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1班级: 姓名:一、语言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谢太傅.( )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友人惭.( )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 俄而..( ) 雪骤.( ) 公欣然..( )曰 撒盐空中差.( )可拟.( ) 未若..( )柳絮因.风起( )下车引.之 ( ) 太丘舍去..( ) 元方入门不顾.(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等要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4.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
(不少于四个)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二、阅读感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3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10.本文给你什么启迪?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不惑(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 笃.志( ) 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 3.人不知.而不愠.( )( ) 4.不亦君子..乎( ) 5.吾日三省...吾身( )(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7.传.不习乎( ) 8.三十而立.( ) 9.四十不惑.( ) 10.不逾矩..( )( ) 11.温故.而知新..( )( ) 12.学而不思则罔.( ) 13.思而不学则殆.( ) 14.可以为...师矣( )( ) 15.人不堪.其忧( )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3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18.饭疏食...饮水.( )( )( ) 19. 曲肱而...枕之( )( ) 20.不义..而富且贵( ) 21.于.我如浮云( )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 24子在川上..曰( ) 25.逝.者如斯.夫( )( ) 26.不舍.昼夜( ) 27.三军..可夺帅也(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 29.博学而笃.志( ) 30.切问..而近思..( )( ) 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
习,古义: ;今义: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
三,古义: ,今义: )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
从,古义: ;今义: 。
)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 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3.知:人不知而不愠(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学而时.习之( ) 2.吾日.三省吾身( ) 3.传.不习乎(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5.饭.疏食饮水(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 7.温故.而知新.( )( )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8、子曰:“学而时而习之,不亦说乎?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加点词(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3)非学无以广.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5)年与时驰.()(6)意与日.去()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D.非淡泊/无以明志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诫子书》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三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
与他相关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等。
该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5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一)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22、解释词语意思:①崩坠()。
②果()③只使()④四虚()23、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_________”这句成语。
24、翻译: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5、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___6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7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