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化汉语拼音化的利与弊汉语拼音化的失败原因汉语发展历经几千年,从最早殷商的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到后来的繁体字、简体字,最近网上有出现一阵拼音风,大家一个劲的打拼音字母,赶时髦,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汉语拼音化在中国大地上曾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汉语拼音化的产生与覆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
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
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斯大林曾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辨读和双字母。
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0月15日,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
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提议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表示同意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经过一系列努力,《汉语拼音方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得到正式批准。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汉语拼音方案》自制订以来,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主要有如下方面。
①用于给汉字注音:从1958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的语文课本采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接着,中学教科书、字典、词典以及通俗读物、扫盲课本也采用汉语拼音注音。
社会各界都掀起一股“汉语拼音”的热潮。
②用于教学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陆续出版了利用汉语拼音编写的普通话教材、读物、字典、词典,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进行全面训练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③用于字典、词典的注音、排序,书刊的索引。
75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采用汉语拼音排序,正文的每一个条目都注上了汉语拼音。
④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
我国已经有壮族、苗族、侗族、哈尼族、僳僳族、佤族、黎族、纳西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采用汉语拼音字母相一致的字母形式。
⑤用于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汉字的领域:《汉语拼音方案》为盲文的点字和聋哑人的手语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汉语拼音还可用于手旗通讯、灯光通信中,用同汉语拼音字母对应的手旗讯号或灯光符号来传递信息。
在电子计算机输入汉字方面,拼音输入法是一种最为普及的输入方法。
汉语拼音被相继采用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以及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
由此,《汉语拼音方案》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现代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建立为了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应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实际需要,我国从70年代开始,就着手研究汉语拼音正词法问题。
在经历了清末的切音字运动、民国初年的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30年代初期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之后,由于在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制定上所积累的多方面经验,于1982年正式成立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委员会提出,汉语拼音正词法应该以现代汉语语法中定义的词作为正词法的拼写单位,同时也要照顾到阅读和理解的方便,并且要照顾到某些国际上拼写的习惯。
同时,该委员会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以及大量拼写试验的基础上发表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又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之最终确立。
随后,在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势,我国在拼音化的政策上做了调整。
1986年1月,当时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导生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做了一份报告,报告完全没有提毛泽东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谈到扩大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
这意味着,我国政府放弃了毛泽东提出的“拼音化方向”的政策,汉语拼音不再被看作文字,而只是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汉字的工具。
汉字是正宗的、法定的文字,而拼音不是法定的文字。
