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作者:许萍
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19年第02期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让学生学习的东西很多,似乎不把自己对整篇课文理解的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课堂就没有了深度。
因此,这种情况下,教师把知道的和想讲的都一股脑讲给学生,教师讲得不亦乐乎,而学生通过这篇课文能习得怎样的阅读方法,训练怎样的语言能力,教学是否完成了学段的要求,教师是不清楚的,学生也是不知道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时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解读没有目标意识。
部分教师缺乏对语文课程总目标、年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系统认识,忽视教学设计是对这三个目标的层层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材解读的偏差,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学习内容和各种拼凑的教学策略。
2.过分依赖现成资料。
一些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不知道该教什么,于是就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照搬教参教学设计,或者上网东拼西凑,甚至看到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不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就将其照搬过来。
3.教材解读层次浅、随意性大。
许多教师解读教材时,没有深入阅读教材内容,没有认真品读教材,只是粗略浏览,有时凭着经验和直觉理解教材内容,出现了随意解读教材的情况。
准确解读教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最基本环节,教师只有准确解读教材才能有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从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教学文本的特點。
要在一个整体系统中解读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从整册教材内容、编排特点、整体安排到每个单元的特点和要求,再具体到每篇课文的内容,包括插图和课后练习等,都做到从整体到部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深入具体文本的解读,做到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中的文本只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范例。
学生学习语言可以用这篇文章,也可以用另一篇文章。
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从教材给出的文本中选择听、说、读、写的一个方面作为重点学习。
2.与教学文本充分对话。
教师
拿到文本,先不要急于寻找参考书与网络资源,而是要先从读者、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