与“秋”、“红”与“黑”。
(4)形成反义的词的词性、色彩、音节多少相同。
例如:“疾”就可以与“徐”形成反义词,无法与“快”形成反义词,因为“疾”与“徐”就是文言色彩较淡的词,“快”不是。
褒义词:是词性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
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贬义词:就是词义具有贬谪、驳斥、憎恶、不屑感情色彩的词。
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褒义。
中性词:是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1.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
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古代的神话寓言,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
二是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三是古代诗文中语句的直接引用或节缩而成,如学而不厌。
四是民间的口头俗语,如鸡犬升天、青黄不接等。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存有非四字格的,例如“莫须有”“挟天子以而令诸候”等,但为数不多,成语的结构方式主要存有以下几种: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啮合结构,偏正结构,此外除了兼语结构例如引狼入室2.成语语素的音、形、意义辨析成语存有两个基本特征:即为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定型性。
认知、掌控成语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要认真辨析成语的字音、字形。
有些成语的字有它特定的读音,不能按一般的读法去读,如“参差不齐”的“参差”读“cenci”,不读“cancha”;有些字形相近而容易读错,如“相形见绌”的“绌”(chu)易错读成zhuo,“苦心弧诣”的“诣”(yi)易错读成“zhi”;许多成语的字形就是确认的,无法用字形相似的字回去替代它,例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译成“盲”;“草菅人命”的“菅”不要译成“管”。
(2)要弄清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义。
许多成语是以古代书面语沿用下来的,如:“以儆效尤”,要弄清它的意义,首先弄清“儆”的意义为“警戒”,“尤”的意义为“过错”,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清楚了。
(3)有些成语的形成运用了古汉语中特定的语法现象,这些现象存有:a.名词作状语如“土崩瓦解”、“道听途说”b.并使动用法例如“独善其身”、“自圆其说”c.意动用法如“厚此薄彼”、“是古非今”d.宾语前置例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e.名词作动词如“衣锦还乡”、“一面之交”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同属熟语的范畴,都就是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都具备多样的内容和提炼的形式,但它们各自又有所不同。
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自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格言凝炼、深刻,多以上面总结经验,作为众思想行为的规范,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谚语就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merely、含义深刻的非常简单语,例如“玉不琢,不成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歇后语是在群众中流行的一种俏皮话。
它的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平时说话,引用歇语,可以只说出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家去体会、猜测,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为比喻型,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如“裁缝做嫁衣--替别人欢喜”、“踩着梯子吃星星--隔天远”另一类是双关型,如“纸糊的琵琶--弹不得”、“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在议论中使用格言和谚语,会使文章更具文采和说服力,歇后语虽不适用于庄重的场合,但在记叙、描写中运用它,可以收到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效果。
1.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的,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就是润色性或限制性的。
名词短语的结构存有:a.定语+中心词(名、代、动、形、作定语,指示代词、数词、量词组合作定语)b.的字短语c.名词+方位词其用途:加之语调,可以形成名词非述补;可以并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
2.动词短语:以动词为主体的短语。
其结构有:a.动词+宾语b.动词+补语c.状语+动词d.能愿动词+动词e.状语+动词+宾语+补语其用途:加上语调,可构成名词非主谓句;主要作谓语,还可以作宾语、定语。
3.形容词短语:以形容词为主体的短语。
其结构存有:a.形容词+补语b.状语+形容词c.状语+形容词+补语其用途就是:带语调,可以形成形容词非述补;可以并作各种句子成份。
4.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短语,主谓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其结构: a.介词+名词b.介词+代词c.名词+名词短语其用途:加上语调可构成主谓句;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5.介宾短语:由一介词和它的宾语共同组成的短语。
其结构就是:a.介词+名词b.介词+代词c.介词+名词短语其用途: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可以单独成句;并作状语、补语、定语。
6.复指短语:由两个词或两个短语组成,这两个词或短语指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作同一个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