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从日本家庭教育中借鉴点什么我们要从日本家庭教育中借鉴点什么1、调教。
这是日本人对子女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教育。
调教的含义有两种汉字表示:一种是身旁加一个美字,写成身美,是自造的汉字,顾名思义,可能就是使孩子的身材变美吧;另一种表示是仕付,它的原意是做衣服时先用线大致绷一下,以便随后细细缝制,用在子女教育上,意思也是很清楚的。
调教的方法,对于还不懂事的幼小孩子多采取奖惩结合的尼考澎原则。
尼考是日语尼考尼考的简称,微笑的意思;澎是轻轻敲击的象声词,就是当孩子做对了时,父母就微笑相对以示赞许,做错时父母就轻轻敲他一下手心以示做戒。
到孩子慢慢长大懂事了,再逐渐代之以讲道理。
2、身教。
日本人有句老话: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在父母和成人之间常用这句话互相提醒给孩子做好榜样。
当自己孩子欺负了别家的孩子时,或者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时,父母知道了以后就立即带着自己当事的孩子到对方家去赔礼道歉。
特别是干个体经济的农户商户,总是把在家的孩子带在自己身边,让孩子到自己劳动经营的身姿,或者让他们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忙,更多的是让孩子分担家务,进行言传身教。
3、情感教育。
日本人特别重视全家人一起举行传统节日活动和平日的家庭团聚活动,共享快乐,培养丰富的情感,特别是热爱家庭、热爱乡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培养。
比如3月3日的偶人节,被作为女儿的节日,为女孩陈列象征高贵温柔的偶人。
5月5日的端午节作为男孩的节日,为男孩陈列身披恺甲的威武偶人,在屋顶立起鲤鱼旗;还有11月5日的七五三节,当男孩3岁、5岁,女孩5岁、7岁时,在这天把他们打扮一新,到神社祈愿健康成长等,对于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都有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日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点在子女的社会化上,系统功课的学习基本委托给了学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
对于孩子自发的游戏。
如攀树爬墙、猎奇探险等,一般也比较宽容。
他们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
这说明日本人是重视实际锻炼的。
二,日本家庭教育的特点1、重视母教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文化经过朝鲜传到日本,以《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为中心的儒学逐渐在日本盛行起来。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但儒学仍受到重视,日本文化保留了大量儒学的影响。
日本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而且至今重视用儒家的伦理思想教育子女,一直把中国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视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日本家庭教育传承儒家思想,重视家庭教育,特别重视母亲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作用,专门实行了妇女结婚生育退职制,有力地保障了家庭教育的开展。
在日本,职业女性一生孩子就得辞职,政府鼓励女性回家带孩子。
女性如果全职在家带孩子,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贴,并且会减免丈夫收入所得税,丈夫的公司也必须为全家购买相关的健康保险。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年代,大约有90%的已婚妇女是全职主妇,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女性也追求自己价值的实现,婚后坚持工作,甚至坚持工作、不生孩子。
目前大概有60% ~70%的已婚妇女是全职主妇,其余的也至少要把孩子带到一岁以后再去上班,而且往往是做兼职工作,工作时间为一天中的某段时间,如上午10点来,下午3点走,日本的公司也提供这样的岗位,家庭主妇用更多的时间安排家庭生活,照顾和教育孩子。
日本妇女在结婚前,享受着接受各种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保证了有较高的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结婚后普遍辞去公职,专心料理家务和养育子女,能够保证她们用科学的方法持家和教育子女,使家庭教育质量普遍较高或很高,而政府也从制度上对家庭教育予以保障。
妇女怀孕就要到政府部门报到,为孩子建立相关档案,凭建立的小册子可以到任何医院检查,设立了孕妇健康教室,每周有讲座,介绍有关知识,专门的营养师定期上门指导。
政府机构要对家庭教育孩子进行监控,强制父母认真看护孩子。
如果孩子生病或受伤送到医院,他们就会怀疑父母对孩子照顾不周或有虐待孩子的行为。
如果属实,政府就会把孩子保护起来,与家长隔离开。
政府机构的人定期上门,观察家庭环境是否合适孩子,家里是否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人,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
这一制度成为一种社会生活制度,既保证了日本家庭教育的质量,又确立了日本妇女在家庭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因此,家庭教育以母亲为主,母子关系十分亲密,母亲常用唱歌、做游戏、做功课、跳舞等形式培育孩子,寓教于乐。
2、重视礼仪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
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
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
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
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
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3、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
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日本家长非常支持孩子在学校里学好烹饪、缝纫课等。
在日本,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生活、环境的能为都比较强。
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
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
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4、重视创新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尽量解答。
