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社区护理专业(自考)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题目类型:理论研究题目来源:学生自选题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从 2011 年 7 月 1 日至 2011 年 10 月 1日1、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要求(或内容纲要:字数>500字):摘要目的总结了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方法分析病因,通过心理护理来治疗,心理因素包括有个性特征,心理退化现象,成长的经历及防御方式;结果相应的对策主要考虑为加强整个围产期的预防保健措施,以及有针对性的进行抗抑郁治疗。
结论最后得出家庭、社会及自身需从多个方面引起重视,提供连续、动态、系统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是使孕产妇保持良好的状态,顺利和健康的度过妊娠这一复杂事件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抑郁;临床症状;心理护理1临床资料1.1 流行病学特征O’Hara等分析1.2 病情危害1.3 生物学因素1.4 临床特征产后抑郁主要的临床特征为2 心理护理及意义2.1 心理护理2.1.1 全面准确地评估产妇情况2.1.2 提供社会支持①物质支持2.1.3 心理适应治疗2.2 心理护理意义3小结综上所述,怀孕和分娩是女性一生中的重大改变,这段时间不仅面临身体形象的改变、潜意识的内在冲突以及初为人母所需的情绪调整,还有家庭关系改变、经济来源需求等,对产妇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情境。
在此期间,护士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准确评估她们的心理状态,并针对不同问题实施心理护理。
2、主要参考文献[1]中华妇产科学:2版[2]张红梅徐英吴爱勤.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3]应用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预防围生期抑郁症的研究[4]张欣高岩等.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华精神科杂志,[5]黄丽李卢新梁素珍等.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6]徐风森刘建新张淑萍李娟苏芹.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 3、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指导老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系部负责人(签名):时间:年月日目录一、摘要关键词二、正文1临床资料1.1 流行病学特征O’Hara等分析1.2 病情危害1.3 生物学因素1.4 临床特征产后抑郁主要的临床特征为2 心理护理及意义2.1 心理护理2.1.1 全面准确地评估产妇情况2.1.2 提供社会支持①物质支持2.1.3 心理适应治疗2.2 心理护理意义3小结三、参考文献摘要目的总结了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方法分析病因,通过心理护理来治疗,心理因素包括有个性特征,心理退化现象,成长的经历及防御方式;结果相应的对策主要考虑为加强整个围产期的预防保健措施,以及有针对性的进行抗抑郁治疗。
结论最后得出家庭、社会及自身需从多个方面引起重视,提供连续、动态、系统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是使孕产妇保持良好的状态,顺利和健康的度过妊娠这一复杂事件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抑郁;临床现状;心理护理探索产后抑郁症临床症状及心理护理摘要目的总结了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方法分析病因,通过心理护理来治疗,心理因素包括有个性特征,心理退化现象,成长的经历及防御方式;结果相应的对策主要考虑为加强整个围产期的预防保健措施,以及有针对性的进行抗抑郁治疗。
结论最后得出家庭、社会及自身需从多个方面引起重视,提供连续、动态、系统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是使孕产妇保持良好的状态,顺利和健康的度过妊娠这一复杂事件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抑郁;临床现状;心理护理[1]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孕产妇们的共同心愿。
孕产妇在经历怀孕、分娩、产褥期及哺乳、照料婴儿等一系列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的改变,一旦某些改变的程度和性质超越了正常的界限,则成为病理性的改变。
1968年由Pitt首先提出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已经有4O年的历史,相关研究涵盖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等多方面。
产后抑郁症是产后6周内发生的抑郁发作,在症状学方面与非产后抑郁症无明显差别,病人情绪不稳,并常有严重焦虑、惊恐发作和哭泣。
故加强对产后抑郁症的认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
1 产后抑郁症临床现状1.1 流行病学特征O’Hara等[3]分析得出,产后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分娩后并发症,占产后女性的13 。
以美国为例,每年患PPD的妇女有5O万人,而被发现者达5O 。
PPD不但影响患病的母亲,而且还会影响婴儿的认识和语言发展至少4.5年;一般认为,产后抑郁症的预后较好,大多数产后抑郁症病人可在3个月~5个月康复,约2/3的病人可在1年内康复,如再次妊娠则有2O ~3O 的复发率 ]。
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国外报道为3.5 ~33.0Y0l ,国内报道为3.8 ~16.7 [ 。
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2周发病,产后4周~6周症状明显,8O ~9O 的产后抑郁症病人可通过专业治疗,在3个月~5个月康复,且预后较好。
1.2 危险因素[2]史新广等[5]通过对近万名被试者的研究发现,产前抑郁情绪、产前焦虑、易感个性、负性生活事件以及缺少社会支持会直接导致产后抑郁症,而手术分娩、教育水平等危险因素不会直接导致产后抑郁症,但他们会通过其他因素起作用从而加剧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①产后抑郁症病人有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反应敏感和性格内向等人格方面的缺陷,其中脆弱敏感、缺乏自信、神经质型的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高。
