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目考研复习出题老师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目考研复习出题老师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解读2016年人大行管考研专业课真题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一名词解释1.目标置换效应2.头脑风暴法3.绩效管理4.全面质量管理5.程序公正性理论二简答1.政策分析的基本特征2.运用志愿失灵理论,简述非政府组织的缺陷3.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4.弹性化组织特征5.政府失灵类型及特征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渐进主义模型2.结合我国懒政问题,谈谈行政问责机制的困境和解决途径。

更多人大行管考研真题登录育明教育官方网站:育明教育: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目专业一:620学科基础(备注:行管方向选择社会学和经济学)(1)管理学罗宾斯:《管理学》(第七或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周三多管理学·考研笔记及历年真题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社会学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经济学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专业二: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1)公共管理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公共政策谢明:《公共政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为主)《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二、育明教育: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参考书目解析专业课一: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管理学——A《管理学---罗宾斯》07版09年都行,分别就是09版是19章,把07版的19-20章合并了,同时09版的没有小测验。

B《管理学——方振邦》这个书是人大老师的,很好,和罗宾斯的有60页左右不同,稍微对照下就行。

两个都要背。

社会学——《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这个的话,两个版本最好一起看,从2011年真题看,两本书一起参考更有必要。

经济学——高鸿业的经济学即可,再买本宏微观的课后习题详解。

专业课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管理——A《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挺难背的。

公共政策——A《公共政策概论—谢明》、B《公共政策导论——谢明》、C《政策分析概论——谢明》。

三本书,大体一样。

D《政策分析导论——邓恩》这本书,没有时间或者没有精力,育明教育人大公管辅导老师建议可以略作参考。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复习笔记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细胞,也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

考察家庭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识,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概述一、家庭的概念一般而言,家庭是建立在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初级社会群体。

根据当今家庭的发展变化,也有人对家庭进行了操作性定义,即指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和财产共享的初级社会群体。

家庭中最重要的活动乃是性、生育与经济往来。

二、家庭的起源与发展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

家庭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相联系的。

在原始人群中,由于只有杂乱的性交关系,没有正式的婚姻,因此,那时也没有家庭。

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认为,当人类开始以捕鱼为业或依靠人力所获食物生存时,家庭开始形成。

历史上,人类家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1)血婚家庭。

它出现于人类的蒙昧时代,是群婚制的早期阶段。

这种家庭的基本特征是族内通婚,但排除不同辈分的人之间的婚姻关系,所有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妻。

(2)普那路亚(伙婚)家庭。

大约也存在于人类的蒙昧时代。

“普那路亚”在夏威夷语中的意思就是亲密的伙伴。

这种家庭的基本特征是,族外通婚,排除同族同辈亲属之间的婚姻关系,一个血缘中的众兄弟和另一血缘中的众姐妹结成夫妻集团。

恩格斯认为,这种家庭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3)偶婚家庭。

这是从群体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一种家庭形式。

这种家庭的基本特征是,族外通婚,一个男人同时有许多妻子,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妻;一个女子同时有许多丈夫,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夫。

这种家庭大约存在于人类的野蛮时代。

(4)父权制家庭。

出现于人类野蛮时代的晚期,是偶婚家庭与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中间环节。

在这种家庭中,父权至上,一个稳定的丈夫同时有很多妻子。

(5)一夫一妻制家庭。

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

推动家庭形式演变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和私有制的出现,其中,后者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因素。

三、家庭形成的基础——婚姻家庭一般是从婚姻开始的。

而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规定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人们之所以要结婚,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而,婚姻自身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婚姻准备婚姻准备是婚姻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个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它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学龄前儿童培养亲密感的时期、青春期前少年品味和学习知心的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小青年培养相互吸引的时期、成年之后培养对人之关切与体贴的时期。

一般说来,各准备阶段的缺乏、间断和失衡都会造成婚姻失败,实际上,它意味着一个人缺乏生活能力和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

婚姻准备过程中比较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婚姻动机的培养和择偶标准的提出。

(二)婚姻的缔结与维持婚姻的缔结是一个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建立婚约和正式结婚两个阶段。

