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扬州经济、历史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扬州经济、历史发展的调查报告

扬州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

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苏北门户”之称。

扬州有249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

地理位置扬州市扬州市位于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扬州市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

扬州市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天长市相连;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北部与淮安市接壤;东部和盐城市、泰州市毗连。

扬州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邗江、江都、仪征等1区2市;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4湖。

扬州市的最高点为仪征市境内的大铜山,海拔149.5米。

气候地形扬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

其气候主要特点是: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扬州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

扬州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

年平均气温为14.8℃,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较为突出。

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7.5℃。

全年无霜期平均220天;全年平均日照2140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1020mm。

扬州市辖区北部地形为丘陵,京杭大运河以东和沿江地貌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历史沿革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

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

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

这个刺史部下辖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豫章郡及六安国等五郡一国,管辖的范围为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的部分,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

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又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范围为太湖流域及今浙江省西北部),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公元88年,六安国并入庐江郡。

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

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

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扬州为广陵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广陵郡复改扬州。

唐末,江淮大乱。

昭宗天复二年(902),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

天祜十六年(919),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

吴天祚三年(937),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

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士。

道,扬州属淮南道。

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

神宗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

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设置扬州大都督府。

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

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维扬府。

二十六年,改称扬州府。

扬州府领高邮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扬州府属之。

二十三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领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清顺治二年(1645),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

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

咸丰三年(1853)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

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长(滁州)、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

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

民国元年(1912)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

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

民国38年1月25日,江都县城(扬州)解放。

27日,设立扬州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同年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改称苏北行政区扬州行政专区,专员公署驻扬州市。

1950年1月,扬州专区与划出如皋、海安给南通专区,划出东台、台北(今大丰)给盐城专区以后的泰州专区合并,滁州划出六合县给扬州,划出江浦县给南京。

最终扬州市共辖扬州市区、泰州市、兴化县、高邮县、宝应县、靖江县、泰兴县、江都县、泰县、仪征县、六合县2市9县。

1956年3月,江都县析为江都、邗江2县。

1960年4月,宝应县、高邮县析湖西地区为金湖县。

1966年3月,仪征、六合、金湖3县划给新设立的六合地区。

1971年,六合地区撤销,仪征、六合2县划回扬州地区。

1975年,六合县划归南京市,扬州地区辖2市9县。

1983年3月,江苏省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

原属扬州地区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县、高邮、靖江、宝应、泰兴、兴化、仪征9个县划归扬州市管辖。

扬州市改由省管辖,设广陵区和郊区。

1986年4月,仪征县撤县设市。

1987年12月,兴化县撤县设市。

1991年4月,高邮县撤县设市。

1992年9月,泰兴县撤县设市。

1993年8月,靖江县撤县设市。

1994年4月,江都县撤县设市。

1994年7月,泰县撤县设立姜堰市。

撤县设市中,行政区划均未改变。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原由扬州市代管的泰兴、姜堰、靖江、兴化4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管辖。

扬州市设广陵区、郊区(2002年更名维扬区),辖宝应县、邗江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00年12月,邗江县撤销县建制,改设扬州市邗江区。

扬州市管辖广陵、邗江、维扬3个区、宝应县和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10年,扬州市共辖70个镇、7个乡和13个街道办事处。

行政区划扬州市现辖广陵、邗江、维扬3个区,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全市共有70个镇、7个乡和13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102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58.8万,其中市辖区人口约118万。

广陵区社会经济2010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三个扬州为主题,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保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全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初步测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7.99亿元,可比价增长13.4%,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2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29.3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819.4亿元,增长13.7%。

人均GDP达49509元,按美元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8:56.1:36.1调整为7.2:55.7:37.1。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8%。

2010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3.4,同比上涨3.4个百分点。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3%。

构成CPI的商品类别中,上涨的有:食品类(106.9)、居住类(106.0)、烟酒及用品类(10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0.5)、交通和通信类(100.1);下降的有: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99.2);衣着类价格水平与去年持平。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7。

2010年我市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有24个指标达到目标值,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

江都、仪征顺利通过全面小康达标验收,高邮达到省定县级小康验收标准,宝应小康进程不断加快。

二、农业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87.09万吨,增产4.74万吨,连续7年实现丰收;农业总产值284.3亿元,增长10.9%。

全年生猪出栏136.28万头,增长5.4%,存栏75.78万头,增长2.6%,其中母猪存栏5.43万头,增长8.2%;家禽出栏4133.34万只,存栏1525.32万只,分别增长2.6%和3.8%;肉类总产量达到17.95万吨,增长3.8%,其中猪肉10.30万吨,增长5.7%。

农林牧副渔业实现增加值159.25亿元,可比价增长4.5%。

其中:农业增加值88.85亿元,增长6.2%;林业增加值3.74亿元,下降10.2%;牧业增加值20.83亿元,增长2.0%;渔业增加值38.76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69亿元,增长4.2%。

2010年新增高效农(渔)业园区面积27万亩、设施农(渔)业面积17.5万亩,建成农业园区561个,总面积77.8万亩。

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31个。

农村实事工程有效落实,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80公里,公路危桥150座,所有行政村通上四级公路。

疏浚县乡河道、河塘3070万方。

新改建无害化卫生户厕8万座,“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万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