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事不再理原则看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重塑[内容提要]一事不再理原则是现代刑事司法的一项基石原则。
许多国家基于这一司法理念,科学地设计了各自的刑事再审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但由于我国在进行刑事再审制度设计时,没有这一理念,因而在具体规定上存在诸多缺陷,给司法实践带来许多负面效应。
在重构我国的刑事再审制度时,必须以一事不再理原则为指导,秉承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并重的司法理念,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刑事司法的目的。
全文共约120XX字。
[关键词] 一事不再理原则刑事再审制度重塑一事不再理原则被誉为现代刑事诉讼的基石,为许多国家的宪法或者刑事诉讼法所规定,也为有关国际公约和条约所规定,体现了现代刑事司法的基本理念。
以这一原则为指导,许多国家制定了刑事再审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由于我国法律并未规定这一刑事诉讼原则,因而导致我国的刑事再审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许多负面效果。
在重构我国的刑事再审制度时,必须以一事不再理原则为指导,秉承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并重的司法理念,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刑事司法的目的。
一、一事不再理原则是现代刑事司法理念之一一事不再理原则(non bis in idem)起源于古罗马法,原意是指法院对一个案件(一事)不得作两以次上的审判。
这一原则为许多国家所承继并被赋予新的涵义。
在大陆法系国家,仍然沿袭一事不再理的称谓;在英美法系国家,则称为禁止双重危险原则(the rule against double jeopardy)。
在刑事诉讼中,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实质上同一的罪行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起诉、审判、定罪或科刑。
许多国家纷纷通过宪法或者刑事诉讼法对这一原则加以规定,从而使其成为现代刑事司法基本理念之一。
如《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368条规定:“凡依法经宣告无罪的,不得根据同一事实,甚至在另一不同罪名下又予逮捕或控诉。
”日本1946年《宪法》第条第2款规定:“关于同一犯罪不得重复追究刑事责任。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任何人均不得因同一犯罪而被迫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上的危险。
”加拿大1982年《权利和自由宪章》第11条(h)规定:任何被指控犯罪的人,有权在“最后被判无罪的情况下,不得因为此罪再次予以审判;在最后被判有罪并且受到惩罚的情况下,不得因为此罪再次予以审判或者惩罚。
”新西兰1990年《权利法案》第26条第2款规定:“任何人在已被判决无罪或有罪,或被赦免的情况下,不得因同一犯罪再次被审判或惩罚。
”作为一项刑事政策,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不仅在各国的刑事法典和宪法中得到确认,而且已经超越一个个具体国家的范围,被规定在国际人权公约和区域人权公约中,使其上升为国际刑事司法准则。
1966年联合国《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7款规定:“任何人已依一国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后定罪或宣告无罪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惩罚。
”1969年《美洲人权公约》第8条第4款规定:“经一项未上诉的判决而宣判无罪的被告不得因相同的原因而受新的审判。
”1984年《欧洲人权公约》第7号议定书第4条第1项规定:“在同一国家的管辖之下,任何已依该国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后宣告无罪或有罪者,不得就同一犯罪再予审判或惩罚。
”1998年《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第20条规定:“(1)除本规约规定的情况外,本法院如果已经作出某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不得就同一行为再行审判该人;(2)已经被本法院判定有罪或无罪的人,不得因该罪行而再由其他法院审判;(3)对于已经由另一法院审判的人,不受本法院审判。
”各国和有关国际公约对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吸纳和确认表明,一事不再理原则蕴含着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
其基本功能是单纯的诉讼意义上的,即维护法院判决的既判力和实现诉讼经济。
同时,由于这一原则在抑制审判权滥用、防止司法专横、保证诉讼参与人得到公平对待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因而伴随着人权理念的兴起,一事不再理原则还被赋予了保护人权的内涵,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保障走进一些国家的宪法和国际人权保护文献中,并在实践中成为保护人权,特别是刑事司法活动中诉讼当事人权利的重要手段。
这一原则的内核是重在人权保障,这是我们在理解时必须予以注意的。
当然,除此之外,一事不再理原则还有避免错误定罪的风险、减少被告的痛苦、实现判决的终局性、提高侦查效率等价值理念。
二、一事不再理原则对各国设定刑事再审制度的制约作用刑事再审制度,是指对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裁决在事实上或者法律上进行重新审理的制度。
虽然,通常来看,法院的裁判经过诉辩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等一系列程序,因而其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法院的裁判在事实上或者法律上存有错误。
这时,基于发现客观真实、实现实体公正的考虑,就需要对法院的裁判予以纠正。
