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的意义》读后感吴瑾辉学生首先是通过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的感受,来决定是否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愿意来遵守这个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是否喜欢学习和参与这个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活动。
新时代的教师形象:1.能够触角敏锐,重视与学生的沟通。
2.能够积极进取,创新求变。
3.懂得忙里偷闲,消除自己的压力,掌握放松的技巧。
4.对学生要求合理,循序渐进的推进工作。
5.处事公正,重情重理。
6.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7.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团队精神,互谅互助。
8.幽默乐观,坦诚真挚。
9.容易宽容、接纳学生的过错。
这种模式与标准比较富有人情味,较实际可行,可以帮助教师以自己本来的人性层面和个性特点与学生互动。
新时代的学生形象:1.多才多艺,尽量展开所长。
2.动静得宜,有问有答。
3.善于安排时间,珍惜青春。
4.触角敏锐,创新求变。
5.尊重人,乐于与他人合作。
6.幽默乐观,坦诚真挚。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坦白或明朗——彼此诚实不欺诈。
2.关心——彼此都知道自己受对方所重视。
3.独立性——一方不依赖另一方。
4.个体性——一方允许另一方发展其独特的个性与创造力。
5.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一方需求的满足不以另一方需求的牺牲为代价。
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前提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3.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教师在同理心的交谈中所应基于的立场1.教师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很深的信任感。
2.在同理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应能“由衷的接受”学生所表现的情感,不管这种情感如何与教师心目中的尺度不相符合。
3.教师应该了解到,情感往往十分短暂,只存在片刻之间。
4.教师必须由衷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为此安排时间。
5.教师对学生的烦恼应能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卷入学生的情感中。
6.教师应了解,学生往往不能开门见山说出他真正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
学生对教师的言行是否一致非常重视。
在一个言行一致的老师那里,学生的第一个心理体验是安全感,他不必担心这个老师的要求会前后不一致,不必担心老师会情绪化地变更对学生的各种管理措施,也从一个始终能够对他们关怀的老师那里得到稳定的情感支持。
学生在与这样一个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老师沟通,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进行健康的情绪管理;让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榜样那里,学习做一个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人,学习对人真化曾、信赖的品质。
教师如何表达自己的真诚:1.自我接纳与自信:自我接纳是指教师自己有勇气面对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索、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软弱、阴暗和脆弱的地方。
在这个接纳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别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可以体验到每个人都有他的软弱、阴暗和脆弱的一面,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宽容。
这种通过进入自身内心世界,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真诚的品质在成长的过程——我们越是能够接纳自己内心世界中软弱、阴暗和脆弱等过去不愿去正视的一面,就越容易放下自我防御的面具,越能够在与人沟通时流露出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实,也就越有人情味,越能够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了。
自信来源于对自己的了解和由此产生的安全感、自在感。
当一个教师在心灵深处感到安全时,就不会耗费时间和精力来构建种种防卫面具,不需要伪装和防御,那么,自然地,他会给他的学生带来安全的沟通氛围,也就帮助了学生在这种人格力量的感染下接受他的正面影响了。
2.在恰当的时候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也有无知、犯错误、存在错误偏见的时候,有分寸地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人;因为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也就可以接受学生的错误、无知和不完美;这样的表达可以缩短跟学生的沟通距离。
3.在与学生相处时,为学生呢感事先制定教育计划时,要有明确的“教师意识”,但在对学生实施这些计划时,又要把自己当作是在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朋友。
4.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不是无条件自由地向学生“倾诉”自己的心态。
如果说出来的亲身感受对学生没有帮助,就没有必要说出来。
接纳和尊重是这样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而且它们必须要被改变,但是,他在老师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
当一个教师真正地在爱一个学生的时候,也是他对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有最大相信的时候。
沟通者的誓言: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给予你说出它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它,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
