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大变形机理和处治方法的研究摘要:大变形问题在隧道修建过程中非常常见,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也较多,因此存在不同的处治思路和方法。
现阶段此类问题的主要处治原则是加强围岩、控制变形。
针对火山隧道出口端K397+220-K396+880(ZK397+365-ZK396+860)段,由于岩体稳定性差,隧道层间结合力差,自稳性差。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软岩大变形的分类与发生机理,结合实际案例提出相应的处治方法,旨在降低软岩大变形给施工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围岩大变形;大变形机理;处治方法引言近年来,随着地下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深埋长大隧道。
众所周知,地球的地壳运动始终在运动,从未停歇,46亿多年来,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地壳的运动中相互交织融合形成软硬不均、高低不平的江河湖海、平川大山。
软质岩是多形态岩性中的一种,然而,隧道掘进遇到软岩则是一道难题。
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与特殊的围岩力学性质致使隧道围岩大变形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隧道工程的施工建设安全与长期运营稳定。
为采取精准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围岩大变形加以防控,需要认真分析软岩大变形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处治方法,保障施工安全。
1.构造软岩大变形分类与发生机理1.1断层型大变形断层型大变形主要发生在区域断层带,围岩一般处于较高应力状态。
在隧道开挖前,断层中破碎带在较高围压的作用下紧密闭合。
隧道开挖后,断层中破碎带在水平构造应力与重力的时效作用下,发生塑性挤出、结构流变,最终发展为断层型大变形。
1.2碎裂型大变形碎裂型大变形是发生在构造节理发育带的构造软岩大变形,如节理密集带、褶皱核部及转折端。
大变形发生段围岩呈碎裂状,在处于原岩应力状态时受到高围压的作用,整体较稳定。
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重分布,结构面之间发生错动,碎裂的结构体产生滑移,围岩整体强度大幅度下降,持续扩容松弛,有显著结构流变体的特征,在强烈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展为大变形。
1.3小夹角型大变形小夹角型大变形是主要发生在顺层和缓倾岩层中,以隧道轴线与岩层面小角度相交为特点的构造软岩大变形。
隧道穿过水平状岩体,隧道拱顶一定范围内的岩层在水平构造应力的挤压作用下,产生拉伸屈服区。
在构造应力的时效作用下,塑性屈服区进一步发展导致隧道顶部岩层发生挠曲破坏,顶部岩体挤出,发生大变形。
2.工程概况沿江高速火山隧道全长7192m,隧道最大埋深466.9m,最大设计涌水量2475m³/d。
宁攀高速ZCB1-16合同段火山隧道出口段建设,其中左线长度3660米,Ⅴ级围岩,长度1130米;Ⅳ级围岩,长度870米;III级围岩,长度1660米,纵坡-1.9%/3660;隧道右线长度3675米,Ⅴ级围岩,长度1145米;Ⅳ级围岩,长度870米;III级围岩,长度1660米,纵坡-1.9%/3675。
火山隧道出口端K397+220-K396+880(ZK397+365-ZK396+860)段,左右洞原设计为Ⅲ级围岩,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岩体呈中风化状态,岩体较完整。
实际施工过程中揭露的围岩主要为:左线以强风化炭质页岩为主,岩质较软,岩体破碎,多呈中、厚层状结构,局部呈碎、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受层间软弱夹层及岩层缓倾影响,岩石层间结合力差,掌子面炭质页岩占比较大,由于炭质页岩的易裂性,造成岩体稳定性差,剥落掉块严重,隧道层间结合力差,自稳性差。
右线主要以强风化炭质页岩为主,夹中风化花岗闪长岩,岩质较软,岩体较破碎,炭质页岩层理厚度极薄(数毫米至数厘米),局部呈碎、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基岩节理裂隙水发育,受层间软弱夹层及岩层缓倾影响,岩石层间结合力差,掌子面炭质页岩占比较大,由于炭质页岩的易裂性,造成岩体稳定性差,剥落掉块严重,隧道层间结合力差,自稳性差。
3.软岩大变形原因分析隧道穿越带处于初始地应力状态,围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碳质页岩,进洞左侧花岗闪长岩为主,右侧碳质页岩为主。
炭质页岩主要分部于掌子面右侧位置,岩质较软,岩体破碎,多薄层状结构,局部呈碎、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基岩节理裂隙水弱发育,岩层产状为237°∠50°,受层间软弱夹层及岩层缓倾影响,岩石层间结合力差,由于炭质页岩的易裂性,造成岩体稳定性差,剥落掉块严重。
隧道围岩层间结合力差,自稳性差。
符合V级围岩特征。
掌子面围岩情况层理极薄易风化崩解层间光滑,无粘结大变形可能性:(1)该段大变形段落埋深在100-350m之间,掌子面揭露围岩地质构造(节理产状扭曲、变化较大)反映该段可能存在构造地应力;(2)变形段落初支背后均存在滴水状渗水现象,局部炭质页岩炭化严重,推测蒙脱石、伊利石、高岭土等膨胀性矿物含量较高,且开挖初期渗水现象不明显,炭质页岩含水量较低,初期支护施作后渗水现象加剧,说明该段炭质页岩膨胀势较大。
该段落隧道埋深250米左右,开挖爆破后,形成临空面,地应力重分布。
