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
【摘要】对218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告知手术过程和术中配合方法进行术前评估、训练、准备,术中配合、观察,术后观察与护理等。
结果通过专业化的护理,218例患者术中情绪稳定,配合得当,治疗过程顺利,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的生存质量。
治疗效果满意。
结论介入治疗肝癌,具有创伤小、适用范围广、疗效确切等优点,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正确引导使患者掌握恰当的配合方法,及时处理术中患者不适,术后认真观察即使处理各种不适是使治疗成功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统计自2006年1月~2010年6月共计218例,行632次介入治疗,男181例,女137例,年龄28~78岁,平均55.6岁,均经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或病理等确诊。
1.2治疗方法
在局麻下按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在X线电视监控下,将导管送至肿瘤供血的靶动脉,行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
肿瘤用药:顺铂60~80mg或卡铂400~600mg、表阿霉素或吡柔比星50mg、5-氟尿嘧啶1000~12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50~200ml的溶液,经导管内缓慢匀速注入(用高压注射器),然后注入栓塞剂(超液化碘油和表
阿霉素或吡柔比星20~30mg,混合乳剂10~30ml,或明胶海绵颗粒)。
推注完毕退出导管,压迫止血,局部包扎。
2护理
2.1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当患者被确诊为肝癌时,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常同死亡、家庭条件及病痛折磨发生直接关系,有的无法正确面对现实、自暴自弃,不能主动地配合治疗;有的求生欲望强烈,害怕面对死亡,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治疗上。
故在介入治疗前、中及治疗后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和痛苦,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
所以针对患者的各种心理变化,进行认真分析,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的精神压力降到最低,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1]。
同时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患者和家属对此不甚了解,作为护理人员应表现出热情、关怀、理解及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患者的思想状况,通过亲切交谈,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做好思想工作,取得患者的理解、同意及配合。
术前要详细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此手术的优越性、目的、意义、操作过程、术中配合注意事项、会产生哪些不适的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对手术过程有大概的了解,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稳定患者情绪,使之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治疗负效应。
2.2术前护理
2.2.1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检查术前准备完成情况术前一天完
成沐浴、更衣、剪指甲等个人卫生。
做碘过敏试验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肾功能不佳、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荨麻疹、糖尿病、心脏病等。
严重掌握禁忌证及患者对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1],备皮范围:脐部以下至大腿上1/3,双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特别要注意双侧腹股沟部位有无皮肤破损及感染,并清洗干净。
检查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元时间。
术前6小时禁食禁饮。
2.2.2术前训练
术前训练病人床上排便,以免术后卧床,不习惯床上排便而造成尿潴留,同时避免术中膀胱充盈至患者烦躁影响操作,或因尿失禁而污染手术台。
训练患者吸气和屏气动作,防止呼吸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2.3术后护理
2.3.1穿刺部位及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6h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的改变,24h内平卧,术侧肢体伸直位制动24h,沙袋持续局部压迫6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皮下血肿,注意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感觉,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15分钟1次,持续2h.嘱家属按摩双下肢,以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3.2发热的护理
介入治疗后早期发热是由于肿瘤坏死产生吸收热,一般在38.0~38.5℃,不超过39℃,可给予物理降温,多饮水,2~3天后体温多可恢复正常。
术后1周左右,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作用,机体抵抗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