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知觉实验第一节知觉的基本问题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当前刺激信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体主动和富有选择性的认知建构过程。
二、知觉的争论:直接知觉:Gibson的刺激物说,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Gregory的假设检验说,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知觉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逐渐上升到较高级、综合的水平。
自上而下过程:认为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直接知觉的实验支持:实验逻辑: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
Gibson的视崖实验间接知觉的实验支持:实验逻辑: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经验信息参与或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两种不同的知觉。
知觉定势、不可能图形、视错觉、主观轮廓其它的实验研究:Warren的音素恢复实验。
当给被试听下述句子时,句子中星形位置的音素被一个持续120ms的纯音取代,在全部20名被试中只有一人听到了该纯音,且不能指出该纯音的位置,而其他所有被试都没有发现字母的缺失。
研究者让被试听不同的句子,材料如下: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结果发现:听第一个句子被试倾向于将缺失字母的词听成wheel第二、三、四个分别是heel,peel 和meal。
第二节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一、图形和背景知觉。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组织理论。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视觉系统对拓扑差异的敏感性陈霖关于验证知觉拓扑结构的实验封闭性和图形结构的优势效应Olson和Attneave支持特征检测理论的实验陈霖关于图形结构优势效应的实验四、知觉加工中的优势效应整体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当目标线段镶嵌在某种内容结构中时,比目标线段单独呈现时被检测的准确性高。
五、影响形状知觉的时间因素掩蔽:在视觉掩蔽中,对目标刺激物的知觉会受到同时或在时间上接近的掩蔽刺激的影响而变得模糊。
后效:一种刺激作用之后对随后心理活动的影响。
图形后效、形状后效、关联后效第三节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一、经验和知觉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对物体刺激变化而保持稳定知觉的现象称为知觉恒常性。
布伦斯维克比率:BR=(R-S)/(A-S)BR :布伦斯维克比率(以百分数表示);A:物体的实际大小;S:按照视角计算的物体映像大小;R:被试知觉到的物体大小(被试对大小判断的结果)邵勒斯比率TR =(lgR-lgS)/(lgA-lgS)二、大小恒常性Holway-Boring实验三、形状恒常性第四节运动知觉和空间知觉的实验研究一、运动知觉(一)真动知觉1、涵义:物体以超过知觉阈限的速度在空间移动,反映到视网膜上,便产生了真动知觉。
2、运动知觉阈限(二)似动现象1、涵义: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2、常见的似动现象α-运动、β-运动3、影响似动知觉的主要因素(Korte law )φ:最适似动 s:两个刺激的空间距离i:明度(刺激强度) g:时间间隔如果三个变量中一个变量的值发生变化,那么只要在其余两个变量中给予适当的补偿变化,其似动知觉可以保持不变。
(三)诱动现象1、涵义观察者与客体的相对空间关系的改变,或者两个以上的彼此空间关系的变化,就可以引起诱动现象。
2、常见的诱动现象:自动现象;站台错觉(四)运动后效含义:在注视向下(左)运动的物体一定时间后,如果再观察静止的物体,该物体看起来向上(右)运动。
二、空间知觉(一)生理调节线索(肌肉线索)1.眼睛的调节——眼睛肌肉紧张度变化传递给大脑的信号。
2.双眼视轴辐合——两眼注视物体时辐合的角度不同。
(二)单眼线索(物理线索)1.遮挡2.阴影3.直线透视4.单眼运动视差5.纹理梯度(三)双眼线索网膜相应点:当人们的两只眼睛注视某一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便处在两只眼睛焦点和网膜影像点连线的延长线上,这时,两眼网膜影像点恰好为对应点,这便产生了单一视像。
相应点是两个视网膜上对应的各点,每一对相应点在视网膜上都与中央窝同一距离同一方向。
视野单向区:双眼注视一物体,辐合角不变,所有被知觉为单一视像的点就构成通过两眼焦点的圆,处在这个圆周上的各个点被看成是单一的视像,这个圆就为视野单向区,又被称为维叶斯—缪勒圆。
复视:当双眼注视某一物体时,其他不在视野单向区上物体都不能产生单一视像,既被看成双像,这就是复视。
视夹角比辐合角小,产生非交叉复视;视夹角比辐合角大,产生交叉复视。
潘弄融合区:潘弄发现当某一刺激在双眼网膜成像的位置虽不对应,但如果相互偏离未超出某一范围限度时,仍可形成单像,这一范围被称为潘弄融合区。
双眼竞争:如果投射到双眼的视像差异较大,不可能融合,则会产生双眼竞争。
2、深度视锐含义:能够辨别两个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
设P、Q为仪器上的两个立柱,与观察者的距离分别为y和y-x,a为目间距,深度视锐用象差表示,象差角n定义为对近物体的辐合角C1减去对远物体的辐合角C2:第五节知觉与觉察实验一、盲视实验实验设计:要求患者对盲区的光斑是否存在及其位置做迫选测验或猜测线条的方向。