婚姻的维持尽管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婚姻当事人自身。

首先,他(她)必须认定目前婚姻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人生价值;其次,每一方必须肯于和善于为此首先付出;最后,一方必须拥有促使对方适当互动的能力。

一般来说,这三点都是在长期实践和夫妻冲突中逐渐形成的。

离婚实际生活中,总有一些婚姻维持不下去而走向破裂,并往往以正式离婚而告终。

处在快速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离婚率实际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古今比较,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发生变化,夫妻双方都难以适应;(2)夫妻共同生活的目标日益难以建立;(3)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

通常,离婚是不幸的,会给双方都造成伤害。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离婚率的上升也是人们日益重视婚姻质量的客观产物。

离婚率的统计方法离婚率的统计方法至少有四种:(1)离婚结婚比;(2)人口离婚率;(3)追踪离婚率;(4)最终离婚率。

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即家庭内的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它是以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在一些例外的时候,也包括收养关系。

家庭关系中的性爱、生殖与亲情等内容是其他一般社会关系所不具有的。

在形式上,家庭关系的数量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N=n(n—1)/2。

其中,N代表家庭关系数,n代表家庭成员数。

家庭关系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上区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从横向看,可以有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妯娌关系等;从纵向看,可以有父母与子女关系、婆媳关系、祖孙关系等。

家庭关系中的权力问题是家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在很多时候是在讨论家庭内部的不平等。

家庭结构与类型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关系的特定组合形式。

家庭关系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

其中,主要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

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以婚姻为基础,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

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

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

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又合称扩展家庭。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家庭结构类型。

一般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家庭结构类型有日益向核心家庭转化的趋势。

家庭的功能家庭对于家庭成员和社会都发挥着重要功能。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家庭作为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化和社会控制等功能。

对于家庭成员而言,家庭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1)持续、专一地满足性生活;(2)生育子女,教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3)组织家庭成员的生产与消费;(4)提供家庭成员休息和娱乐的特殊场所,满足家庭成员感情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指出,家庭并不总是发挥正功能,实际上它也有负功能,例如生产和再生产性别的不平等。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一、转型社会中家庭的变化趋势伴随着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家庭在许多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当事人缔结婚姻和组成家庭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其次,家庭规模日趋缩小,家庭关系日益简单,核心家庭越来越多;第三,家庭的许多功能不断外移;第四,家庭生活的目标日益浪漫化。

二、转型社会中的家庭问题概而言之,家庭问题的涉及面很广,凡是影响家庭正常生活,妨碍家庭功能正常发挥的种种问题,均可称作家庭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家庭问题主要是由家庭内部关系失调而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夫妻关系失调,表现为夫妻冲突增加和离婚率上升;(2)亲子关系失调,主要是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关系失调。

随着社会变动加速,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经常产生分歧,代际之间出现代差,妨碍必要的教育过程;(3)老年人问题,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甚至遭到儿孙歧视、遗弃,不能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重视并有效地解决家庭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发展,保证人的尊严,以及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五节家庭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将走向何方,这是许多学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家庭不会消亡,两性之间的婚姻会更加纯洁与美满,家庭会更加和睦与亲密。

非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未来的主要观点有三种:(1)家庭消亡论。

一方面,在女权运动和性解放运动的推动下,婚姻将更不稳定,离婚率继续上升,而结婚率和再婚率则持续下降,家庭最终走向衰落;另一方面,随着性自由、生育科技化和教育社会化的发展,家庭也没有必要继续存在。

(2)家庭四分五裂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家庭将变得更加不稳定,更加简化,原有的家庭角色会发生变化,各种希奇古怪的家庭形式将出现。

(3)家庭复兴论。

随着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心将重新转向家庭,从而带来家庭的复兴,甚至出现所谓“电子大家庭”。

思考题:什么叫家庭?家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简析婚姻准备及其意义。

简述离婚率的几种统计方法。

什么叫家庭关系?请列举家庭关系的几种主要类型。

简述家庭的功能。

试论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化及其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