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浅析吴行隶书脱胎于古文字,来自于民间,源远流长。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曹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此碑属于技法型汉碑,其用笔和结构相当完美精到,具备隶书的基本规范且对后代书风影响极大,所以历代赞誉极高。
曹全碑的历史背景《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屹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碑有断裂。
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今甘肃敦煌县西)。
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举孝廉,除中郎,转任郃阳令。
为官期间有政绩,曾随军征战,并有战功。
属吏王敞等人乃为其立碑纪功。
这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秀逸典雅风格的典型。
出土时笔画完整,惟一“因”字半缺,清康熙王子(1672年)后断裂缺字。
故宫博物馆藏有明拓本。
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
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
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
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
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
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为汉隶代表作之一。
曹全碑的艺术风貌特点由于此碑保存较为完好,且刻工十分精良,故基本上保存了它原来的风貌。
秀丽多姿,圆转丰腴,润和飘逸的《曹全碑》,在汉隶众多的碑刻中是阴柔秀美书体的代表。
其书风秀逸而不媚俗,丰润而有骨力,神采奕奕,飘飘欲仙。
其笔法外拓,行笔流畅放纵,起笔、收笔方圆兼备,柔和滋润,提按顿挫,起伏生动。
取势左右顾盼,笔长意远,具有较强的流动感,落笔似昆刀切玉,凝重有力。
《曹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
自明代万历初年出土以来,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历来为书家所重,直倍受书界推崇。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
”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称:“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
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
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
”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清方朔称:“此碑波不异《乙瑛》,而沉酣跌宕直合《韩”正文与阴恻为一手,上接《石鼓》,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一大关键。
《曹全碑》的潇洒是一种开放的典型。
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以次递增的寻求解脱的渴望。
与直接衔接的秦篆相比,规行矩步、一丝不苟的恭谨变成了轻松活泼、流畅自如的抒泻。
在审美多元化的现代,《曹全碑》秀丽中的精致与运动感在众多的汉碑中,论线条之理性,论节奏之舒展.论主动的美的追求。
《曹全碑》难道不能首屈一指吗?曹全碑的临习举要1.临习《曹全碑》时,应选用二兼毫、或者小一号羊毛笔,用墨不宜太干,以免涩滞。
行笔注意提按、笔画应圆熟潇洒,表现其挺拔、变化的特点。
结体线条不可骤粗骤细,坚画少作悬针。
2.在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色之前,我们先谈谈临习该碑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1)《曹全碑》的结构应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
“纵横占位”是指每一笔画所处位置以及纵向和横向各占多少位置。
笔画所处位置不同,则纵横各占的位置也不同。
吃准纵横占位和写好结构有直接的关系。
然后再理清各个笔画或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同时还必须看清笔势,并能在笔下表现出来。
依照此法来临《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种用笔之方法,临习效果十分显著。
但此前首先要认真读帖,即观察字帖一定要细致,从每一笔到整个字的面貌都要熟记于心。
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字帖中的点画结构安排,行笔提按、转折或方圆一一默记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体的风格,提高欣赏能力。
这是临帖的第一步。
(2)观察字要准。
正如王羲之所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而下笔前要动脑子,用心思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误。
(3)运笔要稳。
即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下笔要做到胸有成竹。
这就要求临习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
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运用自如。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1.扁平舒展。
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
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
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
图一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
图二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图三2.大小相间。
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大者如图四“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
