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
主旨:通過孟子和齊桓王關於「王道」的對話闡明孟子提倡以仁道統一天下的政治主張。
國君只要具有不忍之心,然後推廣惠及百姓,天下事便可運
於掌上。
文中亦充份表現出孟子說服齊桓王的論辯論技巧。
段落大意:
一、開首「齊桓王問曰」至「保民而王,莫之能也」。
這是全文的引子。
孟子借齊桓王的詢問,引入施行仁政治民,無人能擋。
二、「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的仁術,有「保民而王」的基礎。
三、「王說曰」至最後「王請度之」。
孟子設喻說明「不為」及「不能」的分別,進而鼓勵宣王推恩及百姓,行仁政。
內容分析
本文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由開首「齊桓王問曰」至「保民而王,莫之能也」。
這是全文的引子。
孟子一向主張行仁政,反對以武力服人的霸政,但宣王對霸政卻極有興趣,一開始就向孟子請教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蹟。
由於孟子不同意霸道,因此他避開了齊桓王的問題,轉移話題,使宣王難以拒絕,只好抱姑且聽之的態度,提「德如何,則可以王矣?」這種空泛的問題。
孟子趁此機會,立刻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禦」這個中心論點。
由此可見,談話一開始,孟子已掌握了主動權。
孟子引入「王道話題」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避開齊宣王的問題而不回答。
(2)轉移話題:孟子又巧妙地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想談的「王道」上去,婉轉地說:「無以,則王乎?」使宣王難以拒絕。
第二層次:由「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在文中肯定齊桓王可以「保民」,他舉出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推論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有實行仁政的基礎。
接著又以「百姓皆以為愛也」和「臣固知王之不忍」作對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取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進一步為宣王辯解,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實沒有
區別,同樣是「無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為上的矛盾,使他陷入自
己也不能解釋的困境中。
孟子再用「無傷也,是乃仁術也」為宣王開解,一方面讚許宣王有仁術;一方面以宣王的自身行證明施行王道甚麼高不可攀
的難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1)以羊易牛一事的經過﹕
1.
叫人把牠放了,因為宣王不忍心看見牛隻驚惶發抖的樣子,沒有罪過而被殺實在非常無辜。
2.但宣王認為祭鐘儀式不可廢除,於是便命人以羊代替牛來祭鐘。
(2)齊桓王以羊易牛的原因﹕
1.眼見那牛驚慌顫抖的樣子,不忍殺牠。
2.沒有見到羊受驚的樣子,故以羊換牛。
3.有仁慈憐憫之心,同情牛的無辜。
(3)百姓對齊桓王的誤解﹕
認為齊桓王以羊來代替牛,是吝嗇、貪財的表現。
(4)「以羊易牛」一事與行仁政的共通點﹕
1.皆有憐憫仁愛之心。
2.皆有不忍見其他生命受苦及被殺害之心。
第三層次﹕由「王說曰」至最後「王請度之」。
齊桓王承認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
孟子於是舉出例子,說明齊桓王只恩及禽獸,卻功不至於百姓,這是不肯行王道,而並非「不能」做到。
他勸說齊宣王應把「不忍」之心,擴展至恩及百姓,統一天下的事業上去。
(1)說明齊桓王功不及於百姓的原因在於不肯行王道,例子有﹕
1.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2)說明「不為」及「不能」的分別﹕
1.「不為」的例子﹕
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末,而不見輿薪。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
2.「不能」的例子﹕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
(3)宣王應把恩德推廣及於百姓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舉斯心加諸彼,把恩惠推
廣開去。
(4)推恩的效果﹕
1.推恩可以「莫之能禦」,天下無敵。
2.推恩可以使天下運於掌上。
3.推恩足以保四海。
4.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
5.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技巧分析
一.掌握心理,因勢利導﹕
導的說話技巧,把談話內容層層引進,達至勸說的目的。
例﹕(1)文章開始,齊宣王向孟子詢問有關齊桓、晉文之事,可見宣王熱心稱霸,但孟子卻推說不佑,巧妙避開問題;並隨即因勢利導,「保民而王,莫之能禦」,引起宣王的興趣,將話題轉入談「王道」,掌握了對話的主動權。
(2)以羊易牛一事﹕
1.用「以羊易牛」一事,稱宣王有「不忍之心」並肯定他那「不忍之心」,
就是「保民」的基礎,足以王天下,取悅宣王。
2.接著又以百姓誤解宣王,襯托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以羊易牛」的用心,
以取得宣王的信任。
3.指出牛、羊同是無辜而死,使宣王陷於不能自圓其說的窘境。
隨即又以
「無傷也」為宣王開脫,以見牛未見羊的道理巧妙地稱讚宣王並非嗇,
說明宣王具備行王道的條件,使宣王認為孟子了解自己的心意,也引起
了宣王繼續談論王道的興趣。
孟子稱讚齊宣王的行為,在遊說中所起的作用﹕
可以取悅宣王、縮短大家在見解及感情上的距離、使宣王甘願聽取並接
納自己的意見。
(3)
由於宣王先承認孟子所舉「百鈞」、「一羽」、「秋毫」、「輿薪」所比喻的
事理,因此不能不承認孟子的批評。
(4)批評之後,孟子又提出推恩的方法及效果,提醒宣王須衡量利害而施行
王道,鼓勵他推行仁政,語重心長,令他易於接受。
二.舉行說理,比喻生動﹕
由於孟子所論及的政治主張及道理較為難明,如王道、仁術、不忍之心、推恩等,所以文中舉出不少顯淺生動、眼前具體的事例作為比喻,既可把
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增加文章的說服力,也可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
(1)舉例說明﹕
1.說明﹕宣王有不忍之心。
例子﹕以羊易牛。
(第八段)—事例
2.說明﹕君子對禽獸有不忍之心。
例子﹕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第十四段)—設例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第十四段)—設例
3.說明﹕宣王不行王道的原因是「不為」,並非「不能」。
例子﹕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是不用力之故。
(第十八段)—設例
明足以察秋毫末,而不見輿薪,是不用明之故。
(第十八段)—
設例
4.說明﹕「不為」與「不能」的分別。
例子﹕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第二十段) —設例
為長者折技,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
(第二十段)設例
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是不用力之故。
(第十六段)—
設例
明足以察秋毫末,而不見輿薪,是不用明之故。
(第十六段)—
設例
5.說明﹕推恩的方法。
例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二十段)—設例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二十段)—設例
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第二十段)—語例
6.說明﹕宣王施政時要權衡輕重。
(第二十段)—設例
例子﹕權,然後知輕重。
(第二十段)—設例
度,然後知長短。
(第二十段)—設例
(2)比喻生動﹕
例﹕
1.「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末,而不見輿薪。
」
(第十六段)—借喻
比喻有能力做到,卻不肯去做。
2.「挾太山以超北海」(第二十段)—借喻
比喻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3.「為長者折技」(第二十段)—借喻
比喻輕而易舉的事情。
4.「天下可運於掌」(第二十段)—借喻
比喻很容易把天下治理好,如運轉在手掌上一樣輕易。
三.正反論述,對比鮮明﹕
本文在論述過程中,運用對比手法,把事物的反正情況相映對照,是非黑白,一目了然,使所論述的事理更為具體鮮明,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
1.輕重對照﹕「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第十六段)
2.大小對照﹕「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第十六段)
3.難易對照﹕「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
類也。
」(第二十段)
4.好壞對照﹕「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第二十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