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 第3部分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2022《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 第3部分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生疏荒漠化
轻松记忆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潮湿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示意图
植被景

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
降水量50 mm以下200 mm以下400 mm以下
土地生
产力气
自东向西削减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特殊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缘由: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留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丢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进展,威逼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1)内容
⎩⎪

⎪⎧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逼
扭转正在进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把握人口增长。

问题导思
下图是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你知道它的生态作用吗?
提示: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全析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制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有,有利于荒漠化进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制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特殊。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打算性因素。

因素分布地区破坏缘由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自然植被作为燃
料严峻破坏植被,易造成
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
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
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
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
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进展
水资源
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
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
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浇灌农业区大水漫灌
1.(2010·安徽高考)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森林锐减B.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D.物种灭亡
解析:选B图中铁矿石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由于受沿岸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干燥少雨,主要形成了草原和荒漠景观,再加上铁矿石的开采,必定导致该地区土地沙漠化加剧。

2.(2022·重庆高考)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学问,完成问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

为此,我
国乐观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进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爱好。

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俄罗斯拟出租土地所在区主要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该区土壤水分含量
________。

分析全球变暖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生态脆弱,假如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生物多样性削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第(2)题,结合图示纬度位置可以推断该地区主要地带性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由于气温低、蒸发弱,所以土壤中含水量较我国西北地区大。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该地区温度上升、热量增加,这些都对农业生产有利。

答案:(1)①土壤盐渍化;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资源短缺加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削减(生物多样性削减)。

(2)亚寒带针叶林高
有利影响:①热量条件得到改善;②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③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④农作物可利用的水分增加(降水增加)。

全析考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浇灌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开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削减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合理支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
生态环境的疼惜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把握人口增长
3.(2022·广东高考)沙漠中植被的毁灭可对沙丘产生确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削减积累
C.促进风沙流携沙力气的增加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选D一般状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
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4.(2022·四川高考节选)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针对该国面临的突诞生态环境问题,应实行的
主要防治措施是()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解析:选D该国为蒙古,由于地处内陆,降水稀有,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所以应当实行的主要防治措施为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5.(2011·浙江高考节选)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实行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1.从文字材料中猎取信息
(1)设问中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需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

(2)设问中该区域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从耕地、林地、草地等方面中选择。

2.从图表中猎取信息
答案: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有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

旱地:水土保持。

————————————————————————————————————————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 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
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
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
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
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
解析:选D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浇灌区和华北半潮湿区。

(2021·重庆高考)地理爱好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2~3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