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维设计基本流程

三维设计基本流程


勘探目标标定
1、标定勘探位置
(卫片、地形图、激发岩性分区图、表层结构相关图件、资 料品质图、代表性水平偏移剖面、目的层平面构造等值线图 、代表性地质剖面)
2、标定勘探层位
(代表性水平及偏移剖面、代表性地质剖面、钻井、测井资 料、综合录井资料、资料品质图针对目的层、目的层平面构 造等值线图 、重新分析处理资料)
以往资料分析
1、单炮数据资料分析
(规则干扰波和环境噪音及背景噪音、有效波、炮检距、单炮品质分析等)
2、剖面分析
(倾向与走向面元、覆盖次数和有效覆盖次数、炮检距等 ) 面元合并处理,抽炮处理和抽道处理,动校拉伸和速度谱,限定炮检距
处理,道组合与炮组合处理
3、以往施工方法分析
(面元、覆盖次数、炮检距、激发因素、接收因素分析等)
3、根据具体要求,以纵横向覆盖次数的计 算公式为约束条件设计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优化
1、通过面元属性及统计属性选择观测系统 2、三维工作量对比选择 3、炮检点的编辑、关系片的改变
(根据地形地物、激发岩性、接收条件以及深层地震反射强弱 和波场的复杂程度进行优化)
线束编排和工作量统计
1、整个工区模拟放炮并进行线束编排 2、物理点数及测线长度 3、各种边界面积和边框坐标
3、采集参数论证
(进行激发、接收以及纵横向分辨率、面元、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 、最大非纵距 、接收线距)
2D和3D模型参数论证
1、模型建立
(建立构造走向倾向典型的地质模型)
2、模型分析
(进行偏移孔径、纵横向分辨率、面元大小分析以及特定的模 拟分析如观测方向和炮检距分析、波场和射线路径分析、多 次波分析等)
野外踏勘
1、踏勘的目的
(了解工区地表条件、地形地物特征;主要是环境噪音发育、 激发岩性、接收条件---埋置与耦合、障碍物及如何避障)
2、踏勘设备、工具
(GPS、罗盘、地形图、相机、尺子、笔、计算器、铁锹等)
3、踏勘人员组成
(勘探部或地震队经理、方法设计人员、测量人员、司机等)
4、踏勘路线的选择
(以最短的路径,勘测区内典型的地形地物地表条件)
KLSeis 4.1
三维设计基本流程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研发中心
三维设计基本流程
基本概念 三维施工设计基本流程 采集参数论证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 工作量统计
1、基本概念
? 激发点距、接收点距(Bin) ? 激发线距、接收线距(Xmin,X1) ? 纵向炮检距、横向炮检距、非纵距 ? 纵横比 ? 最大炮检距、最小炮检距 ? 模板、排列片、关系片、炮片、BOX ? 正交、线束、奇偶、斜交、砖墙、
以往剖面分析
3、不同处理手段剖面特征
非相邻面元组合 ---CMP 增加,覆盖次数增加,变,覆盖次数增加,剖面长度不变; 速度谱 ---求速度,速度纵横向变化规律、分析炮检距; 动校拉伸 ---分析炮检距,尤其在高精度勘探时; 不同炮检距叠加剖面 ---最终确定炮检距;
2、剖面处理手段
(道组合 ---非相邻道组合、相邻道组合、抽道,炮处理 ---抽炮、炮组合,面元处理 --相邻面元组合、非相邻面元组合,速度谱、动校拉伸、限定不同炮检距处理剖面 )
3、不同处理手段剖面特征
非相邻道组合 ---道距、 CMP增加一倍,覆盖次数不变,剖面长度缩短一倍; 相邻道组合 ---道距、 CMP不变,覆盖次数增加一倍,剖面长度不变; 抽道---道距、 CMP增加一倍,覆盖次数减少一倍,剖面长度缩小一倍; 抽炮---道距、 CMP不变,覆盖次数减少,剖面长度不变; 非相邻炮组合 ---道距、 CMP不变,覆盖次数不变,剖面长度不变 ---压制线形干扰; 相邻炮组合 ---道距、 CMP不变,覆盖次数增加一倍,剖面长度不变 ---压制线形干扰;
点模型参数论证
1、运用偏移剖面求取地球物理参数
(在勘探目标标定的基础上,在对整个工区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 选取工区有代表性的控制点,求取地球物理参数,主要包括t0、h 、vint、va、dip、f)
2、运用相关资料验证地球物理参数的可靠性
(运用代表性地质剖面、钻井、测井资料、综合录井资料、目的层平 面构造等值线图 、重新分析处理资料验证求取参数的可靠程度)
搜集资料
1、地质任务、勘探部署图和测线位置图 2、表层地球物理模型资料
(卫片、地形图、激发岩性分区图、表层结构相关图件、干扰波 发育情况)
3、深层地球物理模型资料
(资料品质图、代表性水平及偏移剖面、目的层平面构造等值线 图、代表性地质横剖面、钻井、测井资料、综合录井资料)
4、以往可参考资料
(以往施工设计及总结,试验设计及总结,最新代表测线的原始 资料,包括磁带、班报、静校正或测量、表层数据)
4、面元分析、覆盖次数分析、炮检距分析
面元分析 ---非相邻道组合(非相邻 2、3、4)、相邻面元组合 覆盖次数分析 ---抽炮( 1/2、1/3),相邻道组合(相邻 2、3、4) 炮检距分析 ---动校拉伸、速度谱(图形和文本数据)、 不同炮检距叠加剖面
以往剖面分析
? t1 n? x1
? t1 n? x1
地震剖面某一层同相轴
单炮记录相邻两道
?t1 ? Tmin/4 ? 1 n?x1 ?x 4?xfmax
?x? n?x1 4 fmax?t1
以T8为目标,通过计算道距小于 32m
观测系统设计
1、观测方向、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类型 确定
2、面元、覆盖次数、最大的最小炮检距、 最大炮检距、最大非纵距、接收线距等 因的素确定
单炮数据资料分析
1、单炮分析目的
(规则干扰波和环境噪音及背景噪音、有效波、炮检距、单炮品质分析等)
2、炮检距分析
(原始单炮记录、分频扫描记录、时频、频时分析等 )
3、野外方法试验
(面元、覆盖次数、炮检距、激发因素、接收因素分析等)
以往剖面分析
1、分析目的
(确定倾向、走向面元大小、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
锯齿、放射状、纽扣、 ? 细分面元
2、三维施工设计基本流程
? 搜集资料以及野外踏勘 ? 勘探目标标定 ? 采集参数论证
点模型参数论证、二维模型参数、单炮数据资 料分析、三维模型参数论证 ? 观测系统布设及优化 模板、满覆盖布设、自由布设、面元显示、面 元线统计分析、面元层统计分析 ? 线束编排、工作量统计 ? 最终设计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