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河口概况1 水系概况1.1 概况钱塘江,古称浙江。
三国时,始见“钱唐江”之名,当时仅指流经钱唐县境内的河段。
民国时期方作为全江的统称。
各段又有各自的名称。
梅城以上北面一支为新安江;南面一支称兰江,两江汇合后称为富春江;闻家堰以下通称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
干流从西到东,贯穿皖南、浙北,在杭州湾的湾口——上海芦潮港与我省镇海外游山的连线——汇入东海,流域跨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五省市。
流域面积555582km,86.5%在我省境内,占我省总面积47.2%。
发源地:历史习惯是唯长为源,但是,也有径流量大者为源之说。
新安江比兰江长,但是流域面积远小于兰江。
因此,现在采用“两源说”:北源:新安江;南源:兰江。
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
从北源的源头起计量,一直到杭州湾的湾口,钱塘江河长668.1km钱塘江水系图1.2 干流分区按照河床特性划分,钱塘江分成山地区河床、河口平原区河床两类。
换言之,钱塘江没有平原冲积性河道。
钱塘江干流两类河床2 钱塘江河口2.1 河口分区东海潮汐的影响一直波及到富春江电站,大潮期,电站下游不远的溜江滩水位还有变动,潮汐学中称为“潮区界”,一般,将富春江电站以下称为钱塘江河口区,长281km。
河口区分成近口段、河口段、河口湾3个区段,河口区之外为口外海滨。
钱塘江河口分区涌潮。
大潮期,涌潮在尖山下游形成,溯源推进中,逐渐壮大、衰减、湮灭,一直推进到闻家堰以上,全程90余km ,涌潮的各个发展阶段均处河口段内。
2.2 概况东海潮波传入海湾后,潮差迅速增大,潮流速不断增加,澉浦实测最大潮差达9m ,是我国潮差最大的海域之一。
每潮经过澉浦进入河口段的潮量在35~503810m ⨯间,平均涨潮流量195,000s m /3。
流域的径流经富春江电站下泄,进入河口区。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003810m ⨯,多年平均流量952s m /3。
流域径流仅为涨潮流量的1/200。
通常,将反映水流输运泥沙的能力的流量称为“造床流量”,以富春江电站下游为代表的钱塘江上游的造床流量为1980s m /3。
上游河流造床流量与下游涨潮平均流量的比值成为径流潮流比,这个参量反映了河口河床的特性。
钱塘江河口径流潮流比为0.01左右,因此造成澉浦以上河道系统的淤积。
钱塘江上游少沙,年输沙量仅6~8t6⨯。
河口泥沙主要是通过杭州湾进入10的海域来沙。
每潮进出澉浦的泥沙在10t610⨯上下,已大于上游一年的来沙量。
钱塘江河口三个特点——下游河口湾,杭州湾平面呈漏斗状——潮汐强径流弱——泥沙来自海域潮波在杭州湾溯源传播的过程中,涨潮流速不断增强,湾顶附近河床经受冲刷,泥沙被潮流输运到上游河段。
上游流量较小,泥沙无法被落潮流尽数冲刷,因此,总体看来,河口段下冲上淤。
这局面形成了钱塘江两种特殊的地貌。
从近代过程看,钱塘江沙坎已经处于平衡状态,但是,一天两次潮涨潮落,泥沙不断上下来回搬运。
潮强流弱时,沙坎淤积,潮弱流时冲刷。
随着潮汐、径流强弱变化,河口段成为演变剧烈频繁的地段,上游近口段、下游河口湾的河床相对比较稳定。
钱塘江河口两种地貌单元2.3 流域径流经富春江电站流入河口的流域年径流多年平均流量952sm3,最大洪峰流量29000m3(1955年6月),最小15sm3(1934年8月),最大最小流量之比约1930:1。
钱塘江流域年平均流量逐年变化(1947~2005年)流域径流年际变化幅度较大。
