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与贸易》PPT课件
《国际经济与贸易》PPT课件
.
31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
❖ 从保护的目的来看,此时的保护贸易政策不再是保 护幼稚工业的成长,以培育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 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国际经济与贸易
.
1
含义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际间商品与劳 务交换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及有关上层建 筑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国 际贸易学是一种部门经济学,是经济学 科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研 究对象既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也 包括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 具体历史过程和现实情况。
.
2
.
18
(三)、国际贸易是各国增加财政收入
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国家贸易对于提高一国的财政收入,其作用表 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国际分工商品交换可 以使各国节约一定的社会劳动耗费,也可以让各国 利用引进的技术、设备发展本国的工农业生产,提 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耗费,创造更多的 产值,从而间接地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 是通过对外贸易,通过各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 上交国家各种税收,以及国家征收的关税能直接增 加一国的财政收入,尤其是能增加国家经济建设与 发展过程中急需的外汇收入。
1、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 A、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取消对货物 和服务贸易的限制作用和障碍,取消对本国 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货物 自由进出口,服务自由经营,在国内外市场 上自由竞争。
.
27
B、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 制进口和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的措施,保护 本国货物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货物 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货物和服务的出口 给予优待和补贴,以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 竞争力。
❖ 根据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运动变化情况来 看,国际分工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国际分工 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国际分工 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国际分工发展阶段(19世纪中 叶到二战);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二战后)。
.
25
五、国际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是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的重要
与此同时,美国、德国等国家当时正处于由农业向工
业过度的阶段,其工业产品无法与英法等国竞争。因此,
他们就实行了保护幼稚工业的政策。这一时期的保护贸
易政策在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政策取向上,更倾向于
限制进口方面。主要通过征收高额进口税及禁止进口等
方式限制外国竞争力强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保护国内
幼稚工业的成长。
.
19
(四)、国际贸易是各国进行政治、外
交斗争的重要工具
1、通过对外贸易来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及本国统 治集团的利益,维护本国的社会经济制度。
2、通过对外贸易建立国际或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团体, 以增强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经济斗争中的抗衡力量。
3、通过对外贸易专制裁那些违背国际法规、违背联 合国宪条、实行民族歧视的国家。
出售非国外的用户使用,一种交易方式,因而也称租赁款。
.
16
三、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国际贸易作为世界各国联结社会 生产和社会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尤其是 在联结国内生产与国外消费和国外生产 与国内消费方面处于特殊的中方地位。
.
17
作用: 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5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
念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 贸易)
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 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产 品(实物产品)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 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
4、通过对外贸易去改善国家见间的政治外交关系, 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 部条件。
.
20
四、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 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 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是各国对外贸易的基础。
(一)、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社会 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使各国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各 国的生产力优势、资金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发展那 些本国条件相对优越的产品部门,从而节约社会劳 动时间,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二)、国际贸易是各国间进行新的技术交流的重要途 径。
如果不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只埋头从事自己的 科学研究,势必造成重复的研究,影响科学技术发 展的速度。
研究任务
它的任务是要研究国际间贸易产生 与发展的原因和贸易利益在各国间进行 分配的制约因素,并要揭示其中的特点 与运动规律。
.
3
研究对象
(1)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当代国 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2)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 (3)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 (4)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
4
研究意义
11
(三)、按国境与关境划分
1.总贸易 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口与出口的一种
统计方法。 2.专门贸易
是指以关境作为划分进口和出口标准的统 计方法。
.
12
(四)、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按商品 形式划分)
1.有形商品贸易
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进行的实物商品的交易,因 为这些实物商品看得见 摸的着,故称为有形贸易。 也叫商品贸易。
3.补偿贸易
是指参与两国间贸易的双方,一方是以用对方提供的货物 购进机器、设备或其他技术,或者是以用对方提高发机器、 设备或技术进行生产和加工活动,待一定时期后,该方用该 项目下的产品或是其他产品或者是产品销售后的收入去偿还 对方的货物或设备技术款项的一种贸易方式。
4.租货贸易
租赁贸易的本质是租,它是由租赁公司以租货方式将商品
2.保护贸易
是指国家的外贸政策中,广泛地使用各种措施去保护本 国的国内市场免受外国企业和商品的竞争,主要是控制 各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同时,对本国的出口商所从事的 出口本国商品的活动给予各种优惠甚至补贴,鼓励其出 口。(关税政策)
3.统制贸易
是指一些国家设置专门机构,利用其政权力量,统一组
织和管理一切对外贸易活动. 的行为。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直接买卖 商品的经营行为,称为直接贸易。直接贸易的双方 直接直接谈判,直接签约,直接结算,货物直接运 输。
2.间接贸易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商品
买卖行为,称为间接贸易,此类贸易因为各种原因,
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洽谈,签约和结
算,必须借助与第三国的参加。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工业 国家已取得了工业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了大机器工业。 这样,就使其在工业生产上具有了绝对的优势,工业产 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绝对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大规模 的工业生产,也使得这些国家必须有一个广阔的原料供 应地和产品销售地以解决原料不足和产品过剩的问题。 因此,此时以英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极力鼓吹实行自由 贸易政策。并由于这些国家当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 位,使其政策成为了国际贸易政策的主流。
.
30
C、在帝国主义前期,实行的是超保护贸易政 策。
在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达,使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激化,从而在20 世纪初爆发了两次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为转嫁危机,帝国主义列强实行了超保护贸 易政策,在使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 进口的同时,还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出口,以 争夺世界市场。因此,这一时期的保护贸易 政策 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保护幼稚工业政 策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
地理分布) 9、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称国际贸易地
理分布
.
8
(三)、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 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可供交换 的剩余产品,以及由此促进的商品生产 与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二是国家的形 成。
组成部分。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对
国际贸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自由贸易政策
的实施会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相反的,保
护贸易政策的实施则会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
本章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演变、
理论依据及各时期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从
而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对贸易发展的影
响。
.
26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与演变
(三)、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A、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国土面积,地
理位置) 自然条件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主要反映为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产品的多样性,它提供 了国际分工的可能性,而要将可能性转化为 现实,还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
23
B、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 场规模,人口数量、生产关系等) 这是影响 最大的一个条件。
2.无形商品贸易
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进行的所有物质、非物 质形态的商品贸易,主要是指劳务、技术、旅游、 运输、金融、保险等无形贸易通常不办理海关手续, 在海关的进出口统计中反映不出来,而在国防收支 中反映出来,是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
.
13
(五)、按贸易关系划分(是否有第三者
参与)
1.直接贸易
.
21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 产业内分工逐步增强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 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 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 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 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 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