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方案(街道党工委)为更有实效地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深化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以下简称“网格化”)工作,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增进感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网格化”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1、对“网格化”工作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
街道机关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联系服务群众是乡镇街道干部工作基本功的理念,网格团队成员往往认为网格工作不是份内工作,缺乏工作动力,对开展“网格化”工作从思想上存在应付了事甚至抵触的情绪。
2、“网格化”工作力量薄弱,走访联系力不从心。
一个网格一般由机关干部、村社干部、教师、医生、社区民警组成,看上去有5个成员,但日常走访联系中能够保证的只有机关干部和村社干部2个成员,而这样的2个成员既要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又要走访联系服务100多户的群众,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
3、问题解决层次不够清晰,机制不够健全。
网格团队走访联系中收集的问题,除能够立即答复或解决的,一般都不分层次一律带回街道处理,这样既加重了街道的负担而不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又增强了村社和群众的依赖性而淡化村社自治和群众的自主意识。
4、“网格化”工作的考核机制不适应基层工作实际。
由于近几年来市区把“网格化平台系统”中的记载作为网格工作检查考核的主要依据,致使基层在网格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出现:重坐在办公室“民情日记”撰写,轻深入村社走访联系群众;重走访数量的统计,轻联系服务的效果;重问题的收集记载,轻问题的解决落实;重经验总结撰写,轻扎实开展工作等现象。
二、深化完善“网格化”工作的设想(一)强化制度建设,确保“网格化”工作持续推进。
1、强化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网格制度。
把“网格化”工作的联系纳入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内容,每个领导班子成员必须联系指导好一个经济合作社内的网格团队,进一步加强对联系的网格服务团队的指导、督促,及时掌握联系的经济合作社的民情民意。
2、建立“网格化”工作月通报研究制度。
班子成员每月听取一次联系经济合作社网格团队的工作情况,并由经济合作社书记汇总主要情况报街道网格办,网格办每月向班子会议专题通报当月各社区“网格化”工作情况,内容主要包括本月网格服务团队走访次数、民情收集情况、问题解决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
3、完善“民情分析推进会”制度。
社区每月召开一次“民情分析推进会”,由社区书记召集、街道班子联系领导出席、社区和经济合作社全体班子成员及各网格服务团队成员参加会议。
会议议题包括近期走访情况、民情收集情况、问题解决情况、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下步网格化工作的重点等。
(二)努力充实力量,确保“网格化”工作落实到位。
1、强化党员联户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网格化”工作中的作用。
要求各网格60岁以下的每个党员必须联络本网格10户左右的群众,定期进行走访联系、收集民意、提供帮助,及时向网格组汇报收集的情况。
2、强化老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网格四大员作用。
以老干部“设岗定责、星级评定”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激发老干部投入“网格化”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四大员威信高、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开展走访联系、收集民情、宣传政策、调解矛盾等工作,助推“网格化”工作的深入。
3、强化自组织建设,努力培植群众解决问题中的主人翁意识。
梳理36个自组织服务功能,明确各自服务“网格化”工作的职责要求,逐步树立组织自治的意识。
(三)强化走访联系,确保服务群众真实有效。
1、“刷一刷”,倒逼网格队员走访联系群众。
对每位网格队员的智能手机安装“网格通”软件,走访群众时用手机在其家门口设置的二维码上“刷一刷”上传街道网格智能平台,实现走访签到自动化,确保走访的真实性。
每星期三作为网格团队的固定走访日。
2、“照一照”,用具体形象的方式收集问题。
对群众反映的需要上报的问题,网格队员要通过“网格通”用手机拍照,并注明问题及解决要求等情况,上传到街道网格智能平台,实现问题收集信息化。
3、“发一发”,及时将信息传递到群众中去。
每个社区建立“短信服务平台”,定期对群众进行政策宣传、问题解决情况通报、重大事项公开、紧急事项通知等,努力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四)强化问题处理,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1、进一步开发完善“网格智能平台”。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前台的走访联系网络监督、民情收集网络传输,后台的问题收集分类处理、分层提交的功能,切实提高“网格化”工作的成效。
