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1 •2 •3
10
(三) 间作、混作、套作类型
• 粮药、菜药间、混作: 1、在作物、蔬菜间、混作中引入药用植物,如玉米+麦冬(桔梗、山药、细辛) 。 2、在药用植物的间、混作中引入作物和蔬菜,如芍药(牡丹、山茱萸、枸杞)+
豌豆(大豆、小豆、大蒜等),川乌+菠菜,杜仲(黄檗、厚朴等)+大豆(马铃薯) • 果药间作
(3) 耐连作作物、药用植物。这类作物有水稻、甘蔗、玉 米、麦类、莲子、贝母及棉花等作物。其中又以水稻、棉花的耐 连作程度最高,苋科的怀牛膝耐连作程度也比较高。此外,莲、 洋葱、大麻、平贝母等也较耐连作。
连作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3
(四) 茬口顺序与安排
在安排药用植物茬口应注意的问题有:
•
叶沃类,植、需物全N肥草在较类多轮药,用作应植选中物豆,给科如或予菘蔬蓝后菜、作毛植前花物作洋。地以黄种、等种,影要求响土的壤肥
3-2 两年三熟复种组合四、 间作、混作及套作 8
四、间作、混作及套作
• (一) 概念 单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一个完整的生育期内只种
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
带相间种植两种以上植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节将两种或
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植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 播或同行混播种植的方式。
禾本科 薏苡
泽泻科 泽泻
兰科 天麻
薯预科 山药
远志科 远志
龙胆科 龙胆
苋科
川牛膝 豆科 黄芪
蔷薇科 枇杷 木瓜
玄参科 地黄
罂粟科 延胡索
五加科 人参 三七 刺五加
百合科 玉竹 麦冬 黄精
桔梗科 党参 桔梗 沙参
毛茛科 乌头 黄连 芍药 牡丹 川乌
伞形科 当归 白芷 川芎 北沙参 防风
菊科
红花 菊花 木香 白术 牛蒡
物学特性及虫生其危长害年措。限施长,对轮土作周壤期长共的同可单作独用安排的它结的轮果作。顺序:如人参需轮
•
作20年左右、黄连需轮作7~10年、大黄需轮作5年以上。
•
★
生产上,茬口顺序安排要考虑前、后茬作物、药
用植物的病虫草害以及对耕地的用养关系。
14
☺一、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二、 土壤耕作措施及其作用 ☺三、 抗旱保墒土壤耕作 ☺四、 坡地土壤耕作 ☺五、 盐碱地土壤耕作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种植植物总收获面积÷耕地面积)×100%
6
(二) 复种的条件
•1 •2 •3 •4 •5
7
(三) 我国药用植物的主要复种方式
图3-1一年两熟制的各种复种组合
单独药用植物复种的 方式少见,一般都结 合粮食作物、蔬菜等 复种进行,把待种药 用植物作为一种作物 搭配在复种组合之内。
•
16
(二) 土壤耕作的任务
• •(1) 药用植物对耕层构造的要求。 •耕层构造的另一种表现是土壤的松紧度. • 52%~56%为宜,其中毛管孔
隙和非毛管孔隙之间的比为1:1,或毛管孔隙稍多为好。 (2) 耕层构造的动态变化。例如干湿交替、冻融交替,蚯蚓的松土作 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形成腐殖质。大雨后,表土结构破坏。 (3) 土壤耕作是创造和维持良好耕层构造的基本措施 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条件,并提出直径2~3 mm或1~10 mm范围内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土壤肥力最高。
23
五、 盐碱地土壤耕作
• 盐碱地是盐碱土经开垦、改良种植作物的田地, 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 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南方只极少数特殊母质或水文 条件下才存在。
• 盐碱地土壤耕作可以采用以下技术:
(一) 平整土地
(二) 客土改良
(三) 耕翻
(四) 早春耙耱
(五) 躲盐巧种
(六) 中耕松土和苗期耙地
18
二、 土壤耕作措施及其作用
药用植物种植过程中,需要实施一系列的土壤耕作措施 。 不同的土壤耕作措施对土壤作用不同,其影响深度和广度也 不一样。 根据对土壤耕层影响范围及消耗动力,可将耕作措施分 为土壤的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两大类型。 土壤的基本耕作是影响全耕作层的耕作措施,对土壤的 各种性状有较深远影响;表土耕作一般在基本耕作基础上进 行,往往作为土壤基本耕作的辅助性措施,主要影响表土层 。
15
一、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 (一) 土壤耕作与土壤、气候、植物的关系 .
