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利息和利息率
3.1 复习笔记
一、利息与收益资本化
1.利息理论
(1)对于利息合理性的认识
人类社会对于利息存在的合理性问题,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认识过程。
(2)西方经济学对于利息来源的认识
①货币报酬论。
比较典型的是配第的地租派生理论和洛克的货币分布不均理论。
②资本租金论。
资本租金论是对货币报酬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巴本提出利息是资本租金的观点。
诺思提出了借贷资本租金理论,他也把货币的借贷看成是实物资本的借贷,而利息是由于资本的余缺产生的,可供生产和贸易的资本掌握在没有兴趣进行生产和贸易的人手中,他们愿意将资本出借给愿意从事生产和贸易活动的人,并从中收取利息。
③风险补偿论。
风险来自于借入者的诚信、生产经营状况、利润的高低及生活费用等,因而利息的高低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借入者的迫切程度与贪婪之心。
④产业利润学说。
斯密认为,资本是出借人贷出取息的资财。
这些资财既可以用于生产以提供利润,也可以用于直接的生活消费以维持劳动者的生命,但主要用于资本主义的工农业生产。
这表明斯密所定义的资本是产业资本。
出借人贷出资财所获得的利息也就是产业利润的一部分。
这样,斯密就摒弃了重商主义者和重农主义者以商业资本和农业资本为一般资本的狭隘认识,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深人论述了包括工业资本、农业资本等在内的产业资
本的性质。
⑤资本生产力论。
借贷资本的利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风险性利息,二是纯利息。
风险性利息是资金贷出者承担风险的报酬,不能说明利息的本质;纯利息是源于资本像自然力一样具有生产力,两种生产力结合在一起促进生产,那么借款人借入资本进行生产,其生产出的价值的一部分就要用于支付资本生产力的报酬。
⑥节欲论。
⑦时差论。
⑧等待与资本收益说。
⑨人性不耐理论。
⑩灵活性偏好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利息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表面上来源于利润,反映为资金的价格,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剩余劳动的方式。
由此就厘清了利息和利率的界限,即0<利息<利润和0<利率<平均利润率。
由于竞争的缘故,平均利润率会逐渐下降,因此,利率也会逐渐降低。
马克思的利息理论深刻地提示了利息的来源和界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收益资本化理论,为现代信用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收益资本化理论
(1)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式
利润是由生产力水平、外部环境、经营能力等多方面决定的,不确定因素多,因而不固定;利息是借贷行为成立时就确定了的。
利润和利息的这种区别使利息成为资本收益的最低标准,即一般形式,利率尤其是市场利率也就成为资本收益率的一般形式。
(2)收益资本化
任何能取得收益的事物都可视同为资本。
通过与借贷资本的比较,用市场利率和收益进行计算,可以将该事物折换成一定的资本量,可以用资金价格来衡量,这样就使一些无价值的事物也具有了价格。
这一过程被称为资本化,如土地价格、人力价格等。
收益资本化过程实际隐含了两个市场规律:一是收益率的收敛性。
二是在市场上投入一定量的资金或实物,或者投入某种能带来收益的无价值之客观存在,都应带来趋近于平均收益率的收益。
3.利息的计量
(1)会计期间假定
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期间的设定主要包括年、半年、季度和月,在界定利息计量的期限标准时,半年期间和季度期间就不用了,再加上一个日的期限,就形成了利息计量活动中常用的年、月和日三种期间,这也是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利率的来源。
(2)单利与复利
如果不计量利息本身的时间价值,每期都按初始本金来计量利息,就是单利;如果计量利息本身的时间价值,即上一期利息自动滚入下一期本金,则为复利。
1S P r n =+⨯() ()1n S P r =⨯+
上述两个公式分别为计算到期本利和的单利公式和复利公式。
式中:S 表示到期本利和;P 为本金;r 为利率;n 为期限。
二、利率与利率体系
1.利率分类
(1)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年利率是用一年的利息除以本金,适用百分号;月利率是用一月的利息除以本金,适用
千分号;日利率则是用一日的利息除以本金,适用万分号。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未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利率,而实际利率则是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的利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物价变动率,即为下述第一个公式。
但在物价变动时,利息本身也面临币值波动,所以应该精确计量,即得到第二个公式。
一般多用第一个公式。
=+
r i P
()()
=++
r i i p
1-1
式中:r表示名义利率;i表示实际利率;P表示物价变动率。
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名义利率,一般对长期信用活动实行保值贴补制度,否则信用活动尤其是长期信用活动将会大幅减少。
保值贴补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使实际利率至少不低于零,其基本公式是:名义利率+保值贴补率一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I>0。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借贷期内不发生变动的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借贷期内可随某种标准不断变化的利率。
(4)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官方利率包括基准利率和官方规定的其他利率标准,它是由中央银行规定并强制执行的。
官方利率在利率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并在货币政策实施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准利率首先是一个市场化的利率,有广泛的市场参与性,能够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其次它是一个传导性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关联度强,影响大;最后它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便于控制。
公定利率是银行同业公会或类似组织所形成的,对会员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利率。
广义的市场利率是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准确地说应该叫市场化利率;狭义的
市场利率是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市场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利率,它代表一种平均水平并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参照性。
狭义的市场利率在金融投资活动尤其是证券市场投资中,往往是基本的参照标准,并在证券定价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而在金融活动中通常所称市场利率即狭义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在不同的国家由不同的具体利率表示,如我国一般以商业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美国主要是指国库券利率;欧洲货币市场则以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市场利率为市场利率。
(5)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时约定向存款人支付利息时适用的利率;贷款利率则是发放贷款时约定向借款人收取利息所适用的利率。
存贷款利率之间存在一个利差,这个利差就是金融机构弥补业务成本费用并形成合理利润的主要来源。
(6)优惠利率与惩罚利率
优惠利率是指在普通利率基础上给予存款人或借款人一定优惠,使其享受更高收益或更低成本的利率;惩罚利率则是为减少存款人收益或提高借款人成本而实行的利率。
两者合称差别利率。
(7)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长期与短期的一般界限是1年,所以l年期及以下的信用活动所适用的利率叫短期利率,而l年期以上的利率就是长期利率。
2.复利的运用
(1)现值理论
在复利规则下,一笔资金运用一段时间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时间价值。
在这段时间的起点上,没有包含时间价值的资金量称为现值;在时问的终点上,包含了时间价值的资金量
称为终值。
现值与终值之间的换算由复利公式可得,即
S=P (1+r )n
亦即终值=现值×(1+利率)期限。
则,
()1n S P r =
+
(2)投资项目评估
运用现值理论进行计算。
(3)考察利率期限结构
3.利率体系 利率体系是经济运行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利率由内在因素联结而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利率结构和相互传导机制。
(1)利率品种结构
①中央银行利率。
中央银行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即由中央银行控制并对利率体系有直接决定作用的利率。
中央银行利率主要包括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等。
以上几种中央银行利率都只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使用,因此直接调节的是金融机构的资金状况和信用规模,对于普通的经济主体无法直接起作用,所以其宏观调控效应的发挥需要通过商业银行利率来传导。
②商业银行利率。
商业银行利率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如企业和居民起作用的利率,有时称为商业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可转让大额存单利率和贴现利率等;另一类是金融机构同业之问进行资金融通时适用的利率,或称同业利率,如拆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