结果发现:患者在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方位的猜测都比随机猜测的结果好得多,甚至,盲区的视觉活动表现得和正常视野一样好。
二、无觉察知觉的测定(一)Stroop启动实验1、启动效应: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称为启动效应。
2、Stroop启动实验Stroop效应实验范式Stroop启动实验:实验中,先呈现一个启动词,马上再呈现一个色块,要求被试迅速报告色块的颜色。
如果启动词产生了Stroop效应,那么与中性词相比(如”房子”),色块颜色和单词意思一致的情况下,报告速度会快些;不一致时,报告会慢些。
Marcel启动实验实验设计:呈现启动词和色块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由启动词与掩蔽之间间隔时间决定。
在觉察条件下,这一间隔为400毫秒。
在无觉察条件下,启动词与隐蔽刺激之间的间隔很短,这一间隔因人而异,即启动词—掩蔽间隔必须使得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率低于60% .刺激材料包括四种颜色的色块(红、黄、蓝、绿);四个颜色启动词(”红”、”黄”、”蓝”、”绿”);三个中性词(”牛”、”类”、”水”)。
实验结果: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都出现Stroop启动效应。
(二)实验性分离:又称任务分离,是指用不同的测验任务来揭示同一自变量的不同作用的方法。
Cheesman和Merikle实验性分离实验实验设计:频率效应:随着实验中单词意义和墨水颜色一致的试验出现频率的提高,对一致试验的反应时会缩短,对不一致试验的反应时会延长。
实验假设:频率效应依赖于启动词是否被觉察。
当启动词的呈现低于觉察阈限时,就不能被有意识觉察,频率效应也就不存在了。
使用了两种一致试验的出现频率(1/3或2/3)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只有在启动词被觉察时,频率效应才存在。
三、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一)分离假设1、经典分离假设:直接测量对意识加工具有完全的敏感性,间接测验对无意识加工具有完全的敏感性,在间接测验的成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直接测验的成绩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转变为完全随机水平的点便为意识觉察阈限的临界点。
Marcel分离实验实验设计:要求被试对单词(如doctor或bread)或字符串(tocdor,dreab)进行分类,结果当单词doctor的后面紧接一个语义相关的单词(如nurse)时,分类速度比后面紧跟一个语义无关的单词(如butter)时快。
实验结果:增加刺激呈现条件的难度后发现,即使被试根本不能辨别单词是否呈现,启动效应仍然存在。
分析:间接测验为语义启动中的反应时测量;直接测验为被试对语义相关单词或语义无关单词的知觉辨认2、相对敏感性假设: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程度地对意识知识敏感,而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维度,间接测验表现比直接测验更敏感时,就能发现无意识加工的存在。
Wilson和Zajonc分离实验实验设计:向被试呈现10个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每个图形以1秒的间隔呈现5次,图形呈现的时间控制在被试阈限以下,因此所有的被试都报告没有看到任何图形。
实验采用偏好测验和再认测验。
实验结果:偏好测验中:被试的选择中有60%都指向先前呈现过的图形。
再认测验中:被试的成绩完全处于随机水平(50%)分析:直接测验为再认测验;而间接测验为偏好测验。
(二)主观阈限和客观阈限假设主观阈限:即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而能进行判别反应的水平;客观阈限:即被试的判别为完全随机操作的水平。
Cheesman和Merikle实验实验设计:呈现启动词和掩蔽刺激,在迫选程序中,要求被试报告看到了什么颜色单词,迫选是四择一的;改变启动词与掩蔽刺激之间的间隔,使对启动词的迫选的觉察率分别为25%、55%和90% 。
实验结果:55%和90%觉察率下得到Stroop启动效应;觉察率为25%下,Stroop启动效应不存在。
第八章注意实验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一)理论内容:Broadbent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
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
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e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二)双耳分听实验Broadbent的双耳分听实验:实验设计: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4,9,3左耳:6,2,7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
然后,要求被试再现。
实验结果: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准确率为65%;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准确率为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