土壤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库之一、是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赖以 生活的基础。
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结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 发育。
自然植被覆盖下的土壤生态系统,不受人类的干涉,是闭合式的生态 系统。
• 相、液相、气相的比例关系,建立良好的耕层构造,以协调土壤中的 水、肥、气、热等诸因素。
20
(二) 表土耕作措施和作用
•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0~10 cm以内的耕层土壤状况的措施。
• 主要包括: • 耙地:疏松表土,透气保墒,平整地面,混拌肥料,耙碎根茬,清除杂草以
及覆盖种子等作用。
• 旋耕:一次能完成耕、耙、平、压等作业。 • 镇压: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和平整地面的作用. 盐碱地× • 开沟、作畦、起垄、筑埂: 方便排灌,提高排灌质量;防渍排
• (二) 栽培植物布局的原则 1 2 3 4
5
三、 复种
• (一)概念 • 复种: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 的种植方式。 • 熟制:以年为单位表示种植的季数,是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 另一种表示方法。 • 休闲:指耕地在可种植植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等方 式。
• 复种指数:通常用来表示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即全年总 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公式为:
• 由于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 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 的现象。 ★土壤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界和生物界的中 心,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而 且与水域、大气和生物之间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一 旦发生污染,三者之间就会有污染物质的相互传递。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和积累的污染物常通过食物链传 递而影响人体健康。
涝,利于降低地下水位,消除有毒物质等。
• 中耕: 疏松表土,破除板结,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土温,铲
除杂草,加强土壤养分有效化,以及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根
系伸展的作用。
• 培土: 固定植株、防止倒伏,增厚土层利于块根、块茎的发育,及防止
表土板结,提高土温,改善土壤通气性,覆盖肥料和压埋杂草等作用。
21
19
(一) 土壤基本耕作
• 1、耕翻: 疏松耕层,增强土壤通气性,也促进好气
微生物活动,使养分得以分解释放。
半翻垡、全翻垡和分层翻耕
2
:打破犁底层,加厚耕作层,活化心土层。
3、上翻下松:加深耕作层,又不让生土翻上来
• 耕地深度、时期与深耕的后效
耕地的深度要根据药用植物种类、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而定. 耕地最好在前作收获后,土壤宜耕期立即进行。 深耕后效的长短,因土壤特性、施用有机肥数量、气候条件 以及作物栽培管理措施等情况而异。
作次数。
22
四、 坡地土壤耕作
• 土壤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北方陕、甘、宁、晋黄土
高原区。
• 通过工程措施改变坡度和坡长 如:修筑水平梯田、隔坡梯田、挖竹节壕等
• 通过改良土壤改变土壤的通透性和结构性 • 坡地可以采取带状种植、等高耕作、沟垄种植、 增加牧草比例、多种密植作物、实行间混作等。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
1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 • 第二节 药用植物土壤耕作
2
第一节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
• 一、种植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 二、 栽培植物布局 • 三、 复种 • 四、 间作、混作及套作 • 五、 轮作与连作
3
一、种植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1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
唇形科 丹参 薄荷 黄芩 广藿香
蓼科
何首乌
大黄
天南星科 天南星 半夏
玄参
前胡 紫菀
藁本 款冬花
27
• 生态学意义 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 化感作用与种群发展 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 对于不利化感因素的调控 轮作倒茬、喷施调节物质
28
2、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
幼龄果树行间可间种红花、菘蓝、地黄、防风、苍术、穿心莲、知母、百合、 成龄果树内可间种喜阴矮秆药用植物,如福寿草。 • 林药间作, 幼树阶段可间、混种龙胆、桔梗、柴胡、防风、穿心莲、苍术、补骨脂、地黄 、当归、北沙参、藿香等, 成树阶段(天然次生林),可间、混种人参、西洋参、黄连、三七、细辛、天南 星、淫洋藿、刺五加、石斛、砂仁、草果、豆蔻、天麻等。 • 套作类型以棉为主的套作区,可用红花、芥子、王不留行、莨菪等代替小 麦。以玉米为主的套作,有玉米套郁金、川乌套种玉米。
17
(三) 土壤耕性与耕作质量
• 土壤耕作质量的好坏←土壤特性、耕作工具与操作技术 • 土壤耕性:在耕作过程中,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包括黏结性、黏 着性和可塑性等)的综合反映。 • 土壤宜耕性 特点:犁耕阻力小,耕作容易,土壤易散碎为较多的团 粒结构,耕作质量好。
影响耕性的因素 (1) 土壤质地。 (2) 土壤有机质含量。 (3) 土壤含水量。 宜耕期:土壤最适宜耕作的含水量范围。 不同质地的土壤宜耕期的含水量的范围也有差别 • 在药用植物栽培上,安排土壤耕作先后顺序时,由于黏土宜耕期短, 应首先保证黏土田地有最合适的宜耕期;壤土的宜耕期比黏土长,应排 在黏土田地之后;砂土田地宜耕期最长,可作为搭配安排。
前茬植物用及小粒其种茬子进地行的繁殖泛的称药用。植物,如桔梗、柴胡等,播种覆土浅,
易受草荒危害,应选豆茬或收获期较早的中耕植物作前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