因此,自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以来,拼音与汉字就不再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拼音的地位是从属于汉字的,它不再是准备将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在1986年5月3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纪要》中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仍然是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其作用。
”汉字的地位由此重新确立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这样,就从法律上确定了汉语拼音的地位和作用。
汉语拼音在汉字教学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汉语拼音化……弊大于利汉语拼音化的弊大于利。
汉语拼音化曾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最终还是化为了历史的尘土,方块字顽强的生命力是他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汉语拼音化之利:1、达到普及汉语的目的,是人只要会读就会写,绝不会出现冷僻字不会写的毛病。
2、与拉丁国家接轨,符合信息现代化的要求。
汉语拼音化之弊:汉语拼音化之弊:“只要说出来能听得懂,用拼音写出来就一定能看得懂”的推测并不正确。
有声语言生机勃勃,它甚至还有许多“野性”,书面所以需要一套特殊体制,不仅是为了制约有声“野性”,也是因为它难以对付那种活泼性。
“亿元、一元”同音,新条件下看不懂不能直录了,于是不能用拼音直接转写“亿元”,必须改写“一亿元”或“一百兆元”了。
“千克”作标准计量单位是符合科学语言表达法的,但是“千”的语素作用和构词作用涉及深层语言习惯,因此它的阻力比较大。
这只是一个词的变化,拼音化遇到的将是一大堆问题,它们很可能会同时爆发出来。
新产生的歧义句式也需要分化,因此要在高层语言体制中做许多调整工作。
那种工作的实质是去重新约定,所以需要相当长的社会实践过程。
如果允许强大的汉字书面系统与它并存,新约定的需求会难以表现出来。
而完全放弃汉字让它进入交际市场去自由调整,恐怕很难预料它不会陷入某种混乱状态。
——这是现代信息文明大跃进中世人瞩目的重要课题。
汉语拼音化按词连写,多了一层语言信息,但是它照样缺少高层韵律信息,因此词组和句子要借助经验来辨认。
实际上即使改进拼音方案,也不能反映全部语音,它不可能跟有声系统完全等价,所以它跟汉字书面语一样,也是一个小系统。
拼音化面临的不是直接替换语音的原始任务,让它升格做拼音文字,遇到的是特殊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应付以汉字为基础的书面规范。
同音词是靠汉字保护的。
设法在拼音中区分它们未必能找到简单而有系统的方法,而分化、限用某些同音词的工作是在改变书面规范。
改变书面规范也需要有声语言的支持,要放弃一些说法,采用一些新的说法,难度就更大了。
有些字母标调方案是将调号放在音节之后, 虽然也不便于阅读, 但使把力还跳得过去. 在很多国罗拼写中, 调号是在拼写中间, 读起来更麻烦.历史证明, ‘国罗’还不如注音符号方便. 注音, 国罗并存近60年, 但人们宁用不是罗马字母的注音, 也不用国罗. 大陆1958年正式颁布了拼音方案, 就等于否定废除了罗马字. 80年代Taiwan政府也正式废除. Taiwan政府要求学者制定新方案, 但有两个要求: 1. 不得和汉语拼音一模一样; 2. 不许用字母标调.失败根源……难得群众拥护如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一样,汉语拼音化只能在专家和学者之中才有立足之地,广大老百姓仍然拥护着表意汉语,方块字在人们心中就是汉语的象征,不要说是突变,即使是渐变,也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可我们进行了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样卷请看附录共调查30人赞成汉语拼音化的2人不赞成汉语拼音化的28人光看数据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某些人言词之激烈,可以说是有了保家卫国的气概。
某位说道:“仅四百多个读音就能代替数万个汉字?纯粹是用汉语拼音能正常地使用吗?如果重新为拼音化的汉语制定语法,还不如学英语”还有的说道:“不支持汉语拼音化,五千年中华文化很多都蕴涵在了汉字里,放弃汉字无异于自断其根。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我们却要主动放弃自己的国粹,去追捧西方文明,那就只有永远做奴才。
我手头有一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现代汉语拼音文字新编》(讨论稿)不知楼主看过没有,完全是英文字母、希腊字母、国际音标、汉语旧拼音以及自造符号的混合体,用来当密码倒挺合适。
”汉字的既成事实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它是民族、社会、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
汉字是世界上最稳定的文字之一,汉字支撑的书面语言在稳定中进步和演变,因此沿着既定轨道它大体上能适应不同时代的总体需求。
但是,从汉字到汉语也都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于是它又不能满足每一时代的全部需要。
汉字字多难学,然而它的语素音节性质和几千年的定向发展又使拼音文字难以简单取代它。
汉字的功过和汉字文化的趋向正在接受新的检验。
它们的取舍将遵循什么万全的原则?维持目前汉字的字式连写,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难题几乎无法解决,即使勉强解决,也会像现在的汉字输入一样,繁难低效。
仔细注意一下就知道,目前的汉字文本形式造成岐义的情况相当多,有时我们还要仔细琢磨,才能不致弄错,而让计算机达到我们一样的智能,恐怕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
我们应该承认现实,不能坚持鸵鸟政策,与新的技术对抗到底。
那样,吃亏的是我们自己。
“拼音夹用汉字的“基础华文”,第一,形态上不伦不类,非驴非马,搞得人眼花缭乱,而且酷似日文文本,这样,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情上都是难以通过的;另外,在便于计算机处理的角度来说,这种形式也未必有多少优势。
再者,文字是追求相对稳定的,这样的双重文字结构是难以保持比较长时期的稳定的。
在我们看来,王开杨先生所推荐的恰恰是最差,最不可取的文本形式。
所以,我们主张:在当前,汉字文本应该采用按词分写的形式;在将来,应该采用拼音化的按词分写形式。
中国人对于按词分写是一时不习惯的,也许开头时候会稍微多化点时间,但是,很快就会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