1947~2005年的59年间,平均流量982s m 3,均方差274s m 3,为平均值的27.9%。
径流的变化存在约22年的周期。
1947年至今,经历了3个丰水期,2个枯水期。
丰水期持续时间较枯水期略短。
受季风气候影响,流域降水多集中于每年春季,尤其梅雨期间,因此径流在年内有明显的洪、枯之分。
每年3~6月或4~7月为春汛期,这4个月之间,梅城上游的径流量占全年60~65%,下游占50~55%。
钱塘江一次暴雨产生的洪水总量可达全年径流量的30~40%。
从6、7月到次年2、3月为枯季。
每年7~10月间,下游各支流易受台风暴雨影响。
建国以来,流域兴建大中型水库55座,小型水库2000余座,总库容2833810m ⨯。
多年调节的新安江水库建成于1960年,总库容178.63810m ⨯,水库建成后,梅汛期径流减少20.6%,枯水期增加22.3%。
钱塘江各月平均流量1.2 干流分区2.4 河口潮汐特性2.4.1 潮波杭州湾的潮波主要是来自太平洋,经琉球群岛,进入东海前进波系的2M 分潮,另外还受到黄海旋转潮波的1K 、1O 分潮影响。
东海M2分潮传播图杭州湾口外,南部岛屿星罗棋布,北部岛屿稀少。
以2M 分潮为主的东海前进波首先抵达舟山群岛的朱家尖。
受岛屿阻碍,潮波传播速度减缓;潮波在北部传播较快,到达湾口时,2M 分潮同潮时线接近南北向。
经湾口继续在湾内传播,同潮时线与北岸的岸线基本垂直,抵金山嘴附近,已接近直线。
黄海潮波的1K 、1O 分潮从东北方向进入口外海滨,其同潮时线呈西北-东南向,振幅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口外海滨绿华山最大涨、落潮流速出现在高、低潮时前后,最小流速出现在中潮时刻,呈前进波形态。
进入杭州湾后,高潮位升高,低潮位下降,潮差渐大,澉浦潮差已增大近一倍。
最大涨、落潮流速出现中潮位前后,最小流速出现在高、低潮时附近。
湾顶的乍浦、澉浦两站潮位几乎同步涨落,潮波逐渐趋近驻波。
过澉浦以后,潮波以整个波形移动的形式向上游行进,同时,因潮差大,水深渐小,潮波涨潮历时迅速缩短,并在尖山下游形成涌潮,自此,潮波即以涌潮为前锋线溯源推进。
大潮时,潮波的影响可达富春江电站。
潮波从湾口行进到富春江电站约10h 。
涌潮行经某处,该处潮位骤然上涨,落潮流随即转为涨潮流,并在5~20min 内出现最大流速,在落潮过程中,涨潮流转为落潮流。
2.4.2 潮汐类型口外海滨及杭州湾之中,以镇海为中心,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局部海域比较特殊。
此海域全日、半日两分潮振幅比值(()211M K O H H H H R +=)大于5.0小于7.0,属不规则半日潮,全日、半日分潮的相位差(112O K M g g g g --=∆)接近0270,因此高、低潮均不等。
除以镇海附近的海域之外,整个口外海滨及杭州湾海域,H R 值均小于5.0,属规则半日潮,g ∆接近00,高潮不等现象显著。
H R 分布图杭州湾及口外海滨各处主要半日潮2M 、全日潮(1K 、1O )及浅海分潮海4M 振幅的分布见图。
图3-5 杭州湾M4、K1+O1、M4分潮柱状分布口外海滨潮汐特征统计(单位:潮位:m;历时:h:min)杭州湾沿岸潮汐特征统计(单位:潮位:m;日期:年.月.日;历时:h:min)在杭州湾海域,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
傍北岸海域的涨落潮历时比值普遍比傍南岸海域小。
2.4.3 潮位和潮差的平面分布杭州湾潮差分布钱塘江河口各处潮差的差异显著。
——从湾口到湾顶,南、北两岸的高潮位逐渐增高,低潮位逐渐降低,潮差迅速增大;——湾口附近,从北到南,潮差急剧减小。
南岸以镇海为中心的海域,是整个东海沿线唯一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的区域,同时,此处也是浙江省沿海潮差最小的海域。
