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
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作文材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句是第一部分,是作文的一个切入口,提出了作文的写作载体——车。
也就是说考生必须以车作为一切思维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由此考生脑子里一定是霎时间车流涌动,严重堵塞。
不过没有关系,后面第二句对车进行了一定的解释,是第二部分,目的是让考生对具体的车展开联想。
车有很多种,不只有汽车、电瓶车、自行车,还有古代行旅的马车,农民耕田的牛车,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风车、水车等。
要打开思路。
下面两组句子是第三部分,属于思考挖掘的深入所在,是最显考生功力的地方。
第一组重点词是发展、真情,第二组中心词是观念变迁、人生哲理。
到此一看,不觉抚掌一笑,高考作文材料千变万化,却万变不离其宗。
“车”其实是反映生活的载体,考生不能就车写车,就像去年的“有话”“无话”一样,关键是要引出第三部分的发展、真情、观念和哲理。
命题人没有明确这些概念的具体内容,但只要与车有关即为切题。
【立意探究】之所以将本文命题为“写真”,是因为笔者强烈地感受到命题人的意图是让考生关注生活真实发展的脉络,而不是闭门造车去和文人大家亲密接触。
架空生活是作文的大敌。
从车的变化发展看,可以关注时代的变迁,体现生活范围的扩大,感悟这个变化带给自己的思考。
这个世界在变小,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在拉近。
过去无法实现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实现。
比如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将成为家常便饭,“王子猷雪夜访戴”将不再成为令人惊讶的文人雅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已不是李白夸张的专利。
然而一味沉浸在时代的快生活中并非命题人的初衷,后面承载世间的真情才是命题人需要考生关注思考的原点。
由此考生可以思考我们如何不辜负这样一个由车轮带动起来的快时代。
也可以反思在快生活中我们如何让自己慢下来,懂得不让车轮裹挟自己的生活。
今年材料非常适合记叙文高手发挥,这是前两年写作方向的一个变化。
如果考生平时对社会、家庭、自我生活的变化有敏锐的触觉和认识,以车为题材写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是难事。
可以挖掘车的变迁背后的情感碰撞。
但前提是考生要用好对比,一是自我与他人的对比,考生可以描述一个与车有关的温情故事,如母亲下雨天骑电瓶车送我上学的回忆,对比别人的汽车,自己却十分感动。
二是现实与往昔的对比,过去父亲骑自行车送我上学需要很长时间,但感觉父亲的背特别宽厚,可以和父亲说好一会话,现在用汽车,不怕风雨了,时间更短了,但跟父亲却说话少了。
这不正是一种反差造成的感触吗?从观念的变化看,“车”代表一种开放的生活态度,提倡“车”生活,反对“宅”生活,强调个体要和外面的世界接触,不要畏惧外面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适合写一篇议论文,大胆一点的考生可以将思考的主体不限制在个人,也可以是国家、民族、文化立场上的开放胸襟和包容态度。
这一点与最近“一带一路”的思路较为接近。
强调走出去,请进来,沟通交流,车来车往,其实就是你来我往,这是对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的反对。
再深入一些,还可以从生命的呈现姿态看,车是代表流动,蕴含着生命中不可遏制的远方欲望和生生不息的发展情怀。
人类从马车、牛车到火车、汽车,再到高铁,生命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这不仅值得我们欢欣鼓舞,更需要我们去警惕反思。
总之,这是一个更加具象化的作文题目,适合多层次考生发挥。
考生需要立足于车,又不能拘泥于车。
要将车与生活、历史、时代、文化相联系,同时不能宽泛说车,要抓住某一种车与自己的生活关联,相信考生会写出自己的真实生活的。
车如流水情如月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却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
”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我们又何时能回到信陵公子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
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但渐渐的,车便成的我们攀比的工具,我们流连于它琳琅满目的品牌,却渐渐淡忘了真情的传递。
我们享受那份因为车而带来的虚荣,却将宝贵的真情渐渐掩埋。
社会上富二代攀比豪车,六旬老人刮坏奔驰车街边痛哭的新闻屡见不鲜。
为什么我们会把那份虚无的荣耀看得如此重要,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情呢?当冉阿让把珂赛特从破旧的小旅馆中救出,把她抱上那辆颠簸的马车上时,小珂赛特决定无保留地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绅士并与他共度一生。
而冉阿让也在车里决定永远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
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辆车里流露的真情像是永不熄灭的烛火,一直闪烁到了今天。
而现在这烛火却被炫耀和攀比蒙蔽了,我们只看见了有价的虚荣,比车之风刮不停,马达震天响,标志多闪亮,不是鱼叉就是小马,胜利女神更轩昂,你说你开日本车?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物质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人都飙车,我们真的幸福吗?君不见,高速路上,多少轻狂少年成冤魂,十字街口,几许深心老者变骗子。
车本为人服务,现有万千车奴伺候车子,这是异化,还是荒诞?我们见证的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
而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史铁生有许多轮椅车,其中有的早已被划得斑斑驳驳,而他却视若珍宝,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第一辆车,是母亲东奔西走找人定制的……这一辆,是他第一次当上编剧,电影厂的朋友们凑钱卖给他的……“可见,留下的并不是车,而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朋友对他的支持。
不能扔的不是车本身,而是在车背后那无法割舍的深切真情。