一般来讲,产妇在孕期和产后1个月内均有暂时性心理“退化”现象,她们的行为变得原始化,行为适应能力差。
另外,产妇本人在少年或青年时期与父母亲一方分离,或与双方分离等不良的青少年时期经历对未来人格可能有一定塑造作用,从而决定了成年后有些生活遭遇会产生致病性的应激影响。
临床观察还提示,应对性、强迫性格和易于焦虑可能与产后抑郁症有关。
②孕期以及分娩前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
特别是发生在怀孕期或产后6个月之内的重大生活事件(如离婚、失业、亲人死亡、大手术、死胎、畸胎、生女婴被冷落等),使抑郁发生几率增加到6倍以上口],这些事件都会使孕产妇产生应激性压力与负性情绪,是促发产后抑郁的重要诱因。
③陈起燕等调查显示,产妇的健康状况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程度最大。
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是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最强预测因子之一,部分年轻的母亲和孕产妇发生产前抑郁,是孕妇对分娩及成为母亲的不稳定情绪造成的。
1.3 生物学因素妊娠、分娩以及产后过程中性激素的波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国外从2O世纪8O 年代起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性激素的波动与PPD 的关系仍然无肯定的结论。
Bloeh等_6 于2003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认为某一亚群女性对性激素变化敏感的存在与普通人群不同的机制、推测这种敏感与遗传有关,从而提出性激素与基因之间互相调节的机制,性激素受体基因等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当然关于甲状腺与甲状腺抗体异常、免疫系统、相关神经递质(如氨基酸、神经肽、胆固醇及其代谢产物等)尚无相关研究定论。
1.4 临床特征产后抑郁主要的临床特征为睡眠障碍、压抑哭泣、悲观、食欲减退、头痛、易疲劳、易于责备自己、无原则地担心、不能妥善有效地处理事情、工作能力下降,甚至有自残自伤倾向。
总体上症状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部分病例可以自行缓解,但其造成的损害及影响却不容忽视,尤其是社会功能受损及消极悲观厌世的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妇产褥期的身体康复,会影响到产妇履行母亲的职责,间接地影响到对婴儿的哺乳及婴儿情感等身心的发育等,甚至整个家庭功能和气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心理护理及意义2.1 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从中医角度而言,心理护理乃情志调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使人致病,如心情舒畅,可以缓和紧张情绪,使人体气血和平,健康无病。
然而,一旦七情异常,不仅是导致内伤发病的重要因素,在疾病过程中,情志的异常变化,还是影响病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原因。
心理护理尤其应遵循中医的特点,即遵循整体观和辨证观。
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情志调护的最佳效果。
2.1.1 全面准确地评估产妇情况收集资料包括经济状况、家庭婚姻关系、本次妊娠期心理状态及分娩情况、婴儿健康状况;评估产妇的社会关系及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支持系统,是否感觉到家人提供的情感和物质支持。
严密观察产妇言语、动作、行为以及非语言情绪反应,观察产妇Et常生活行为及表情是否有异常、情绪波动;观察产妇与他人的交流、接触情况,是否有孤独感;询问产妇对分娩的感觉,是否有失望、悲哀的感觉;观察母婴之间接触和交流情况,了解产妇对婴儿性别的态度。
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不同的情绪表现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2.1.2 提供社会支持[1]物质支持充足的物质支持是减轻产妇生活负担与压力、防止产后抑郁的有效途径。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产妇经历阵痛、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应加强护理,治疗、护理时间要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落实陪伴制度,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
从生活上关心她们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初产妇通常将丈夫积极参与照顾婴儿及家务作为爱的体现.故要多与其丈夫交流,鼓励其多参与照顾。
同时,尽可能考虑产妇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以减少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病人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
②精神支持:主动关心产妇及婴儿,耐心倾听其诉说,并鼓励产妇把引起抑郁的原因表达出来,使其减轻心理压力,得到精神解脱。
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初为人母,对如何喂养好自己的孩子,应主动与产妇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同情心,主动关心她们,鼓励她们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保持愉快的心情。
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消除产妇自认为无能的心态,运用母亲角色,关心、爱护、触摸婴儿。
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发挥哺乳母亲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的效应。
③信息支持:开设孕妇学校,进行孕期有关知识(如妊娠、分娩、胎儿等)的宣教,正确指导母乳喂养和如何为婴儿更换尿片、衣物,从而帮助她们学习如何照顾婴儿,如何护理自己。
鼓励有经验、恢复好的产妇介绍自身体会。
进行通俗易懂的专题讲座,组织观看婴儿沐浴和育儿影像宣教,以便于掌握和强化有关知识。
④评价支持:不轻易否定产妇行之有效的行为,运用积极语言对产妇的任何努力和进步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