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聆听身边的声音

聆听身边的声音

聆听无极限本学期我为2000级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的同学开设“公共关系原理”课程,在课堂操作训练时,我要求他(她)们做“聆听”的演习,每位同学找一位自己最不熟悉的同学谈话,内容是相互介绍和交流自己一年多来,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体会。

然后,我讲述了从同情心到同理心的操作技巧,并与一位同学作了简单的示范。

10多分钟的交流是短暂的,但是交流后的气氛却是热烈的。

我请了四对(8位)同学上讲台谈谈各自的“聆听”体会,有的同学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的同学从容淡定,侃侃而谈;还有的同学妙语连珠,荡气回肠,虽然同学们对“聆听——同情心——同理心”的理解不一定很准确,但从同学们敏捷的思维,富有哲理的对话中,可看出其素质有较高的可塑性。

现在,付上三位同学的“聆听”心得与大家分享。

聆听身边的声音谭熙也许,他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也许,在别人的印象中,他一直都只是充当一个听众的角色。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他不需要与别人交流,并不代表他不需要-个聆听者:一个可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的人;一个可以了解其所思所想,用心灵与其交流的人。

“和谐的人文精神”’是公共关系的终极价值。

而公关正是通过一个以传播沟通为手段的双向交流过程,来实现这一目标。

聆听,就责无旁贷地成为了交流过程中的关键。

在这一堂公关课上,我们就有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机会:做-个聆听者,去倾听-个最陌生的同学的诉说。

从他(她)在有限时间内的讲述中,尽可能地去了解他(她)的世界,去挖掘他(她)的内心,去发现他(她)的闪光。

其实,沟通、交流是每个人心底的一种愿望。

这一次操作,就将大家心底的这种渴求和热情都激发了出来。

班里本来就男女人数比例悬殊:30比8,那8个男生平时还特别地含羞答答,沉默寡言。

在自由选择交流对象的过程中,8个男生自然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首先,他们平时的不被了解,使交流内容有了很大的余地和空间;其次,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一下这些男生们到底在想什么,千载难逢啊!要知道,女生们心里也有着一肚子的问题,想从他们的话语中得到答案啊!此刻,心底的那种渴望被激发了,它上升为一种激情,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优秀的演说家和聆听者。

不是吗?平时让人感觉憨厚的刘湘斌同学,在听了身旁的女孩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实,说话很直”之后,嘴角露出一丝狡黠:“我也喜欢旁敲侧击哦!”;平时较少露面的韦小俊同学,成了最受欢迎的男生:五个女生围坐在他周围,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他对自己性格地剖析;李晖同学俨然是一个经过专业培训的聆听者,她神情专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时点头表示同意和理解,而间或又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教室里,气氛是融洽的,充满了真诚的理解;气氛是愉快的,大家通过交流,又认识了一个朋友,又更加了解了自己的朋友。

聆听,使我们透过语言,发现了对方的内心世界,一个我们从未能够认知的世界;聆听,使我们拥有更多的朋友,使我们懂得如何使别人快乐,同时也令自己更加快乐。

聆听,使倾诉有了对象,使交流实现和谐,实现了真正的“尊重人,尊重人的思想”的人文精神。

让我们学会聆听,用心去聆听身边的声音,那和谐,发自内心的声音。

沟通,从聆听开始祝筠“听,海哭的声音,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张惠妹深情演绎的一曲《听海》涤荡人心,我们似乎可以从动人的音乐声和歌声中读懂了大海的哭泣和多情。

正如没有阳光的世界一样,没有声音的世界是可怕的,没有人分享的世界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沟通与交流的世界是让人窒息的。

声音之于世界犹如沟通之于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作为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协调沟通机制,主要是运动各种协调、沟通的手段,协调内外关系,建立和谐的组织内部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此,公关需要沟通,沟通需要聆听。

我们渴望理解,我们渴望沟通。

“中国电信”精彩的广告语“沟通,从心开始”在众多的电信广告中脱颖而出,成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妙语。

这充分说明了现代人需要沟通和理解。

而聆听,则是打开心扉的第一把钥匙。

公关要求的是双向的交流,否则,将孤掌难鸣。

因此,一位出色的公关人员首先应该是一位忠实耐心的聆听者。

聆听是自尊,也是对人的尊重,只有自尊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我们也许没有三寸不烂之舌,我们也许没有做滔滔不绝的演说的天赋,但或许我们是忠实的听众、耐心的聆听者。

孤芳自赏不是美,只有一个人的精彩是不够的。

与人交流的时候,必须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

耐心地聆听,掌握足够的信息量,才能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知己知彼。

所有的误解、猜疑都来源于我们相互之间的不了解。

学会聆听,无疑是相互理解的基础和沟通的桥梁。

聆听,同时也是一种公关艺术。

聆听意味着提出聪明的问题,在聆听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反馈。

我们应该像凿井人那样,探寻人类心灵的最深处。

我们也应知道,有的人并不关心你是否与他们持相同的观点,相反,他们只是想找个人倾诉衷肠。

孤独与寂寞是吞噬人的灵魂的最大杀手。

现代人的都市生活日益紧张忙碌,近年来各大电台的电话倾谈类节目收听率却居高不下,说明我们确实需要听众。

倾诉,更多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和心理上的依靠;聆听,体现的则是精神上的认同和理解。

聆听的过程也就是探究对方的心灵世界的过程,聆听者的态度和反应直接影响说话者的心情和交流的效果。

谦逊诚恳的态度、真诚友好的言辞有利于双方的互动交流和获取更多的信息。

适当的善意提问既能了解尚不清楚的信息,还能表示聆听者对其述说的关注;既充分体现出认真对待对方态度,又有利于获取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在聆听的过程中,聆听者难免会因为种种原因受到气氛的感染产生同情心。