但是,这一制度与强调法的安定性、注重人权保障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之间显然存在一种张力。
各国在进行具体的再审制度设计时,特别注意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制约作用,在打击犯罪、有错必纠与保障人权、维护既判力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表现在对付犯罪上,则是允许一事不再理的例外适用。
如《欧洲人权公约》第7号议定书第4条第2项:“如果有表明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的证据,或者如果在原诉讼程序中有根本性的瑕疵,有可能影响案件的结果,前款规定不应妨碍根据有关国家的法律和刑事程序对同一案件的重新开启。
”一般而言,一事不再理原则具有统领全局的地位,刑事再审只是一种特别的诉讼救济程序。
以下就几个主要国家进行考察:1、英国。
在英美法系国家的传统观念里,刑事审判只能进行一次,任何形式的第二次审判均是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违反。
因而,许多英美法系国家不但没有狭义上的再审程序,甚至连普通意义上的上诉程序也没有。
但是,现在立法已有所改变。
在英国,目前就有普通上诉程序和再审程序。
前者针对的是未生效裁判,后者针对的是生效裁判。
根据英国法,未生效裁判只能是认定被告有罪的裁判,无罪裁判一经作出,立即生效。
对尚未生效的有罪裁判,被告人享有广泛的上诉权,即可以针对定罪,也可以针对量刑,还可以同时针对定罪和量刑提出上诉。
但控诉方的上诉权则被限定在只能针对法律问题提出上诉。
对生效的无罪裁决,则存在二种刑事再审程序:一是检察长提示程序;二是撤销存在瑕疵的无罪裁判的再审程序。
其中,第一种再审程序只涉及法律问题,不影响对案件的处理带来实质性影响,不会在实体上对被告人构成危险(即使上诉法院最终认为被告人本应被判有罪,原无罪裁判也不会被改判),只是对今后同类案件的处理有影响。
第二种程序包括事实在内的整个案件的重新审理,直接影响到被告人的定罪处罚问题。
即在原审判程序中,由于存在妨碍司法的犯罪,因而导致无罪判决的,则控诉方可以提出上诉,法院可以撤销原判,进行重审。
另外,在按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中,在特定情况下,控方可以“适用法律错误或者超越管辖权”为由对治安法院的无罪判决提出上诉。
还有,如果法院把原有罪裁决改判为无罪裁判,则对该无罪裁判,控诉方可以提出上诉。
对生效的有罪裁决,则设有上诉后审查程序。
启动这一程序的原则必须是有利于被追诉人。
当事人对自己的有罪裁决,可以就定罪量刑问题向刑事案件审查委员会提出申诉,由后者决定是否提交上诉法院审查处理。
凡委员会提交的案件,一般会引起再审。
当事人的申诉没有时间限制,委员会向上诉法院提交申诉,也没有时间限制。
2、美国。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一项判例中指出: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为被告人提供三项宪法保障:“保护被告人被宣告无罪后免因同一罪行被再次起诉;保护被告人被宣告有罪后免因同一罪行被再次起诉;保护被告人免因同一罪行而受到多重处罚。
”对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美国在司法实践中是贯彻到极至的,严格奉行一次追诉、一次审判的诉讼方式。
美国本着彻底的当事人主义,十分强调判决的既判力,因而并没有专门、系统的刑事再审程序。
对无罪裁判,一经作出,立即生效,不得以任何理由再予启动追诉、审理程序。
对有罪裁判,则并不当然生效,被告人享有广泛的上诉权;但检察官只能在被告人提出上诉或上诉成功后才能提出上诉。
对生效的有罪裁判,被告人只能申请人身保护令、调卷令、禁审令等普通法上诉讼外的救济措施来启动案件的重审,但这种申请受到的法律限制极其严格,通常只有少数才会获得成功;检察官则一般被禁止提出任何形式的再审申请,从而使得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无从提起。
3、法国。
大陆法系国家,一般既有普通的上诉程序,也有特别的再审程序。
在法国,对生效的裁判重新审理的程序有二种:一是非常上诉程序;二是申请再审程序。
非常上诉是指对刑事审查庭的裁定,重罪法庭、轻罪法庭和违警罪法庭的终审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其错误,而向最高法院提出的上诉,以纠正法律适用中的错误,维持法律的统一实施,具有抽象性和整体监督性的特点。
具体又分两类:一是由检察长主动提出的上诉;二是由检察长依司法部长的命令而提出的上诉。
最高法院根据情况可以作出不予受理、驳回上诉或者撤销原判的裁决。
其中,撤销原判的裁决仅仅是宣告性的,提醒下级法院最高法院作出的判例,被撤销的原判决并不因此失去效力,而是继续执行,当事人的利益不因此受到损害。
申请再审,是指对生效的有罪裁判向最高法院提出重新审理的程序。
在法国,对重罪法院和轻罪法院作出的无罪裁判以及违警罪法院所作的任何裁判,一旦生效,即取得既判力,即使存在事实上的错误,任何人也不能提起再审,要求任何变更。
但对有罪裁判,即使判决已经生效,产生了既判力,但如果事实上存在错误,也可以对其进行纠正。
这种只针对生效的有罪裁判(指重罪、轻罪,不包括违警罪)的再审,旨在维护被裁决有罪的被告人的利益。
由于这种再审有损法院的既判力,因而其提起须符合相当严格的条件。
法国刑事诉讼法第622条规定,只有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才可以提出再审申请:(1)在对杀人案件定罪科刑后,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所认定的被杀害的人仍然活着;(2)两个人因同一犯罪分别受到两个不同裁判作出的有罪判决,而该犯罪本乃一人实施,这说明其中一人应当是无罪的;(3)在法庭上作证的证人因作伪证而被判刑;(4)在对案件定罪科刑以后,发生或发现在审理案件时,法庭有不曾了解的事实或材料,足以使人对被判刑人是否有罪产生怀疑。
4、德国。
在德国,再审程序被称为“非常救济程序”。
由于再审的提起会使原审生效裁判重新受到审查,案件事实重新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被告人再次承受危险和负担,因此受到很多的程序限制,使其成为一种例外中的例外。
再审分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两种。
应当注意的是,在获得新的事实和证据的情况下,这些事实和证据对被告人有利还是不利,是启动再审程序的一个关键条件:如果这些事实和证据表明被告人无罪或者应受较轻的刑罚,则启动再审对被告人就是有利的,可以进行再审;如果新发现的证据表明原来的无罪判决是错误的或者处罚偏轻,则启动再审对被告人就是不利的,法院只能维持原来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