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讲课录——易经1-A序卦时间:西历2000年11月16日地点:台中教育大学记录:哲萱木木这是几千年以前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单独的存在。
它的性格或许跟你不一样,它的见解是跟你不一样,但是你认为它是有智慧的,是值得赞赏赞叹的,那你怎么把这些值得赞叹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营养呢?最终还是靠一个领悟,但是要领悟,熟能生巧,你熟悉的时候领悟的机会是比较大的,当然到最后并不是要吊书袋,把它一五一十都记得,最后不是这样。
但是你不通过这样子的程序就比较难,因为你不能够自己认定你是那么样的聪明、伶俐——大概这样的人很少有。
所以还是要熟,纵使是孔子读书也要熟,何况是我们呢?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生命就是这样成长,而对于这些有高度智慧的文化遗产,你能够用这一种心情来读,那么对自己的长进是最多的。
以前我在师大有一个老师叫鲁实先,他平生对于《说文解字》和《史记》是下了最大的功夫。
读高中的时候,书发下来了,他一两天就把书全部都看完,然后就去问老师: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发书?老师说:书不是发给你们了吗?他说:我看完了,什么时候再发呢?老师说:没有了,这个学期不发了。
他说:那我们看什么?老师说:这个学期我们就是要上这些课。
他说:噢?这几本书要上一个学期呀!那我不上了。
从此他就不去学校读书了,所以他高中都没有毕业,这个人后来是名教授。
他跑到哪里去了呢?跑到杭州文渊阁,去读《四库全书》,有没有读完《四库全书》不知道,至少他去读《四库全书》。
各位,你已经是高中毕业了对不对?我问你《四库全书》读了几本?所以这一个人是学问蛮大的,他平生最深入研究的就是这两本:《说文解字》,而且是段(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还有《史记》。
他教《说文解字》,这本书有一两千页,他几乎知道哪一个字在哪一页,《说文解字》上的文章,他大概都会背,因为他很熟。
《史记》也差不多,他说每年最少要把《史记》看二十遍,因为他两三天就可以把《史记》看一遍,所以他《史记》是很熟的,一定要这样子才能够成为一个名教授。
他曾经跟我们讲过:最聪明的人是读历史,为什么?因为中国历史至少是三千年呐,从孔子以来二千五百年嘛,孔子之前至少还有五百年可信的历史,所以从周朝初年到现在就是三千年了,那么如果周朝上推就三千多年。
我们不要说五千,有历史记载可信的至少三千。
他说,你对于三千年的历史只要花一两年就可以把它读完,以一两年的时间接受三千年人类奋斗的成绩,这些历史都是奋斗成绩的精华部份,你不必再自己去经过三千年,懂吗?所以以三年换得三千年,你的成长速度是一千倍!不只读历史是如此,读有意义的重要的书都是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但是你要真的有所体会,所谓体会就是把书读到自己身上来。
读书不要书是书你是你,你要想办法把书读到自己身上来。
如果读理论,你要把这个理论了解于心,学到它的争论的方式,然后也能够有这样的知识,也能够有这样子的争论的能力;如果你所读的是智慧之书,那么你要对人生宇宙也要有这样子的感慨,这样子的向往;如果你是读文学之书,也要有这样子的感动,这样子的优雅,这样子表达的意愿和能力。
这样才是把书读到自己身上来喔。
要能够达到这个地步,首先第一步就是要熟,现在有一个蛮有名的文学评论家、诗词评论家叫叶嘉莹,她从小就把她现在常常拿来做例子的这些文章、诗词背完了,她小时候不知道背过几百首诗词——小时候当然都不懂,但是越长大她越能够融会贯通。
她小时候下过这种功夫,是因为有贤父兄,所以“人乐有贤父兄”,这是孟子说的。
一个人生下来有贤明的父亲跟兄长是可喜可乐的,为什么呢?因为古时候大概都是父兄在教,尤其像孔子孟子那时候。
那现在呢,应该是“人乐有贤师长”,因为现在是以师长来教导。
所以“人乐有贤父兄”换另外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最幸运幸福的是,从小有人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教导,从而提早地奠定一生才华、性情、品德、涵养的基础,所以人乐有贤父兄。
那叶嘉莹他有贤父兄,他的父亲教他背诗词,她背那么多,奠定了功夫。
如果你没有贤父兄,也没有贤师长,现在你自己就要当做你自己的贤助理啊——自己帮助自己,要下一段功夫。
朱熹常常对他的学生说,说我们现在的人——他说“现在的人”就是当时的宋朝人了——“我们现在的人”失去了一种小学的功夫,就是从小没有下功夫,所以现在长大以后还要补这一段功夫:其中有一些是讲洒扫应对进退这样子的周旋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另外一种意思是讲一种学问,基础的学问——应该读的书读了没有?而且读熟了没有?像这样子的功夫,朱子把它看做是小学的功夫。
这个“小学”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学问的基础;一个是按照年龄来说的,就是小时候就要学的。
你们现在其实是欠缺小学一段功夫啊,这个小学不只是文字声韵训诂啊,包括应该背、应该记、应该读、放在肚子里面的这些重要的著作,这也是小学功夫。
欠缺一段小学功夫的人,到了长大,想要求学,他必须再下这一番功夫,如果这一番功夫没有下,这一辈子就甭想成就了,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你就不是这一条路上的人,不是学问中人。
各位呀,你来大学不是要成为学问中人吗?好了好了好了,你们没有什么精神听,我就没什么兴趣讲了,那就一直读了,读熟了,读熟的方法用抄也可以了。
