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一妇人在清理垃圾,想扔掉一本书, 对丈夫说:“那是一本嗜血的夸张之极 的情节剧,充满了谋杀和自尽。一个人 的父亲被他叔叔杀死了,他自以为是个 私家侦探,便开始在夜间偷听,又杀了 他女朋友的父亲和兄弟,然后是他叔叔, 最后他自杀了。”“典型的现代垃圾!” 丈夫愤愤然。妇人将书扔进了垃圾堆。
作品文本是为读者而生产的,文学作品 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 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不然,只不过是一 堆印着死的文字符号的纸张而已。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作家的创作和读者 的接受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学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 物,是被读者经验的结果,而不是被解说的 对象。 (伊瑟尔)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师恩难忘》 《理想的风筝》 《明天我们毕业》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 1.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
介绍这些特点的?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从课文的哪些 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萨特
文本解读实际上包括 两方面的信息加工:外界 输入的视觉信息(文本)、 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原有 的经验基础)。
读者有期待视野。读者先 前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 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 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它 是理解的起点、角度、立场和 可能之前景。
文本有召唤结构。文本是在特 定历史条件下,由特定历史存在的 个人(作者)创造出来的,文本体 现和代表着作者和传统的视域,具 体表现为:作者的时代背景、审美 情趣、个性特点、艺术风格等以及 作品文本的“空白”和未定性,从 而形成“召唤结构” 。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的期
待视野与文本的召唤结构的 融合,是读者视域与文本视 域的融合。
问题一:如何理解阅 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 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任何真正的理解活动在 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
(巴赫金 )
对话: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之间的谈话;双方或多方之间 接触或会谈。
广义的“对话”不局限于人与 人之间,它可以是人与各种精神产 品比如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这种对 话以非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
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 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 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 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第斯多惠)
(一)三方着眼
❖1.悟解作者 ❖2.体察编者 ❖3.关注学者
1.悟解作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 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 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 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 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 )
燕燕听到了“冰棒”的叫 声,赶紧跑回屋里,拿起自己 的“小猪”,使劲摇了摇,里 面没有声音……
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并不 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 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
❖ 一部《红楼梦》,“单是命 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 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 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5.朗读课文
(一)三方着眼
❖1.悟解作者 ❖2.体察编者 ❖3.关注学者
真正能驾驭教育过程 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 来读教科书的。(苏霍姆 林斯基)
儿童立场的儿童教育观
❖卢梭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归 于自然”,使儿童在“自然”的社 会状态中保持人的“自然”。
丈夫看到,封面上赫然写着《哈姆 雷特》。
《牛津简明英语词典》解释文 本为: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 式。
在文艺学的专业领域,文本指 文学作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人们强 调文本解读就是再现作品意义的 过程。
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崛 起的“接受美学”理论对文本解 读观念有了重大突破。
接受美学的观点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感受者和艺术家融洽地结合 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 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 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 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 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要表达的。 (托尔斯泰语)
教材中的文本,它至少负载 着三重内涵:创作的时候,文本 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在面世 以后,文本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赋有社会意义;在编入教材以后, 文本则已经打上了编者的烙印, 在很大程度上蕴涵着编者的选择 标准和价值追求。来自 教师学生学生
文本
问题二:小语文本解读与一般 文章解读有什么不同?
1.解读对象不同 2.解读主体不同 3.解读目的不同 4.解读方式不同 5.解读结果不同
教 参 编 著
者
教 材
编
教
文本
学 生
师
选 者
教材研 究者
问题三: 教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 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 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 学实施。
(2)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 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 程了。(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 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 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在 观察事物方面学到了什么?
4.读读写写,并解释划横线 的词语。 住宅 慎重 选择 柔弱 毫不 可惜 挖掘 住宅 骤雨 钳子 随遇而安
——鲁迅
像《红楼梦》,大多数人一生之
中总要看过好几遍。就我自己说,八
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
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逐渐得
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
次的印象各不相同。现在再看,只看
见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一个人的
欣赏能力有限,而《红楼梦》永远是
“要一奉十”的。
(张爱玲)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