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学专业及研究方向简要介绍

民族学专业及研究方向简要介绍

民族学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一、民族学专业及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民族学是19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迄今仅有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史。

该学科在欧美国家主要隶属于人类学(Anthropology),为其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在美国人类学界,大体上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相当。

我国的民族学始于20世纪初,现已被国家定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级学科。

我国的民族学主要以民族为研究对象,长期以来以国内少数民族的研究为重点,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更加成为我国各民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推动力量。

我校民族学专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向:(一)民族文化研究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体质和文化两大方面,民族文化研究因此也构成着民族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某一具体的民族文化研究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和技能。

(二)中国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是我国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亦是我国开展民族学研究的最具有利条件的地区之一。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全面掌握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某一具体的西北民族研究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和技能。

(三)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少数民族妇女是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群体,亦是有关妇女研究的一个特殊的课题。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有关女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某一具体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与技能。

(四)中国西北乡土社会研究中国西北乡土社会由于其人文和自然环境相对较为特殊,其在民族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亦很独特。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乡土社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中国西北乡土社会研究的某一具体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与技能。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民族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专业水平的高层次人才: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全面了解民族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这一学科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我国民族、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深入掌握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具有从事田野作业的扎实基本功,并具备较为独立的科研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在其有关培养计划已提前完成并符合其他提前毕业条件的前提下,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并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与必修环节(一)课程设置(见一览表)(二)必修环节(5学分)1、教学实践2学分。

2、开题报告1学分。

3、参加至少8次学术报告会2学分。

(三)关于学分的要求1、学位课 24学分(1)公共必修学位课12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3学分;第一外国语7学分,其中,基础外国语6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2)专业共同必修课2门,6学分。

(3)研究方向课2门,6学分。

2、非学位课(选修课)5门,10学分。

共计34学分。

五、论文工作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必须独立完成研究课题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导师主要是指导研究方向和选择课题,制订培养计划,检查工作进展,讨论和分析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考核论文水平。

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包括:1.文献调研。

研究生应掌握本研究方向的最新国内外发展情况、前沿和发展趋势,并做出分析评价,撰写文献总结或综述,并做文献调研报告。

2.开题报告和方案论证。

研究生应说明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完成课题的条件和可行性,提出研究方案。

通过论证后,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本项工作要求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3.撰写论文并答辩。

研究生对所选课题有新的见解即可通过答辩。

六、教学大纲和参考书目(后附)民族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及教学计划一览表六、教学大纲和参考书目一、民族学理论课程英文名称:The Theories of Ethnology课程编号:B0304B01B001任课教师:马宗保授课目的: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民族学的起源、发展、理论/方法的更迭以及若干重要研究课题的系统性梳理,让研究生系统了解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传统和理论前沿。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讲:什么是民族学(ethnology)/人类学(anthropology)?第二讲:社会科学方法论——学者的立场,范式(paradigm)的寻求第三讲:基本概念——文化(culture),民族第四讲: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理论第五讲:文化传播学派的理论第六讲:美国历史特殊论学派的理论第七讲:法国社会年刊学派的理论第八讲:功能学派的理论第十讲:文化与人格学派的理论第十一讲:新进化论与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第十二讲:结构主义的理论第十三讲:阐释人类学的理论第十四讲:象征与符号第十五讲: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宗教研究第十六讲:民族学/人类学中的性别与婚姻第十七讲: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家庭与家族第十八讲: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第十九讲:生计方式与经济生活第二十讲:民族学/人类学中的风俗研究第二十一讲:民族学/人类学的反思主要参考书目: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戴裔煊:《西方民族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Evans-Pritchard. 1981. A History of Anthropological Thought, London. Faber and Faber.埃尔曼·R·瑟维斯:《人类学百年争论(1860-1960)》,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王铭铭:《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当代西方人类学思潮评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Fabian, Johannes.1983. Time and the Other. Columbia.二、Social Research Methods课程汉文名称: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编号:B0304B01B002任课教师:孙振玉授课目的:民族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系统讲授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社会研究方法,目的是为民族学专业的研究生提供更为广泛的社会研究方法视野,使他(她)们得到更有效的方法论训练。

教学大纲:Chapter 1: Science and ResearchChapter 2: Dimensions of ResearchChapter 3: Theory and ResearchChapter 4: Meanings of MethodologyChapter 5: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Ethical ConcernsChapter 6: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DesignsChapter 7: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Chapter 8: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amplingChapter 9: Experimental ResearchChapter 10: Survey ResearchChapter 11: Nonreactive Research and Secondary AnalysisChapter 12: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DataChapter 13: Field ResearchChapter 14: Historical-Comparative ResearchChapter 15: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Chapter 16: Writing the Research Report and the Politics of Social Research主要参考书目:Berg, Bruce Lawrence.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Fifth Edition).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三、西方文化理论专题课程英文名称:Special Lectures on the Cultural Theories of West课程编号:X0304B01C001任课教师:孙振玉授课目的:通过本课程讲授,使硕士研究生掌握基本的西方文化理论,为从事民族文化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教学大纲:一、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The Impact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on the Concept of ManThe Growth of Cul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MindReligion as a Cultural SystemIdeology as a Cultural SystemEthos, World View, and the Analysis of Sacred SymbolsThe Politics of MeaningPerson, Time, and Conduct in Bali二、Marvin Harris’Cultural Materialism: The Struggle for a Science of CultureThe Epistemology of Cultural Materialism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Cultural MaterialismThe Scope of Cultural Materialist Theories三、Ruth Benedict’s Patterns of Culture.主要参考文献1. Langness, L. L. 1990. The Study of Culture. Los Angeles: Novato.2. Harris, Marvin. 1980. Cultural Materialism: The Struggle for a Science of Culture. New York: Random House.3. Harris, Marvin. 1968. The Rise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4.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5. Benedict, Ruth. 1934. Patterns of Culture.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6. White, Leslie A. 1940. Pioneers in American Anthropology: The Morgan-Bandelier Letters 1873-1883.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四、课程名称:伊斯兰文化专题课程英文名称:Islamic Culture课程编号:X0304B01C002任课教师:孙振玉授课目的:本课程将通过系统讲授和学习,使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全面了解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其结构和特征,掌握伊斯兰文化的发展脉络,借鉴伊斯兰文化成就,为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