我们把序卦念一遍,我稍微讲一下就好了,因为要讲就讲太多了,时间会花很多,所以我们念一遍,我稍微讲几段就可以。
来跟我念:“序卦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这个叫作一开口就气势不凡,当然他是在讲乾坤,因为乾坤是大学问,所以一开口就是大口气。
文章一开头很重要啊,苏东坡非常敬仰韩愈,当韩文公庙——就是韩愈的庙——建成以后,这是苏东坡指导建立的,他当然要写一篇文章,韩文公庙碑,他说这个我所敬重的人,这么伟大的人物,我怎么样替他的庙来写碑文呢,来写碑记呢?就是像苏东坡这样才情洋溢的人,他都为这篇文章搜索枯肠,一直不能下笔。
后来在他的心灵里面产生了两句话: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
这两句话一生出来以后,以下的文章就势如破竹,下笔千言,一下就完成了,所以开头很重要,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好了,我们现在做文章没有那么样讲究了,无所谓了,随便开个头。
辽宁省有一个教育家叫做魏书生,大家要知道这个人呐,因为你们也是学教育的。
他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他的办法并不是他很会捉弄人,而是他很热诚,所以想出来很多教育的办法。
他有一个很好玩的特色就是——他认为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这个老师也不是要一天忙到晚。
他一个人大概做二三十种事情,而且都做领导,还当班主任,带两个班,他这两个班一个是普通的班,一个是差班。
他说,你们一年级每个班都有两三个成绩最差的、规矩最差的,把全校这些最差的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班,他来教,教一年后再放回去,成为他们班的佼佼者。
这些学生呢,有些最初是连他(她)父母亲的名字都不会写,他就教教教,教了一段时间,他说:各位同学,我们要作文了,出个题目,就是“开学的日子”,学生就说:老师,我们不会作文,我们从来没有作过文。
老师说:你一定会作文,他们说:我们不会作文。
老师说:不会作文的人写一句就好,写哪一句随便你,你若不会写,我告诉你写:今天开学了。
这样,这篇文章就完了,这是好文章。
你看,开学的日子嘛,那你写这个作文就是:今天开学了,句号,完了。
这是好文章,哈,给你80分,好吗?明天再出一个题目,再写作文,学生说,老师我们不会写,今天写两句就好,这样子,那(学生)说:有些字我们不会写,老师说:不会写写注音,学生说:我们连注音都不会写,老师说:不会写,你画圈圈(○○),“今天开“○”了,(教授笑),这样也可以,这样写也给你及格……结果呢,以后这些学生都会作文,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当然不会像古人一样——有学问的人一出口就不一样。
我们呢,没有关系,先试着写,你们要勇于作文。
写诗的人要常常写诗,要常常写,虽然诗写不好,没有关系。
这是教一个不会写作的人,鼓励他“诗从放屁起,文自胡扯来”,你要把诗文写得好,请你要多写的意思,不要怕。
要多写,我叫你们写文章,叫你们写两篇啊,交的人很少,有一篇只有一个人交,有另外一篇只有三个人交,你们都不交。
我第一天就问说:什么叫做大学生,让你们写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人交,我后来说你们轮流看读经的那些书以后,写心得,结果只有三个人交,你们就不写,是你们没有看呢?还是认为文章不好写?如果不好写,就像这样子写,你们也可以写,写一句就好……好,我们再来念——“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
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毕(bì)者比(bǐ)也,这样念比较好一点,“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这两句话应该送给我们的陈水扁先生,“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
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guàn)”,这样子念比较好,“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
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这是上篇,序卦传分上下,我们看下篇。
这个序卦传是讲六十四卦卦序,上经是讲到离卦,剥复无妄大畜頣,大过坎离三十备,到这里,然后我们看下篇。
上经守乾坤,下经守咸恒,要记得。
就好像《诗经》有“四始”一样,《诗经》分成“国风”“小雅”“大雅”“颂”,司马迁就认为每一部分(也可以说每一卷)的第一首是非常重要的,这叫做“始”——开始。
风、雅、颂总共有四大部份:国风、小雅、大雅、颂,每一部份的开头第一首诗,叫做“四始”——四首开始的诗。
“国风”开始第一篇是“关雎”,所以关雎为“风始”,为“国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这叫“四始”。
一开头,所谓开门见山,我们刚才说,一开口就有大气魄。
所以《易经》分上下,一开头这两个卦都非常重要,有引导的作用。
上经守乾坤,乾坤代表道,也代表阴阳,代表存在的原理,所以上经从天地乾坤开始。
下经守咸恒,咸者感也,恒者久也,既要有感应变通,而又要能够恒常持久,这就是人间最重要的两种德性。
而在人生的成长当中,要先有感应,而后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