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城市与乡村写作容:城市与乡村金题展示:请以“城市与乡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2)自选文体(诗歌不少于20行),文章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
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城市化。
而城市人厌倦了僵化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
回归城市?还是回归乡村?这是现代人面对的两大问题。
说到底,无论生在地,城市或乡村,生命都只是一种过程。
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
生于乡村的人,年轻的时候,往往迷恋着城市,一心想做个城里人,逃离这片土地。
直到很多年后,才淡灭了这种轻率的渴念。
以“城市与乡村”为话题的文章,在立意和选材上都可以多样化。
就立意而言,可以抒发对乡村不断城市化的无奈、反思或是释然,也可以表达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面貌演变的批判、质疑或是赞扬。
事实上,眼下已经有太多的文章立足于对“消逝的村庄”的感伤,如果依旧选择这种立意,而未能从选材、结构、表达面有所突破,很容易造成阅读者的审美疲劳。
而如果将立意转化为对乡村城市化或城市生活的一种肯定与期,文章的情感会更为明亮,也更能突出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生存体验。
从选材上看,其实就是乡村意象与城市意象的延伸。
乡村面,往往写的是田园、阡陌、庄稼汉,或与此类意象相关的生活场景,容侧重于还原自然本色的生活或是强调乡村本真面貌的失落。
城市面,则可以集中于行道树、城市鸟、交通、建筑、广场等意象。
以城市鸟为例,可以旨在表达对城市鸟自然生存空间被侵占的悲情,也可以表现城市鸟已能适应城市节奏,以城市为家,以自由姿态鸟瞰城市人的生活,表达对其生命形态的赞美。
当然,也可以选择城市与乡村中共有的意象,在比较中传达自我思考。
比如“乡下草”与“城市草”,它们的生命状态各有不同,城市草尤其是在花圃中或是草坪中的草,经常要接受修剪,这无疑是一种戕害,城市的环境让草木无法像在乡村中野蛮生长。
除去自然物,也可以设置一个人从乡村走向城市,比如“城市农夫”,“城市蜘蛛人”等形象,通过人物的人生选择表现城市与乡村的主题。
这就涉及到讲故事的能力问题。
如果你还不太擅长讲故事,那你应该有听过故事、读过故事的经验,如果我们读到了一个与“城市与乡村”主题相关的故事,并且能对这个故事加以改编,就有助于我们成功写作。
主题讨论:o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对立面。
----《新京报》o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库泊o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
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
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
------穆《乡村与城市》我的主题:他人主题:交流之后,完善主题:构思举例1.乡村铁质向民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
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
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
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
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
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
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
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
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
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
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
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烦琐深奥的说教。
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
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
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
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
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
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
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向。
【构思点评】散文以“坚守土地”为主题,以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自居,回忆了乡村的美好画面,展现了乡人的美好性灵,也对乡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个性化的思考。