图四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曹全碑》局部3.布白匀称。
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
如图五“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
点画回环反复者,如“幽”字内的两个“幺”,大小一样却不显板滞。
类似这样的结构安排,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
图五4.收放自如。
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
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
如图六“刊”字左放松,右收紧,“揖”字则相反,是左收右放,“荆”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
图六这样收放之间,高低错落,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活,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
这一类字大多笔势流畅,静中有动,燕尾翩翩,体态舒徐,疏密纵敛的对比格外强烈。
《曹全碑》飘逸秀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这里。
5.笔断意连。
如图七“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虚下,更显空灵。
又如“禄”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横和下部的竖与撇本该是相连的,现在却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
图七6.上紧下松。
《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
它除了较一般汉碑扁平外,又与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
如图八“夷”字,上面短画收腰,下部笔画颀长,或直立或分展。
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敛,紧密纠结在中宫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
这种上紧下松的结构是形成妍媚秀丽艺术风格的要素之一,它与质朴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图八结束语《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
对于学习隶书的朋友来讲,选该碑作为范本应该是正确的。
该碑书体的线条质感具有柔婉缠绵、力量内敛的特点,与汉《张迁碑》风格截然相反。
《张迁碑》局部《曹全碑》局部过去许多文章对笔法:字法及章法均有论述,这里无须言。
而需要指出的是,临习任何一通碑帖,首先应当对该碑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它就如同接触人一样,不仅看其外表,还要了解其性格、气质、学养、生平等内在的和相关的东西,这样方能对一个人有一个全面正确的把握。
而事实上在“外”和“内”的表现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表里如一”,如有的是“外刚内柔”,有的则可能是“外柔内刚”等等。
在对待《曹全碑》这一类“表里不一”的碑帖上,尤其应当多加“警惕”,否则,便很容易误认为该碑“外秀内柔”而落入“俗眼”。
必须掌握正确的临帖方法,避免“做秀”。
书法的写实性临摹,其实不在于从形的方面要把所临之字所谓写“象”,乃至“准确无误”“不差毫厘”。
如仅仅于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字随“意”放大,然后通过“摹”写及其它多种辅助性手段,达到完全“象”的目的,而这恰恰做的是一种“表面文章”。
倘如此,便把“临帖”搞成了“复制”,把其本质涵义和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搞错了。
而所谓“临摹”,关键还在于通过对照临习,从该碑呈现出来的“线形”、“线质”去发现和掌握该碑用笔的技术技巧,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笔毫在纸上的运动过程,并从中体悟出该碑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提取技法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为我所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临贴的“象”不是目的,而实质在于摸索和掌握与该碑合拍的正确的用笔方法。
只要方法对头,出之以“象”,是自然而然:出之“不象”,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时的“象”与“不象”是我在主宰,听我处置。
即或不象,也精神惧在。
但这是的“不象”与没有掌握该碑笔法而写来不象应当是两回事。
如一味求表面之“象”,则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谓被动处之。
倘若再按已意加以“华饰”,则必然将《曹全碑》的临习带入俗套。
加深对该碑的全面理解。
临《曹全碑》一般人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线条轻飘浮滑,疲软无力。
但怎样才能把该碑写来遒劲浑厚、气韵生动呢?我以为除按临贴要求认真对待外,还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对该碑加以审视和理解。
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碑帖,他都无摆脱时代和传统对它的影响和制约,都必然定位在由历史编织的纵横交错的网的某个点上并和周边的“点”发生一定的联系。
《曹全碑》同样如此。
从横的方面来看,尽管众多汉碑风格各异,如有的方整平正、有的奇纵姿肆、有的质朴雄浑,但它们互相间的影响仍然是显而易见的,而不能将他们截然分开,孤立看待,也就是说它们既有独立点,又有相通处。
由此,我们未尝又不可以说在《曹全碑》的身上能够找到《张迁碑》的影子。
从纵的方面看,《曹全碑》虽属隶书,但它仍然是“传统链”上的一环,也明显地带有先辈遗传的基因“染色体”,由此,我们又未尝不可以说在其身上同样可以找到篆书的影子。
因此,我以为临习《曹全碑》,还应当把眼光放远一些,读一读中国书法史及相关参考资料,注意观察、分析每个阶段的书体在用笔、结构及章法上的基本规律和艺术风貌,并将它们加以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对《曹全碑》的认识步入一个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