表扬学生的口语策略:1.表扬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人格2.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3.不要随便把学生互相比较4.公开与私下表扬双管齐下5.表扬要尽量公平、一致6.隐恶扬善,找好不找坏7.珍惜学生的这一刻8.表扬语言要随机应变9.表扬和奖励要结合好聆听学生讲话不是教育本身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信、自爱等重要的心理品质。
自我中心意识——教师不愿意聆听学生的原因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当教师希望学生出现教师所期望的结果时,或者教师在传递一个教育内容时,教师通常认为所有教育的预期效果都取决于教师本人,换句话说,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将师生之间本来应该共同来承担的责任,全部归到教师单方面来承担。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会将注意力放在发现学生问题并急于解决这些问题上——他们将学生的问题归结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上,因此会急于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会急于直接“命令、要求”学生“应该”这样来处理这些问题。
这种与学生沟通时所基于的心态,称为自我中心意识。
在与学生沟通时,从自己的愿望和主观判断出发,希望尽快出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希望学生完全处于服从的地位来接受教师的影响。
这种沟通是从教师单方面的主观愿望和教师权利意识出发的。
基于这种意识的沟通给学生造成的后果是让学生产生一种无助的依赖性、不成熟和稚气,教师与学生在沟通时,不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却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严加命令与控制,好象他们根本不足以信赖也永远不能承担责任一样。
如果学校不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实际上就是在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不要带着教师的权威感和优越的批评感来聆听学生的话。
是为了理解去聆听,而不是为了评价去聆听的。
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给学生下断语,而是注意去聆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系统和表达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评价,暂时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尽量无我地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正确地过滤信息。
“问题归属学生意识”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归属教师意识”是为了处理学生为教师制造的问题教师常用于解决问题的3种沟通方式1.调整学生的行为2.调整环境3.调整教师自己教室常规是指教师在教室中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
它有三个共同要素,即在一套良好的教室常规下,学生能:1.专心课堂活动。
2.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教室常规所带来的效应:1.促进学习一个吵闹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拒绝较困难的学习任务,而且会变得烦躁又不愿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2.增进社会化3.培养民主精神学校可以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学生练习平等、意见交流、进取心、责任感、领导、服从,以及为团体而努力等民主的性格。
教室常规有助于使个人在团体规范之下更卓越——这是民主的精神4.满足心理需求我们必须明白正因为某些人关心着我们,所以我们要守分寸,而教室常规正是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协助。
5.增加学习的乐趣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都需要有人强迫他们去做他们真正希望自己会去做的事由教室常规可以带来快乐的矛盾是:由于提高了能力及自我引导能力而获得的较大自由,往往是教室常规限制自由所产生的结果;我们之所以能按所欣赏的方式活动,是因为我们被强迫依自己所当行而行。
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有时是需要他人强迫指示;成为我们真正想成为的人,部分需要别人的激励。
教室常规为什么是一项难题:1.现在的学生生长在一个自由/ 度较大的环境中,他们较不顺从权威;2.教师至今仍未发展出一套可行的、有效的教室常规实行步骤。
有三种人类的通性是教师视教室常规为难题的原因之一:1.我们会抗拒别人要求我们做的事2.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价值观、兴趣和能力3.当孩子们渐渐长大,必须经历一段心理上的断奶期对学生而言,身为一个团队的成员,他们也需要而且希望获得秩序、安全及公平。
团体动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威连。
华顿柏。
它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人在团体中所表现的行为可能和个人独处时不一样。
班级团体能创造自己的团体动力,强烈地影响同学。
学生的动机是行为与冲突背后的基本原因,了解学生的动机,教室的控制就成功了一半。
当纪律问题发生后,老师在采取行动之前,要飞快地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这些不良行为的动机是什么?2.班级其他同学的反应如何?3.这些不良行为和师生关系互动情形如何?4.当纠正行为的命令下达时,学生会有什么可能的反应?5.纠正之后对未来的行为有何影响?回答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教师确定两件事情:1.这位老师对偶发情境的掌握相当清楚2.他清楚他所选择的技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会产生怎样正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