构思举例2.背叛泥土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
⑵在很早的时候,这个阴谋就如一粒种子落在我贫瘠的心田里,偷偷发芽,潜滋暗长。
⑶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
这从他一手砌起的三间吊脚楼就看得出来。
他和母亲从一开始就盘算好了,兄长将来住西边的一间,我将来住东边的一间。
他们呢,则挤到堂屋后面的后廊子里。
甚至把几亩薄田如给我兄弟两人分,基本也都筹划好了。
这和邻里一带所有父母给儿女的设计如出一辙。
这或是一个传统,无可非议,天经地义。
⑷出生在鄂西山地的人,似乎从出生之始,就已被命运安排为一个以泥土为生的种田人,仰仗泥土,世代为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在山地活命的法则。
学习劳动,是最早的生活必修课。
⑸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
从小就跟在他们后边,拿着小镰刀去割猪草,背着小背篓去背玉米,扛着小锄头去种小麦。
父亲一心一意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种田人。
⑹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种田人,总是忘记时令,不知道这个季节该种什么,下个季节要种什么。
如果不是母亲,我开垦出的田园也会荒芜得一塌糊涂。
⑺泥土生万物,养生命,可我对泥土的爱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
母亲晓得哪一块地肥沃,哪一块地贫瘠;晓得每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晓得每一种作物发芽、扬穗、成熟的时间。
她总是将几亩地经营得井井有条。
⑻在泥土和庄稼面前,母亲最有发言权。
她懂得它们的心思,懂它们的语言,能猜透它们的秘密,晓得它们的性情。
她心疼泥土,心疼庄稼,像疼爱我们一样疼爱着它们。
在大地和庄稼面前,她也是一个善良的母亲,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
⑼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
在山地里伺候泥土,服侍父母,顺乎自然的命运也无可厚非。
然而父亲在教我种植的时候,也教我识字。
他最初的理由是,多认识些字,少吃些亏。
⑽在鄂西山地,很多人一辈子不曾离开村子,离开泥土。
他们去得最遥远的地可能是数十里之外的亲戚家。
他们对村子里的事情如数家珍,对庄稼的长势了如指掌,对山外却是一无所知。
山外是神秘的,只能道听途说。
山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背叛泥土的种子在我少年心中悄悄扎下了根。
⑿读书,是一条路,一条背叛泥土的路,一条可以吃上轻省饭的路。
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绝大多数在途中失散,不是回家种植,就是娶妻嫁人。
他们没能走出村子,即使暂时走出了,迟早也会回来。
⒀在读书路上埋伏着多不确定性。
我认识村子里的一个人,读了不少书,毕业后却在家无所事事。
村人看待读书人,也是成者为败者寇。
企图背叛泥土的人,非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行,否则江东父老不好相见,不会施以好颜色。
⒁好在我读书之余,还不忘帮助父母事农耕,虽身单力薄,也不是行家里手,却足够滥竽充数,为以后留下了半步台阶。
父亲说不时要让我下地,让我晓得他们种田的辛苦,挣的不易,激励我读书。
⒂祖父是民国时期的高小毕业生,自己背叛泥土不成,把希望全部落在辈身上。
挨个排序,在我身上看见一抹希望。
在我考上县城高中之时,他就到处炫耀;在我念高三时,他就说等我考上大学了,好好摆几桌以示庆贺。
没想到在那一年的高考前夕,他就匆忙走了。
这成为我心头遗憾。
⒃那一年的秋天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也就是在那一年秋天,我含泪背叛了泥土,告别了家人。
⒄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个的少年时代和童年记忆。
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
只有偶尔亲近它,才能找到丢失已久的山地言和感知到漫漶在山地的温暖,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故乡!⒅在鄂西山地,对泥土没有二心的,是那些至今仍然勤勉的种田人。
像我母亲一样的人。
那些种田人,依然在广袤的田野里保持着最原始的种植姿势: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
⒆只有在泥土里进行种植的人,才能听见大地的心跳,才能用舌头和鼻子分辨出口中饭食出自哪一块泥土。
我们这些背叛了泥土的人,无法体会种田人对于泥土的感情。
⒇那是寸土寸金的感情。
技法练习:叙述视角与人称的选择近年来,在考场作文中,“允文学虚构”“允进行文学创作”等要求已经明显标注于作文要求中。
可见,考场作文亦可以跳出“我”须是“写作者自己”的设定,也可以不必局限于中学生当下的真实生活。
允虚构,即打开了文学的想象,鼓励了考扬作文中小说、童话、寓言等文体的浮现《背叛泥土》讲述了三代人的选择,祖父选择背叛泥土,却未能成功走向城市;父亲始终坚守泥土,安于贫困,也活得踏实;子一心背叛泥土,并最终成功进入城市,却在城市生活中回望曾有过的乡村岁月。
当然,除了这三代入,我们还可以看到广大的鄂西山地入扎根泥士的生活态度,以及那些试图背叛泥土却未能走入城市,最终沦为“笑柄”的读书人。
可见,《背叛泥土》的素材符合“城市与乡村”的主题诉求,而篇幅过长、人物关系较复杂的文本特质,使得素材改编的空间也大。
虽然《背叛泥土》一文适合拿来“讲故事”,但文章本身与当下中学生的真实处境有着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