围岩在开挖扰动作用下形成松动圈,一方面,随炭质页岩崩解,松动圈不断扩大、围岩松动荷载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碳质页岩遇水软化,随时间推移发生蠕变。
在支护体系支护下,松散压力和长时间的蠕变导致支护体系受力增大,且呈受力不均匀状态,压力或者局部拉力作用在超前支护、喷射混凝土、钢拱架上,超前小导管尾部所穿越的拱架应力集中,导致拱架局部变形,初支变形后,混凝土在弯拉应力的作用下开裂,剥落,过量的围岩变形,破坏围岩的原始应力状态,引起围岩的更深层松弛,增加初期支护的负荷。
下台阶开挖支护后,对围岩造成二次扰动,临空面更大,围岩蠕变量大,初支无法抵抗地应力,直接造成初期支护内缩收敛,侵限较大。
初支开裂、掉块型钢扭曲变形4.软岩大变形处治方案4.1变形侵限处治(1)待初支变形稳定后对该段落初支进行换拱,表1是换拱段支护参数。
换拱施工须遵循先加固后置换的原则,采用5.5m长φ42×4mm注浆小导管对拱墙部位围岩进行预注浆加固,小导管按间距1.0m×1.0m梅花状布置,注浆时压力应不小于1.0mPa;对于不需要置换的钢拱架,应采用锁脚锚管加固,并对原有的支护系统设立临时支撑之后方可进行。
表1 换拱段支护参数(ZK397+273-ZK397+255)(2)换拱段落初支采用I20b工字钢,初喷厚度26cm,设双层钢筋网;二衬采用50cm厚钢筋混凝土,主筋采用φ25钢筋,间距为20cm,施工中做好二衬钢筋定位,保证钢筋充分发挥作用并符合耐久性要求。
(3)换拱时应尽量减少围岩扰动,应采用机械刻槽,如图1所示,不得采用爆破方式,严格控制钢拱架置换榀数,每次一榀,逐次置换。
图1 左洞正在进行换拱处理(4)钢架架设完成后,相邻钢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以增强支护的整体性。
(5)加强监控量测。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动态监测变形数据,快速及时进行更新比对。
除必要的拱顶下沉、围岩收敛、地表下沉等监测外,还应观察换拱段初期支护状态,喷射混凝土层是否产生裂缝、剥离、剪切破坏及钢支撑变形程度等。
3D激光扫描仪测量轮廓及监测4.2二衬拱顶开裂、仰拱底鼓及水沟开裂段处治设计方案(1)在两侧拱墙下施作φ108×6钢管桩,长9m,纵向间距为1m,向隧道外侧30°打入,钢管桩内置钢筋笼,加强管内注浆。
(2)钢管桩施作完毕后,加强二衬监控量测,若二衬变形或开裂继续发展,在拱脚处垂直向下施作108×6钢管桩,长9m,纵向间距为1m。
(3)同一桩号的钢管桩应左右两边同时施工,施作完毕后,加强二衬监控量测,密切关注二衬拱顶下沉,两侧拱肩、拱腰的收敛、仰拱底鼓及裂缝发展情况。
(4)待隧道贯通后,建议对二衬开裂严重段衬砌及排水沟开裂段进行拆除重新施作。
所有初期支护、二衬的拆换必须按照“先加固,后拆换”的原则,确保施工安全。
4.3双层初期支护+50cm钢筋砼(1)在开挖之前,视掌子面的渗水情况,在掌子面出水处施作30m的泄水孔,倾角为5°,泄水孔数量及位置根据出水情况确定。
加密环向排水管,严禁围岩裂隙水进入仰拱,施作仰拱之前在拱底施作集水井,并及时将水流排出洞外,防止仰拱被水浸泡软化。
(2)采用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每次开挖进尺0.6m,衬砌结构采用Ⅴ级浅埋段衬砌,加大仰拱深度至1.8m。
初支采用I22b+I20a双层钢拱架,纵向间距50cm,喷混厚度54cm,预留变形量为45cm(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
第一层初支设置I22b钢架,纵向间距50cm,喷混厚28cm,当第一层初支变形量达15cm且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判断其变形尚不能稳定,立即施作第二层初期支护;第二层初支设置I20a钢架,间距50cm,喷混厚26cm。
系统锚管采用5.5mφ42注浆钢花管,布置间距100cm×100cm。
上台阶处钢架单元采用4m长φ75×4锚管锁脚,每处2根;拱腰处钢架单元采用4m长φ42×4锚管锁脚,每处2根。
当初期支护连续3天沉降量小于2mm/d时,可施作二次衬砌,二衬采用50cm厚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筋采用φ25钢筋,间距为20cm。
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双侧拱架施工管棚锁脚施工洞内超前管棚施工5.结束语综上所述,软岩大变形隧道塌方问题一旦发生,就会对工程进度周期、质量形成不良影响。
当前隧道施工难度较大,通过本文结合案例提出的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围岩变形量,同时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降低施工安全风险,确保施工进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1]张兴辉.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成因及其施工处理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8):104-105.[2]杨选择.简谈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综合控制技术[J].云南科技管理,2021,34(01):55-59.[3]姜波.两并行软岩大变形隧道变形特征及处置措施[J].四川建筑,2021,41(03):136-138.[4]张广泽,邓建辉,王栋,张茹,徐正宣,张志龙,冯君,任利,贾哲强.隧道围岩构造软岩大变形发生机理及分级方法[J].工程科学与技术,2021,53(01):1-12.[5]马时强.软岩大变形条件下围岩变形与围岩压力的关系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20,57(01):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