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学森

钱学森

读《钱学森传》有感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予钱学森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钱学森之“钱”来源于杭州最有名的吴越王钱镠,钱学森作为钱家子孙深受钱王家训的教导:“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

”钱学森之“学”是因为钱家按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到了钱学森,刚好就是“学”字辈。

钱学森之“森”为名,则是家庭中多以“木”旁取名,而学森暗含学深之意。

事实上,他也人如其名,学识渊博。

钱学森在1935年8月20日,经过一年的实习后,满载着亲友的企望,负笈东行,留学美国,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拜到了冯·卡门门下。

“灯越拨越亮,真理越辩越明。

”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民主空气,推动着科学讨论,推动着科学创新,也推动着钱学森的早期发展。

钱学森28岁时就与导师一起完成“卡门钱近似”公式,创立火箭与航空领域的若干重要概念,开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学科36岁成为终身教授,成为世界最早研究火箭的几位元老之一。

这是他的成就,同样他是爱国主义的典范,是当代中国的国魂,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虽然已经在美国拥有了极高的权威和名誉,还有政府和学院创造的近乎优渥的科研环境,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准备归国,回到他的母国。

1950年7月,他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兵次长,金布尔咆哮道:“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为什么美国人说钱学森可抵五个师?因为他脑子里装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箭技术,随便造一个导弹原子弹,那威力不知道是五个师的多少倍了!钱学森以后的的贡献也证明,他的价值,又岂止是五个师!
美国用尽所有的办法去挽留钱学森,不惜彻底的撕破伪善的面孔也不让他离开。

以潜伏在美国的共产党为由控诉他,使他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

牢狱之灾降临,他在被拘留期间,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巨大地折磨,以至于瘦了整整30磅。

他被保释出来之后,美国移民局还使用非法手段限制了他的自由。

于是钱学森向祖国求救,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

历经千辛万苦,几年的努力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钱学森的归国受到了高度重视,共产党给了他极大地关照和爱护,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他致力于发展祖国导弹事业。

那时当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宣布“要搞人造卫星”时,被西方讥笑为“妄想一步登天”,但是横空出世的“两弹一星”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给国人争了口气。

那时中国的导弹事业一片空白,正当钱学森热情的研制一种导弹时,与中国缔结友好关系的赫鲁晓夫却调走了所有的苏联研究人员。

研究陷入了困境,他却没有慌乱,而是耗费了更大的心血和精力在其中。

当研究成功之后,他在接受表扬时,明明付出最大的人,却默默地退到了最后。

在新中国科学界,钱学森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像国外评论家指出的,“由于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钱学森在航天,导弹领域有着重的贡献。

而他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又将再一次改变中国。

读这本书,除了被钱学森的个人经历深深吸引外,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钱学森。

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先天的聪明加上自幼富足的家庭条件造就了他性格中清高与傲慢的一面。

同时他又恰巧赶上了世界科技发展的革命阶段,并置身于这场革命的中心。

在加州理工求学与工作的阶段,他亲身经历了火箭从几个业余爱好者的“车库项目“到美国国防部
将其工作视为国家最高机密的整个历程。

他和他的同事为火箭乃至航天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美国逐渐的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

然而,美国政府在麦卡锡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却将其视
为“危险的人物”,不仅中断了他热爱的火箭与导弹的研究工作,而且还通过对他的指控使其声誉受到了损害。

他深知自己的家,自己的
祖国需要他,正像他临走前对报纸的记者所说:“我不打算回来。

我没有理由再回来。

我已经考虑过很长时间。

我准备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中国人民建设一个能令他们活得快乐而又尊严的国家。


“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这是一位科学老人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

钱学森以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热爱品质的高洁,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深情之中,闪耀着他把有限生命融入祖国和人民伟大建设事业的光辉一生。

这就是贯穿于钱学森整个生命的主旋律,是钱学森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精神遗产,也是我们学习钱学森高贵品质的最本质之处。

读钱学森,我们读的从不只不是他一生的斐然成就,优秀的人何其多,为何一个钱学森能够成为人人皆知的大科学家,因为一颗熊熊爱国心!因为他所有的优秀是为了祖国新时期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了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我们称颂的是一位爱国科学家,我们爱戴的是一个时代的楷模。

一个人,一本书足够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

今日之中国,无数个“钱学森”正在为国贡献。

无数个我们。

赶赴在时代的浪头,与新中国相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