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
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像力。
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5、挫折教育。
日本孩子受点委屈、挫折,家长不会马上去帮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
孩子两岁之前,家长会教他们学会等待;两岁之后,就会教他们学会忍耐。
需要指出的是,忍耐不是消极的忍耐。
在日本,人们信奉这样的信念: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利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养成儿童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人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忍耐的教育,并且将其与社会生活结合赶来。
在日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面对艰苦的自然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检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
日本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强。
家长不大干涉孩子的时装打扮,比如孩子染发,染成金色、茶色、红色、白色和银白色,各种各样都有化妆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家庭基本默许他们的这些时髦之举。
6、家庭教育有效地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配合。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质量之高,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
日本的学校教育发达,要求严格,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制度较为严密健全,它们都能与家庭教育较好地配合。
为了鼓励妈妈在家看护孩子,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日本的幼儿园非常少,收入高的家庭需要交很高的费用才能使孩子人园。
同时日本几乎没有全托幼儿园,主要是半日制幼儿园,上全日制幼儿园也要开很多证明,要求家庭、特别是母亲尽到孩子教育的责任。
日本幼儿园的教育也与家庭教育配合密切,幼儿园教授的课程很多、很全,不需要再上专门艺校,父母长辈也可以参加学,如游泳馆就是家庭制,全家人一块去;幼儿园要求父母轮班负责每个父母之间的,在马路上指挥孩子过路口等;幼儿园还要发动孩子的父母举办活动,如运动会,收集各种旧物品在操场上出售等等。
总之,在孩子年幼时,即使孩子送人了幼儿园,父母都必须承担起教育责任,花很多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就社会教育来看,日本专门立有《日本少年法》,并建有少年院及家庭裁判所。
《日本少年法》主要体现对犯罪少年实行人格保护。
日本的家庭裁判所是日本国设立的基层专门法院。
它负责《家事审判法》所规定的家庭案件的审判和调解,以及《少年法》所规定的少年保护案件的审判。
日本少年院,是为收容和改造教育家庭裁判所解送的受监护处分行所设立的国立机构。
为了使被收容者适应社会,少年院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与训练。
7、全社会重视和关心家庭教育。
日本社会关怀儿童成长成为社会风气。
所有的人都认为儿童第一、教育第一。
日本供家长和学龄前儿童订阅的月刊大约有50种。
书店常出售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日本的家庭教育普遍受到政府、社会和家庭的重视。
在日本还有幼儿教育大学等专门提高父母育儿水平的专业机构。
在子女教育理念上,日本父母更注重品德教育、做人教育。
1991年6月,日本总理办公厅曾专门进行了一次《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民意测验调查:60%左右的父母都把思想品质教育放在很突出,的位置。
思想品质的教育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又分别有所侧重:对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有73%的人认为应将懂礼貌、会道谢、讲节约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对7至12岁年龄段的孩子,有53%的人认为应着重教育其区分是非、遵守公共道德和遵守法规;对13至18岁正在日益成熟的初中、高中学生,重点要教育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将来的一切都离不开自身的奋斗。
日本父母对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给以应有的重视,认为应该教育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教育孩子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做事有计划,懂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等等。
根据日本的调查统计,日本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依次为: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虽平凡,但能构筑家庭;遵纪守法,有道德;经济上富有;为国家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有社会地位。
同中国父母更多选择希望子女为国家、民族、和平与发展作贡献和选择希望子女有社会地位比较,日本父母对子女的希望更务实,他们祝福孩子工作虽平凡,但能构筑家庭;能遵纪守法;有道德修养。
日本父母对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依次为:养成基本生活习惯;正直果断教育;培养子女的丰富感情和个性;忍耐力、自制力的教育;能自觉行动、有自己主张的教育;能理智适应环境的教育;发现自我生存价值的教育。
同中国父母更多选择子女取得好成绩和获得高学历比较,日本父母更希望子女正直果断、感情丰富、个性鲜明、忍耐力和自制力强。
日本家庭也将这些教育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教育中。
日本父母越来越注重对子女的实践锻炼。
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大人、孩子每人背一个包,甚至刚会走路的孩子也背一个小包,里面装上自己要用的衣服、水、奶瓶、尿布,从小就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
在今天的日本,越来越多的城市儿童,在父母和有关社团的帮助下,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到边远的农村、渔村,在那里的学校求学,感受艰苦的生活,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8、日本的家庭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