2、制订《街道服务群众项目清单》。
以问题为导向,建立问题数据库,对群众普遍提出的帮助诉求及实际解决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制订服务清单,理清政府、村社、群众在问题处理中的职责范畴。
3、建立问题解决流程图。
网格办对各网格团队收集提交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根据《街道服务群众项目清单》制作《问题流转表》并发送解决问题的主体。
对于群众提出的私事性问题,直接通过网格队员答复群众自行解决,村社可发动群众、自组织予以指导帮助;对于村社自治层面可解决的问题,由社区书记负责牵头协调相关经济合作社进行处理,街道部门可予以适当的指导帮助,必要时可以召开《民情分析推进会》推动问题的解决;对于需街道层面解决的问题,由网格联系领导负责牵头协调相关科室部门进行处理,必要时可以召开网格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对于需区级层面处理的问题,网格办通过全市网格化平台系统、区纪委投诉平台和区8189090公共服务平台等三条渠道上报市、区处理,并做好跟踪联系沟通工作。
解决问题的主体必须将解决的问题及时回复网格办,由网格办通过“智能平台”及时答复网格团队及相关群众。
4、建立问题解决监督机制。
对于需要村社、街道层面解决的问题,若超出5个工作日尚未对问题进行回复,网格办对社区书记、网格联系领导进行一次提醒,了解原因,提出建议;提醒后再过5个工作日依旧对问题没有做出回应,网格办向纪工委建议启动询问质询程序;街道纪工委将根据《街道询问和质询实施办法》,对解决问题的主体进行询问或质询,督促限期答复或解决问题,并作出相应的纪律处理。
(五)优化考核办法,努力形成推进“网格化”工作的长效机制。
1、坚持“网格化”工作同部署同考核。
把“网格化”工作纳入街道机关工作人员、村社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之一,作为评价机关、村社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人人都是“网格化”工作者,人人重视“网格化”工作的氛围。
实现“网格化”工作评价考核与街道评优挂钩,与“网格化”工作津贴挂钩,与年终的综合考核挂钩。
2、坚持抓走访重实效原则订好考核办法。
以群众评价的优劣为主要依据,突出走访联系服务群众、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等重点,结合平时检查、阶段评价等内容,修订《街道网格化工作考核办法》,积极引导干部走下去联系服务群众,走上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办实事、求实效。
3、坚持分类考核,努力实现准确评价。
对网格组的评价考核,主要以走访联系群众、民情收集、民情处理情况为重点;对村社的评价考核,主要以“民情分析推进会”、网格办移交的各类问题的处理及辖区内矛盾纠纷掌握解决情况为重点;对网格办的评价考核,主要以“智能平台”运用、每月通报质量、问题梳理流转成效等为重点;对网格联系领导的评价考核,主要以对联系网格工作情况、对联系经济合作社民情把握及对移交的问题答复或解决情况为重点。
4、坚持用好用活党员星级评定、健康体检等考核载体。
把党员参与“网格化”工作纳入党员星级评定和健康体检的重要内容,把党员联户作为广大党员参与“网格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三、深化“网格化”工作的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2个月)1、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网格化”工作进行调研分析,收集“网格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网格化”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归纳梳理。
2、对近年来群众普遍提出的帮助诉求及实际解决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制订《服务清单》,理清政府、村社、群众在问题处理中的职责范畴。
3、制订《街道深化完善“网格化”工作方案》。
(二)试点阶段(2个月)1、召开试点工作动员会。
明确试点职责,落实目标、任务、要求,排出试点工作进度表。
2、修订党员联户制度,明确联户党员职责要求,公布联户党员与群众结对情况。
3、明确老干部“四大员”、自组织助推“网格化”工作的职责要求并张榜公布。
4、开展走访联系服务群众活动。
联户党员每周联系群众1次,收集的问题集中报所属网格组长;网格团队每周三下网格走访联系群众,做好“手机签到”、“民情搜集”、“问题解答”三步曲。
5、印证《服务清单》和《问题解决流程图》。
对收集的问题按《服务清单》进行分类确定解决问题的主体,按《问题解决流程图》进行尝试,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处理,并进行完善。
6、验证初步效果。
试点前对试点村社群众进行一次街道工作、干部认可度的测试,试点后再进行一次测试并进行比较,分析试点的工作实效。
7、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召开试点工作现场会,总结成功经验,推广科学做法,在全街道推广实施。
(三)全面实施阶段(6个月)1、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出台《街道“网格化”工作实施办法》,并按办法在全街道全面实施。
2、适时制订《街道“网格化”工作奖惩办法》,建立“网格化”工作的畅通机制。
3、适时修订《街道“网格化”工作考核细则》,建立推进“网格化”工作的长效机制。
4、根据党员星级评定、健康体检要求,结合街道工作实际,制订《街道党员星级评定与健康体检细则》,建立党员参与“网格化”工作的促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