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2010年自考《传播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一、简述题:1、信息的特征?答: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

2、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假说,这些假说都就是什么?答:《人民的选择》就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就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就是主要因素。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

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她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与大众传播,而就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2)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就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就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就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就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答: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前者就是哲学思辨的,后者就是科学实证的。

具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与,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

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

传统学派采用的就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

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4、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就是什么?答: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报纸的主要特点就是什么?答: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

报纸就是印刷品,易于保存与查阅。

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任由读者决定。

短处: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就是什么?答:传播学虽然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新闻学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新闻学的研究路线就是:实务-历史-理论;传播学的研究路线就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2)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闻学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与传播者;传播学研究遍及传播媒介,受众与传播的全过程)传播学与新闻学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新闻学的继承与发展与传播学的引入与探坟就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7、新闻与信息的关系就是怎样的?答:“信息”的科学概念就是由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

消除或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

而讯息(或消息)则就是信息的物质载体,用以负载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新闻与信息就是密切相关的,新闻就是信息的一种形态,就是信息“大家庭”中的一个主要成员。

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新闻的特点:1)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2)新闻要求具有完整,连续的总体性,3)新闻信息要求公开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就是一种“大传播”的信息4新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8、确定样本大小的四个因素就是什么?答: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与把握程度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4调查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9、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5W”理论。

答: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

由于这一模式各个五一节的第一个英语字母都就是W,故称5W模式。

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这一模式的贡献:它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什么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与特性提出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

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瞧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10、语言的三个特征就是什么?答:根据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的研究,从语义学角度来瞧,语言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三种:1)语言就是静态的,而客观实际就是动态的。

2)语言就是有限的,而客观实际就是无限的。

3)语言就是抽绎的,“抽绎”就是指经过选择与舍弃而从中引出头绪来。

11、大众传播的受众有什么特点?答:1)广泛性,大众传播就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因而决定了它拥有人数众多的受众,而且受众成员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而不限于某个狭小的范围2)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复杂的,异质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她们表现出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3)分散性,大众传播要通过媒介工具进行信息传递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与大众传播没有直接的接触,不能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受众与传播者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就是分隔开的。

而且,受众分散各处,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互不联系,处于分隔状态。

4)隐匿性,大众传播机构对受众成员既不认识,也不了解她们的情况。

即使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一些主要特征与愿望要求,也难以确知受从成员的个人情况。

从这个角度瞧,广大受众处于隐匿的状态。

1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就是什么?答: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即指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与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与知识构成的变化2心理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指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上的变化3行为层面上的效果,即认知与心理,态度所发生的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也有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13、传播学诞生的条件就是什么?答:从主观条件瞧,人类认识能力有了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为之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

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与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瞧,传播的作用与影响高度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就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与复杂化。

特别就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与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总之,可能与需要相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14、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就是“基本群体”,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就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就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

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与“媒介的压力”。

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感受与效果”也就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与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与影响:一就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与“个性结构”,二就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与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众群体”,三就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等,这些也就是十分重要的。

16、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一、政治控制。

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

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

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

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与瞧法(就是否订阅报纸、收瞧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

一就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就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与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

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

这便就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

她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就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就是什么?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就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瞧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就是传播媒介。

因此,她专门研究了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就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就是“双重行动”。

其中的第一阶段就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就是记者。

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提供新闻稿件。

第二阶段就是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就是编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