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感兴趣的体育心理学学院:体育学院专选:体育人文社会学学号:2009376061姓名:相卓我所感兴趣的体育心理在体育运动情景中,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它既伴随着人的身体活动而发生,又影响着人的身体活动。
例如,一名学生由于体能和运动技能较差,体育成绩总不如同伴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一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时能正常发挥水平,但每到关键比赛时却紧张恐慌,屡屡犯错;一名运动健身者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既不明确,也不强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和益处,最终放弃锻炼。
诸如此类的心理现象不胜枚举,需要通过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
作为体育学院的一名学生,这些现象时常在我身边发生,并时刻影响着我,这也让我对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随着体育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的分化日益突出。
就目前而言,体育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领域,即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竞技运动领域和大众健身运动领域。
由于这三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运动心理学的不断分化。
严格来讲,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不同的学科,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但由于各自的历史都比较短,发展也不很成熟,各自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故目前要完全清楚地区分三者的不同是有难度的。
这三门学科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重叠现象较为突出。
然而,这三门学科自成体系已初见端倪,也是发展方向。
相对而言,运动心理学比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发展的更成熟。
体育心理学研究体育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活动、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分支。
其主要内容是:体育教学心理学理、体育训练心理和心理训练、体育竞赛心理、个性特征与体育教学训练、体育教师心理、体育心理卫生、体育品德心理以及体育集体心理等。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最早是要求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对人类的运动动作进行分析。
由于体育和运动这两个概念长期被认为是含义相同的,所以在很多论著中不加区分。
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目前有把体育和运动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趋向。
在中国的有关学会和院校中有这种情况,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设运动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下设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国家体委所属院校编用的是《运动心理学》教材,国家教委所属师范院校编用的是《体育心理学》教材。
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生理表现,二是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和幸福。
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由于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身体练习促进学生整体健康的发展,并达到培养人的目的,因此,体育心理学集中研究如何通过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增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动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等,简言之,体育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年龄的差别、心理素质的差别、身体状况的差别,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畏难、胆怯、紧张、自信心不足、可能学不会等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的产生有自身的影响和外在条件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揭示了人类心理情绪对人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长期的心理障碍会引起心态的变化,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体育教师应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有针对性的安排技能练习,注重学生心理索质的培养,最大限度的排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以达到保证身体索质和心理索质的共同锻炼,获取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1年龄的差别:由于年龄小,接触体育活动少,对激烈性、力量性、耐久性等运动产生胆怯、畏难、冷漠的心理状态,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不积极或逃避现象。
2.身体索质的差别:由于身体状况有差异,特别是大部分女生在练习规定动作时,对于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等运动,产生怕脏、怕累、畏难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或逃避练习。
3.先天性不足:由于身体矮小或者过于肥胖或身体太单薄,对运动项目要求的标准差距太大,难以完成,怕被同学讥笑,因此不愿参加体育活动。
4.教师标准过高: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知识面、能力缺乏全面的了解,教学方法、手段简单,小灵活,对学生训斥过多,造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心理障碍,不愿和教师配合等。
二.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清学习体育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观,提高学生自调、自控、自练的能力,把学习体育课与完成整体学习任务的需要联系起来,与未来的事业联系起来。
只有人们对某些客观事物产生需要时,才能使人们对此事物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动机。
2、以标准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体育示范动作,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技术动作的本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比如教师起跳马分腿腾越,教师的示范动作做的标准、舒展大方、干净利落,给学生轻松优美的感觉,使学生精神振奋,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趣。
示范动作要做得恰到好处,切不可做得过高过难。
教师的初次示范,应该做得标准,使学生易于掌握,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深入,再逐步增加示范动作的难度。
同时在学生练习中要先易后难,多鼓励多表扬,激发练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建立学生的健康心态。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进行练习,游戏活动最能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师应选择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技术动作,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方式。
并通过游戏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压力,克服畏难、胆怯、怕被同学讥笑等心理障碍。
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让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
4、结合学生气质特点,消除心理障碍。
气质是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和动作过程方面的动力特点的综合,人的气质不同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的活动也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气质,再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具体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体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体育心理学,掌握理论知识和运用方法,从不同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搞好体育教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学校教育必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校体育是以育人强身为总目标的,是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总体素质奠定基础的。
学校体育课要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中国古代在体育心理方面也颇有研究. 中国古代寓言是古代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它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地再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理想和世界观。
我国古代寓言中蕴藏着珍贵的体育心理学思想。
1、“神形合一”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思想构成了我国古代体育心理学思想的特色。
中国古代析学较早地摆脱了“鬼”“神”的束缚,创造出较为客观全而地认识、解释世界和人体的理论。
纵观历史,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形神论”儿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的始终。
这种生理心理并重的思想突出了我国古代体育心理学思想的特色,为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仿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形神兼顾”身心并重的人文体育心理学思想。
仿生体育是以模仿动物动作神态进行“身体练习”为基本特征的。
3、我国古代在技能学习方面注重专心苦练。
“庖丁解牛”强调兢兢业业,从实践中逐渐认识事物的特性。
庖丁把掌握超人的解牛技术作为自己的“志趣”,有意识地强化了自己的学习动机。
4、我国古代体育教学心理讲究学中要有思考。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方面“关尹子教射”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列子学射已能中“的”,于是,前去请教关尹子,关尹子问他:“你知道你能够射中的道理吗?”列子回答:“不知道。
”关尹子严厉地说:“不行!”于是,列子“退而习之二年”直到“知之”射之“道”,关尹子方肯定地说:“可矣!”并关照列子要牢牢记住这个道理。
关尹子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5、运动训练是为运动竞争服务的,竞争成绩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训练水平的高低。
然而平时训练出现“最佳运动状态”并不能保证在竞赛中必然出现“最佳竞技状态”,这往往是由于运动员缺乏某些心理品质所致。
古人已经注意了这一点。
“后弈射箭”的故事就说明对一个运动员来说,竞赛场上,不只是身体素质的拼搏、技术水平的角逐,也是心理品质的较量,能否保持稳定的情绪往往是比赛成败的关键。
荣辱赏罚,功名利禄诱发出患得患失的情绪状态是导致比赛失常的重要心理原因。
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6、关于古代心理训练的思想和方法中国古代有关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直接的心理训练意义。
“气功”是我国古代养生思想方法的结晶,千百年来受到懦、道、医、武术家等各界人士的研究和重视。
气功修养身心、祛病延年、益智挖潜的功效已成为当今“人体科学”研究的领域,与印度的“瑜伽术”享有同样的盛誉。
我认为我们有必要从古代的体育心理学成就中吸取精华,来促进现代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大胆开拓,大兴研究切磋之风,一定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训练体系,推动我国运动训练水平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