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趣沈复[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2)方.出神正(3)捉虾蟆,鞭.数十名词用做动词:用鞭子打(4)尽为.所吞被2.请写出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明察秋毫;连极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果然像鹤唳云端一样,为这高兴地拍手叫好(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好像神游于其中,觉得十分安适愉快、满足4.文章体现了作者幼时富于想象、幻想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加以体会。
作者把夏天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空”,把在烟雾里飞鸣的蚊子想象成“鹤唳云端”;在花台小草丛杂处,“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都体现了儿童富于想象、幻想的特点。
5.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是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1)联想和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2)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6.文中的“物外之趣”的含义是什么?请举出“物外之趣”的几个例子。
物外之趣是指超出事物本身的趣味。
例如写作者观察夏天蚊飞的乐趣,看见蚊群则把它们想象为鹤群;再如观察花台草木时,则“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表现了神游其中的乐趣。
7.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答案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
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8.依据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写一个成语。
徐.喷以烟按辔徐行不疾不徐[拓展比较阅读]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选自《两小儿辩日》)[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之为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节选自《童趣》,又名《幼时记趣》)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 )A.盘盂.( yū) B.探汤.( tāng )C.鹤唳.( lì) D.怡.然( y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日始出时去.人近去:距离(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3)日初出沧沧凉凉....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4)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见得多识广呢?(或:谁说你多智慧呢?)(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4.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
甲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的探求事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特征,乙段则通过描写儿童的凝神观察,大胆想象,富有好奇心特征。
你欣赏这两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欣赏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欣赏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因为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考能力的提高。
[阅读训练一]1.《论语》的“论”字读lún ,它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部语录体著作。
2.下列四组句中的加点词,其含义不同的是(C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B.扁鹊出,桓侯又不悦.莲,花之君子..者也。
默而识.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D.儿童相见不相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A.诲女知之乎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吾日三省吾身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并依据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写一个成语。
(1)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成语:百战不殆、知止不殆(2)士可以不弘.毅弘毅: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或“刚强勇敢”。
成语:弘毅宽厚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多次反省(2)见贤思齐.焉相同(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呀,我教导你,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7.从《论语》十则中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关于讲学习态度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要好学,永不满足地学习;第二,要虚心,要勇于向别人学习,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第三,要乐于跟朋友切磋学习;第四,要有求实的学习态度。
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
[阅读训练二]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是知.也知:知:同“智”,聪明(2)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向他们学习,那些不好的方面就改正(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们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哪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恕”在文中的意思是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理解为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6.从《论语》中选一句勉励自己学习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拓展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迨,等到)年事蹉跎(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敏,聪明),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铭之左右,当作座右铭。
坐,同“座”),以昭炯戒(以昭炯戒,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选自《李生论善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高兴(2)李生说.之曰劝说(3)学而不厌.满足(4)王生益愠.恼怒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B ) A.学而时习之.B.学者之.大忌C.择善而从之.D.是以谓之.“文”也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学而/不思则罔B.可以为师/矣C.盖/学贵善思D.请铭之坐/右4.用现代汉浯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启发略)三、古代诗歌五首(一)观沧海曹操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临)( (水)青绿色)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荡漾的样子)( 高高地挺立,竦:同“耸”,高。
峙:挺立)2.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3.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4.展开联想和想象,试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山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1.古人评论“风正一帆悬”这句诗的妙处时,说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从全诗看,这句诗表现了哪些大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阔”和“悬”字用得好。
“阔”字表现出“潮平”。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帆儿高悬。
“阔”和“悬”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4.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1)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2)透露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3)“生”、“人”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答出两点即可)5.诗中用“客路”、“行舟”、“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思家归乡的急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