车是活动着的家,多少家庭的温馨,多少情侣的甜蜜,多少孩子的淘气,它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留住深情。
车,见证的时光的流逝,时光滚滚,将一辆又一辆,一代又一代的车淘汰,它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而用不消散的,确实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真情,车不是虚荣的代名词,而是真情的载体。
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
【名师点评】作者抓住材料中“真情”二字体物赋形,摛文铺采,大有可观。
没有简单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而是从宏观的角度谈车与人的真情。
眼界颇高,感慨遂深。
更难能可贵的是将真情与虚荣并举,有破有立,张力十足。
对现实生活的敏锐体悟,对文学作品的熟稔掌握,都为文章增色不少。
句句不离车,句句都含情,娓娓道来,丝毫不乱,可见不俗的文学功底和应试能力。
可以改进的是,语言不够简练,有些语句大量重复,影响了文气的通畅和神思的俊爽。
车行世界,人来人往车是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车起源于何时,无以查考,小时候便知,古人驾驭战车,横冲直撞,征战疆场。
长大了又知,解放区的农民推着独轮车支前,打垮了有汽车轮子的国军八百万。
再后来便是聚钱买了辆长征牌,载着一家三人逛县城。
现在一家子又坐在上海大众里周游世界。
自打有了车,车便驮着这个世界行了一个又一个千年。
车见证了这个世界的来来往往,车见证了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车更见证了这个世界的日新月异。
可要说是日新月异,那却是有了现代文明以后的事了。
可以想见,用木头制成圆轮,外面套上铁箍,圆轮中心安上车轴,车轴与轮毂之间用车辐相连,在老老老祖宗的时代,那是一个怎样的思维的飞跃!这之间又经历了多少年?这是一个个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上古到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过往。
这是一个怎样漫长的年代啊!工业文明为古老的车轮工艺带来了彻底的革命,橡胶钢铁使车轮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目不遐及的变化。
还是来到我们最为熟悉的自行车面前吧。
可以说,一个自行车的发展史便是一部现代科技史。
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力学原理,空气压缩原理……每一个零件的铸造加工,新材料的选择使用,从想象的那一刻,到解决问题,无不聚集着人的智慧与创新。
这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的进步。
当我们车行世界时,可曾想过这一切的后面是多少代人的创造与努力。
可我们又能知道和记得这过往中的谁与谁?多少个千年了,车行世界,人来人往,这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哪怕再过几个千年。
可是,这车却还会再变。
因为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人的思维是活跃的。
可车行世界唯一不变的是车的轮。
那是一个充满数学之美的圆。
圆,以它那永恒的不变,承载着那千万变化的车,将会在这个世界永远地奔驰开去。
世界在变化,人类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瞧,磁悬浮列车已甩开了千年的车轮,正向着更远的远方飞奔而去。
莫教踏碎琼瑶现代社会生活正不可避免地一再"提速",车来车往,也是人来人往,人造车,车载人,人御车,车送人,不同的生活理念,但目标明确,终达目的,所以生活中离不开车。
人与各种车,丰富了生活的内容,推动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上车下车,不同的人总会在不同的岔路口出现,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前行。
在浮躁喧嚣的今天,在匆忙急促的过往中,人们有时容易忽略和失去对价值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效率有时导致功利,速度容易使人来不及体味境界的本色和含义。
由此,身体在物质的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高蹈。
诚然,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交通运输与通讯工具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逆流而行,企图回到鸿雁传书,驿寄梅花的时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念旧,然而,我们是否走得太快了些?"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的这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从前慢"与眼下风马疾行的世界、生活相比,从前的慢有时候转化成了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细细品味、琢磨,这"慢"里透着人性的静美、朴素、浪漫、耐性等等。
现在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人心浮躁,这几句诗一下子就能抓住人的内心,让人停留片刻,让人审视自己的脚步。
岁月似乎总要将过去的种种人事抛开,但春花入梦,秋色经眼,有些事不应该在人间失踪,有些眷恋也不会在空气里消逝。
疾驰的车流看不见河的那边有大片云朵落下,看不见晚风将月色吹进入房,即使身处繁华,也不能忘了昨日的柔软与情怀。
岁月的变迁就像一根裂开的吸管,对着高度的发达拼命吮吸,但最后填饱我们的只是那阵给人带来怦然感动的遗风。
注①:莫教踏碎琼瑶,苏轼的词句,意谓不要让马儿踏散了湖中的月影。
马儿是车的体现;琼瑶一方面指对自然的珍惜,一方面也是人初心真心的象征。
车里车外淅沥沥的雨肆意地下着,我在车里,雨在车外。
人人都爱车,远行、踏青离不开车。
外出,有车就有安全感,天亮天黑,都会被车挡在外面,为我们创造的是暖暖灯光和适宜的温度。
晚间,将要回家的时候,按下手里的钥匙,车灯便开始远迎,像侍卫,将要带我安全离开,无论什么样的环境,车都会帮助我们应对。
有言云之:有灯就有人,我说:有车就有人。
车里,是奋进的人生。
当方向盘确定了角度,目的地也就近在咫尺,车里的种种操作按钮就是我们的种种动力,每一件都至关重要,速度控制着时间,引擎牵引着整个车身,坐在车里的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开往未来,开往理想,不由得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状态,油加满,调整好状态便可以开启一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