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城邦的兴起说课
长春市九台区第一中学李珊珊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我主要分五个部分进行说课: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说”课题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目标。
1、“说”课题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从纵向看,本课内容处于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人类民主政治的源头)的重要位置;从横向看,雅典民主政治的特色可以与东方文明古国的专制制度形成鲜明对比。
人教版教材把本课作为选修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的起始课,可谓是用意颇深。
因为本课既承接着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又引出本单元第二节“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因此,掌握本课内容是学习本单元的关键,也是掌握人类民主政治发展演变的关键。
2、“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那么,“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是为本课重点。
而“结合古希腊城邦文明及雅典独特的地理环境,分析雅典的社会阶级关系,认识梭伦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是为本课难点。
3.“说”教学目标
那么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课标要求的需要,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的政治主张;萨拉米斯岛问题;知道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能力目标: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比较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史料解读中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
全面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
素养目标:认识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关键词是利用问题情境、史料解读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从学习内容上看,高二学生有了必修一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对于历史问
题的探究欲强,思维活跃,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和问题、构建宏观知识体系和高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还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学习本课时,将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相结合,情景教学、自主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说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学生以课前预习案为指导自学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探究。
问题导学法: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情景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在体验中学习历史。
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与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关于古代希腊的发展简史雅典城邦历史上的几个重要人物
通过展示两段史料,并进行设问:我们必修一用了四节课的时间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道了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源头。
那么,材料中所说的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呢?进而导入新课,简明扼要,直奔主题。
并联系必修一学过的内容,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两种文明,两位大师,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一、雅典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影响
观察图片并思考:雅典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对雅典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观察图片分析,使得学生知道雅典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与四大文明古国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通过探究对比东西方文明不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雅典文明不同于古代东方文明国家是当时雅典社会的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情决定制度,尊重他国的选择,这也是本个问题教学价值观的落脚点。
二. 政治上:贵族政治所引发的社会动荡
通过展示材料 1 并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平民面临什么危机?大量平民沦为债务奴隶对雅典城邦有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2 引导学生思考:平民想要参与什么事情?是谁阻碍了平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
通过问题设计使学生知道雅典的贵族政治和债务奴隶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公元前632年平民暴动,迫使统治者局部调整政策。
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权力,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行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 经济上,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通过观察图片,思考:两幅图反映了当时雅典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工商业经济发展对雅典社会关系的变动起了什么作用?通过展示改革前的辩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的基本主张。
使学生通过图片史料分析得出结论: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要求改革。
因此“是否保留贵族政治”成为辩论的核心。
从而,学生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进行改革是雅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主观条件——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通过历史小故事使学生知道“疯诗人事件”使梭伦得到人民的拥护,为其后来上台执政奠定了基础。
萨拉米斯岛问题使梭伦树立了威望,为他上台提供了有利契机。
梭伦在雅典风雨飘摇的时候登上历史舞台,为改革提供了可能。
根据本节所学,从政治、经济、个人等三个方面总结梭伦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背景)
学生把讨论的书面资料进行讲解发言。
引导学生得出认识:梭伦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雅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危机也使雅典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而梭伦的个人因素又使改革成为可能。
学生也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即梭伦改革的背景。
展示知识网络:以此形式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内容的整体面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课后完成两道小题,加深巩固对本课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对本课内容的创新性认识。
五、说教学反思
1、高立意下的众参与
教学主题是统领一节课的灵魂,没有主题立意的课堂教学只是历史知识的解释和堆砌,很难引发学生思考。
故本课紧紧围绕“雅典的DNA”这一主题,以政治、经济、个人等三个方面为线索探寻梭伦改革的背景。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雅典文明不同于古代东方文明,是当时雅典社会的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积极的课堂环境应该使学生获得自信感、成功感、归属感,注重学生身心发展。
本课采用史料导入,简明扼要,直奔主题。
并联系必修一学过的内容,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通过对比两种文明,两位大师,让学生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立足学情,学生以课前预习案为指导自学教材,自主学习;以问题为主线,采用问题导学法,培养个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史料分析和历史故事、人物生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最后总结梭伦改革的背景时采用合作探究法,概括本课内容。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参与率高。
课堂氛围比较活跃、民主、和谐。
比较适合高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梭伦改革背景的分析、评价、创造的能力。
2、众参与下的深思维
思辨是学习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没有思辨便谈不上学习。
因为,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过程的思辨活动是各种学科素养形成的土壤。
本节课通过大量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所进行的问题设计一直伴随整节课堂,从最开始“雅典独特的地理环境对雅典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与四大文明古国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贵族政治下,雅典社会动荡的原因和表现”“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的基本主张”“疯诗人事件有什么意义,萨拉米斯岛问题”等等环环相扣,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情景基础上形成对历史问题分析评价的思维习惯。
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突破方向和思维延伸空间,大多数学生能自主生成问题,拉伸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深思维下的育人观
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更注重人文关怀。
本节课在对比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不同的时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雅典社会不同于古代东方文明国家是当时雅典社会的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情决定制度,尊重他国的选择,这也是这个问题教学价值观的落脚点。
同时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通过对政治动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而根据梭伦登上政治舞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谈一谈从梭伦的成功中你得到哪些启示?使得学生从个人主观条件上知道如何积累知识、抓住机遇。
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家国情怀这一学科素养的培养。
4、有瓶颈亦有无限可能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规化还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如: 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与教学需求的矛盾、整合课的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矛盾等等。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主动拥抱新理念、新技术,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不被淘汰。
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信息化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人,硬件设施完善之后,如何真正用好是关键。
”通过本次课,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人与人的交流是信息技术是取代不了的。
”信息化课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更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必然是学习的设计者、搜集信息的指导者和学习的伙伴。
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只能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匍匐前行。
感谢您的聆听与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