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同情心的产生是很自然的,但是随意流露自己的同情心却很容易造成相反的效果。

在这个张扬个性、强调自尊的时代,同情是对弱者的眼泪,强者不需要同情的施舍。

同情或许是对一个人侮辱。

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不是同情和怜悯。

抱怨或挑刺往往暴露出说话音的烦躁或不满,忠实的听众对于他们而言,或许只是给他们信心和动力以摆脱困境,让他们知道有人理解他们。

支持他们,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

因此,公关要能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各种人际关系、组织关系之中,适当的同情心是润滑剂,但过量就只能成为浆糊了。

公关的沟通模式不等于中国人传统的“浆糊文化”。

因而,我们有必要学会以理性的思维和心态去体谅和理解别人,而不是一味地附和或同情。

公关是真诚的互动,而不是情感的堆积。

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我们不可能认同所有的观点,但我们可以宽容地去看待,试着用理性去包容和理解。

对于任何人的任何观点,我们不一定要坚持,但我们可以接受它的存在。

毛主席曾说“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同样,我们需要聆听不同的声音。

沟通,从聆听开始。

“听,海哭的声音……”如果我们能读懂大海的哭泣,能听到大地的低诉,那我们的世界一定洒满阳光,我们的生活将洋溢着歌声。

我们的世界因分享而精彩,我们的生活因沟通而多彩——这,就是公关人努力打造的一片和谐的大地,一片沟通你我他的天地。

聆听是一种美德李研人生在世,朋友必不可少。

无论是少小玩伴,患难之友抑或忘年之交,双方的交流都是友谊火花碰撞和热度维持的保证。

而倾诉往往是交流最具体的形式,如果把倾诉比做女一号,那么和她演对手戏的无疑是男主角——聆听了。

只有两者默契的合作,这出戏才能喝的热闹,最终取得高票房。

许多人认为聆听是很容易的事情,其实不然。

当你的朋友饶有兴趣地给你讲述某件事情或者向你倒出他的苦水时,或许你早已被眼前某个漂亮的女生所吸引,或许你的心早已游历到八百里之外的巴蜀胜地了,而你却丝毫没有意识到你的失礼。

而当你身边的人突然停止他的“自言自语”,要求你对这件事情发表一下看法或提出有分量的建议时,你是否会感到十分的尴尬,悄悄地吐吐舌头呢?也许你的朋友今天心情不错,大度地原谅了你,严重点,也许这份友谊就这样被你葬送掉了。

因此,我们说,聆听是一种美德,你需要对向你倾诉的人表示起码的尊重,让他知道,你在很认真地听他讲话,他讲的话很重要。

除此之外,聆听也是一种技巧。

这里涉及到传播学上的概念——“编码”和“译码”的问题。

我们将谈话中一方根据其本意发出的信息叫做“编码”,而另一方按照自己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叫做“译码”。

这个问题也就是在你认真听的前提下,你是否能准确理解别人所传达给你的信息的问题。

于是,就会出现信息失真,引起误会。

所以,聆听不仅需要“用心”,而且需要“动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而其中极少数人会是你熟识的朋友。

相比前者而言,与陌生人的沟通则显得更为困难。

不知从哪里开始与他们的谈话,不知道对方兴趣所在,不知道哪一个话题能使双方谈兴愈浓而不至经受冷场的尴尬,往往是人们困惑的地方。

这就需要你认真聆听对方发出的每一个信号,有效接收,再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你是否试过在五分钟之内迅速和对方沟通,而使谈话气氛变的轻松愉快,健康有序?我们在一次公关专业课上得到了这种训练。

首先是老师告诉我们,在全班同学中找一个你最不熟悉的人(近似于陌生人)进行短时间的交流,听他的讲话,然后作出回应,看我们是否能把握住话题。

结果,班上的气氛很热烈,同学们都迅速进入状态,并且使谈话维持了很久。

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我”和“他”也会有那么多话可说。

这个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关键是我们学会了聆听,发现了她的重要性。

在很多的“听”中,有一种听比较特别。

即作为心理医生的听。

咨询者出于某种心理困惑和对心理专家的信任前来咨询,必然首先是想获得心理安慰和认同感,然后才是中肯的建议。

那么被咨询者就决不能摆出商人一等的姿态和异样的眼光,或单刀直入切中要害。

他必须真诚地对咨询者的境遇表示同情——这是同情心。

然而光有同情心还不够,他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为他考虑,设身处地地看待他的问题,真正从心理上获得他的物理体验——这是同理心。

心理医生的经验同样可以应用在我们中间。

当你遇到向你咨询的人时,就要着意实现由同情心向同理心的转化。

这样的聆听才是有价值的,是聆听美德的最佳体现。

实际上,聆听也是一种公关。

不过是一种“美德公关”。

只有一个企业具有“聆听理念”,她才会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持久的生命力。

换句话说,企业只有耐心地,细心地,诚恳地,周到地去听取公众的需要(产品需要和心理需耍),考察市场的盲点(另一种形式的听),才能开发有潜力的产品和“对症下药”的优质服务。

因此,在企业形象设计上,必须要有“公正,温和,耐心,务实”的内涵,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

聆听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不仅仅是道德意义上的,她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有经过实践和理论的共同学习,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艺术,运用自如。

广州中山大学公关与传播教研室谭昆智2001年11月5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