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综合实践教案5篇

小学生综合实践教案5篇

小学生综合实践教案5篇小学生综合实践教案1活动对象:小学三、四、五、六年级活动背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

设计意图:由于现在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太优越,以至于他们除了学习活动之外,很少去接触和了解其它的知识。

设计这样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而是想让他们通过这样一次活动,去接触和认识学习活动以外的生活,身心得到愉悦,自我价值得到体验。

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认识一些农作物,并能了解有关它们的一些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1)学会查找、收集、整理资料。

(2)培养学生观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美化环境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经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之后,自我价值能得到体验。

(2)通过活动,学生能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加深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活动计划:1、调查时间:二周2、调查内容:各种农作物的名称、种植时间、成熟时间、营养或用途是否开花、科属等。

3、调查方式:实地观察,实地查找有关资料,自主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4、活动成果形式:学生习作、图画、歌唱,学生谈经历体验,心得体会等。

活动准备:1、每小组准备一本访察记录本。

2、联系一个种植农作物的典型村。

3、教师或有条件的学生可准备照相机或摄像机。

活动过程:一、田埂漫游,疑团重重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都是谁种植出来的吗?生:农民!师:那你们能说得出哪些农作物呢?小学生综合实践教案2一、激发兴趣,引入正题教师:小朋友,你们谁家有电话呢?请举手。

(十几位小朋友举起了手)教师:谁打过电话?请说说你是怎么打电话的好吗?下面请打过电话的小朋友告诉大家,希望大家注意听。

二、初步了解打电话的知识教师:请王淳小朋友先讲。

学生1:那天,我大舅来电话,找我妈有事,妈妈跟大舅说话后,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跟大舅说几句话好吗?”妈妈把话筒给了我。

我拿到话筒放在耳边,就听到大舅的说话声,“你是淳淳吗?”我高兴地说:“是我。

”“你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过年我就奖励你。

”我说:“我记住了。

”教师:谁还能说一说?学生2:星期天,我正在做作业,电话铃声响了,是爸爸来电话了。

嘱咐我在家听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

学生3:我看见妈妈跟我小姨通电话。

妈妈先拨通了号码,然后拿起话筒:“喂,你是秀丽吗?请你有时间到我家来玩吧!”小姨说:“姐姐,下星期天,我一定去。

再见!”“再见!”(踊跃发言的一个接着一个……)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得很好。

那么,打电话应注意什么呢?请你们认真听讲。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打电话的乐趣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跟谁玩电话游戏呢?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更不是给叔叔阿姨,而是给你的好朋友小亮打电话。

为什么要打电话呢?因为今天是小亮的生日,你要通过电话来表达对好朋友小亮生日快乐的祝愿。

请小朋友记住,通话时要热情大方,用礼貌语言,并且语言要简洁明了。

讲话时要面带微笑,声音不要过高。

不要忘了开头问好,结束说再见。

小朋友,打电话时注意的问题,记住了吗?学生:(齐)记住了。

教师:好,下面我们来玩打电话的游戏。

四、模拟表演,尝试成功的喜悦教师:小朋友们请观看王淳和王健的表演。

(王淳表演小亮,王健表演小亮的朋友)学生:王健拿起话筒用手比划一下,表示拨通了电话。

“喂,你好!我是你的好朋友,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向你表示祝贺,祝你学习进步!”“谢谢你!”“再见!”“再见!”(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喂,你是小亮吗?”“我就是。

”“今天是你的生日,在你过生日的日子里,我代表我们全组的同学向你表示祝贺!”“谢谢!”“不客气!”“再见!”“再见!”(参加表演的一对接一对,小朋友们真正陶醉了。

可是王彩云小朋友始终未敢向前参与,在老师的示意和鼓励下,王彩云终于拿起了话筒。

开始说话不连贯,心情有些紧张,经老师的一再鼓励,她才大胆地与好朋友小亮通了电话。

全体师生为她鼓掌,加油。

)(课后,小朋友们深有体会地说:“老师,这节课,我玩得真开心哪!”) 析本节课,教师的角色已发生变化,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合作者。

这一探讨,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应大力提倡。

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

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手。

这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这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

小学生综合实践教案31、饮食与健康活动由来:一日三餐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俗话说:民以食为生。

健康的饮食能提供人体生长、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营养,让人们拥有强健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拥有健康的人生,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学生来说就尤为重要。

但是,生活中不少学生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卫生、不合理、不科学的饮食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

因此,展开这次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比较实用又非常有价值。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活动准备:一、提出活动主题:不管是胖还是瘦,都与饮食有直接的关系。

你了解我们的饮食情况吗?我信的饮食是否科学?饮食是否均衡?我们的身体健康吗?哪些食物对我们的生长有好处?哪些食物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根据你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在班里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与你的共同的想法?哪些同学想研究的主题与你的有一定联系,组成一个活动小组,明确小组的活动主题。

二、制定活动方案师:活动主题出不了,那还是第一步哟!要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可一定要有明确的活动计划,与小组同学一起,对活动过程中主要研究什么,怎样活动、人员分工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安排,相信你们一定能制定出一份周详的活动方案。

小组在书上填写小组活动方案。

三、活动准备:1、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的资料。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

3、编制调查表。

4、关注身边肥胖或消瘦或体重正常的人员,确定调查对象。

活动过程:一、交流、整理资料1、你找到了哪些有价值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吧!2、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你了解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二、调查与分析1、同学们,你平时的饮食卫生吗?有没有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有没有吃过期、变质的食品?你的饮食习惯科学吗?你周围的人呢?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一次调查,了解一下你和周围人的饮食卫生。

2、分小组设计调查表。

3、学生调查。

师:在我们周围的同学中,有不少“小胖墩”或“豆芽菜”,他们平时吃些什么呢?他们的胖与瘦和他们的饮食有关系吗?请你作一个小调查,现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活动地点:学校、家庭、小区。

活动时间:一周。

分散在平时。

4、调查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的?观察分析小组成员的调查结果,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师介绍方法:《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5、撰写调查报告通过以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与分析,前后联系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撰写小组的调查报告。

三、实践活动针对学校菜肴的实际情况,结合有些同学偏食、厌食等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开展一次科学饮食宣传活动,可自由组合进行设计,以建议、提醒食堂工作人员合理搭配膳食,确保学生的均衡营养,提醒、教育身边的同学吃饱、吃好、吃出健康的身体。

1、分组讨论,动手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或拟写一份倡议书。

2、收集整理有关饮食与健康的资料,下发给食堂工作人员。

3、在学校、家庭或社区等场所进行宣传。

四、拓展性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我是小小营养师”设计活动,比比哪组的设计棒!五、活动总结1、汇报与展示(1)组内交流收集的资料,调查的内容,分析的结果,展示活动方案和活动资料,整理活动所得、改进之处。

(2)班级汇报,互相学习,共同分享。

(3)交流典型的事例、倡议书等材料,展示“我是小小营养师”设计成果。

2、收获与体会。

通过参与本次主题活动,我们亲身体验到了资料收集、调查分析、设计宣传等活动,一定有许多收获与体会,把它们写下来吧!学生写“我的收获”并交流。

小学生综合实践教案4一、指导思想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

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

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