随潮波上溯,南北的差异逐渐减小。
澉浦断面,南北海域的潮位特征值已十分接近。
2.4.4 潮差年内的变化杭州湾潮汐,一个朔望月内有朔、望大潮和两弦小潮。
大潮出现在每个月朔、望后的1~3天,即农历初二到初四和十七到十九这6天。
小潮出现在上、下弦后的1~3天,即初九到十一和二十四到二十六这6天。
大潮期,高潮位高,低潮位低,潮差大(见表3-3)。
一年内有春、秋大潮和夏至、冬至小潮。
每年春分、秋分附近的大潮比通常大潮的潮差大;夏至、冬至前后的朔、望潮则比较小(见图3-7)。
乍浦年内潮位过程(1989年)有两个形象的说法:——“潮既怕冷又怕热”,就是说冬天日潮比夜潮大;夏天夜潮比日潮大。
——夏天“晒死潮”,冬天“冻死潮”,夏至和冬至附近,潮都很小。
很能反映钱塘江潮汐的特点。
乍浦、澉浦潮位和潮差单位:m注:据1955年资料统计2.4.5 杭州湾的潮流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杭州湾内最大流速等值线绘于图。
南汇嘴与海黄山连线以东,等值线主要为东北-西南向,该海域北部流速比较大,南汇嘴芦潮港附近存在一强流区。
杭州湾北部的最大可能流速等值线基本平行于海岸,且有较大的横向梯度。
乍浦附近,等值线呈西北-东南向,表明该海域南部流速较大。
最大流速由东向西递增。
湾口、金山断面的表层最大可能流速分别为2.16、2.56sm。
杭州湾最大潮流速分布钱塘江潮差大,河道宽,感潮河道长,每潮进出湾口的水量约1893610m ⨯,为钱塘江流域年径流量的45%以上。
澉浦平均涨潮量32.23610m ⨯,亦为年径流量的7.4%。
澉浦断面涨潮的潮量与涨潮的潮差关系良好。
平均大潮,潮差6.44m ,相应涨潮潮量393610m ⨯,平均小潮,潮差3.87m ,潮量12.83610m ⨯,为大潮的1/3。
澉浦的潮位-潮量关系2.4.6 台风暴潮的影响除天文潮以外,从外海传入河口区的还有台风暴潮。
1949~1995年间对浙江省有所影响的热带风暴共156个,平均一年3.3个,其中影响比较大的52个,平均每年1.3个。
每年的5~11月均可能遭遇台风,但是多发生在7~9月台风期,此3个月遭遇的热带风暴占总数87%。
在浙江省中部登陆的热带风暴对杭州湾影响尤其显著。
与天文潮类似,台风增水值也是从湾口向湾顶逐渐增加,到澉浦达到最大(见表3-4)。
台风暴潮使沿江水位抬高,如恰遭遇天文大潮,每每形成非常高潮位。
1956年“81”台风期间,澉浦高潮增水值最达3.33m,以至高潮位达6.59m。
近五、六十年,杭州湾和河口段沿线最高潮位均因台风暴潮遭遇天文大潮所造成的。
杭州湾台风暴潮增水单位:cm2.4.7 与长江口的比较钱塘江与长江两个相邻河口水沙情况比较2.5河口段河床的特性钱塘江从闻家堰到澉浦称为“钱塘江河口段”。
闻家堰以上的近口段,以及乍浦下游的河口湾,河床的变化相对都很缓慢,唯处于沙坎之上的河口段冲淤频繁剧烈。
因为变化大,这一段的演变需要特别关注。
2.5.1 河口段的4个部分闻家堰到乍浦,长130km的沙坎,纵向上大致分成后坡段、顶部、前坡上段,以及前坡下段4个部分(表)。
大规模围涂工程实施前,沙坎顶部在七堡上下,随陆续围涂,渐移到七堡至仓前,继而移到仓前以下。
河口段各部分特点随着潮汐、径流强弱变化,沙坎、涨潮冲刷槽不断变动。
沙坎前坡大体是在杭州湾上部形成后延伸到河口段的涨潮冲刷槽。
顶部则由涨潮流从下游冲刷槽携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大规模围涂前,从上到下,河道逐渐展宽。
围涂工程实施后,河口段64%的河道两岸海塘距离缩小了60%,最大缩小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