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脂油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油脂油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油脂油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国家农业部和国家粮食局先后出台了多项重点专项规划和实施意见,其中有13项规划及《国务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与油脂油料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这些规划从生产能力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国际合作和扶持龙头企业等多个方面,为国内油脂油料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调整油脂油料产量结构,实施多元化战略
2000年以来,国内油脂市场自给率持续下降,到2012年国内植物油自给率不足25%,威胁到我国长期粮食安全。

在此背景下,“十二五”相关规划要求稳定大豆生产能力,挖掘油菜籽、花生、棉籽、葵花籽等国产优质油料的生产潜力,积极发展油茶籽等木本油料的生产,大力发展米糠油、玉米油等特色油脂加工,推进食用植物油生产多样化发展,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十二五”期间,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

到2015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量达到2 440万t,其中,国产油料产油量提高到1 260万t。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国产油料提供的油脂产量为983万t,距离规划目标缺口为277万t。

由于近年来国内大豆产量持续萎缩,国产油料产量主要来自菜籽、花生以及其他油料作物。

这277万t植物油的增量需要770万t菜籽,690万t花生,相当于菜籽产量在2010年产量1 308万t的基础上需要增长58.9%,花生产量在2010年产量1 564万t的基础上需要增长44.1%。

除了菜籽、花生以外,油茶发展空间较大。

目前,国内茶油产量在20万t左右,按照《全国茶油产业发展规划》指引,未来国内茶油产量有望达到250万t的水平,能够有效提高国内油脂自给率。

另外,由于国内水稻、玉米产量基数较大,米糠油、玉米油等特色油脂发展空间也较大。

在国内油脂消费市场中,豆油占39.57%,棕榈油占20%,菜籽油占19.57%,3大油脂占比接近80%。

随着花生油、茶油、米糠油、玉米油等油脂产量的上升,油脂消费结构也将有所转变。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市了5个油脂油料品种。


着其他油脂油料作物产量及消费量的上升,期货市场上市的油脂油料品种将随之增加。

2 健全油脂油料市场结构,搭建多层次市场体系
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国在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粮食收购、零售、批发市场的经营者组织化程度较低。

在此背景下,相关规划要求,到2015年要形成以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期货交易稳步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统筹规划粮食收购、零售、批发、期货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提高粮食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粮食市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目前,我国油脂加工行业的产业链比较短。

随着跨国粮商在压榨行业强势地位的确立,大豆采购权,即大豆流通的上游被外资基本控制。

为摆脱此被动局面,必须充分利用“十二五”规划的有利时机,整合油脂油料生产资源,建立购销通畅、批零结合、期现联动的多层系市场体系。

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完善粮食零售供应网络,加快健全全国统一粮食竞价交易系统,扩大交易系统的市场联网范围,形成更为市场化的现货价格形成机制(图1)。

图1 现代粮食市场体系构建
在完善现货市场体系的同时,也要稳步发展期货交易、扩大期货价格的应用
机制。

一方面,要结合油脂油料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做好深入研究油脂油料期货交易机制在市场体系中的应用,实现为企业避险向为产业链避险的转变。

另一方面,在增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联动性,健全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要引导各市场体系主体,参照期货市场价格调整供销总量。

3 实施大豆深加工战略,保护国产大豆定价权
消费量的快速上升与国产大豆产量的下降导致大豆进口依存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大豆市场进口依存度达到80%。

这导致大豆定价权旁落,也令国内大豆产业受到严重冲击。

为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寻找国产大豆新的生存空间,相关规划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大豆食品和豆粉类、发酵类、膨化类、蛋白质类等新兴大豆蛋白质制品。

扩大功能性大豆蛋白质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领域的应用。

着力研发大豆蛋白质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纤维及多糖和新兴豆制品加工技术。

目前,世界4个大豆主产国中,只有中国仅种植非转基因大豆,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

非转基因大豆蛋白质含量高,是优良的植物蛋白质提供源。

图2显示,目前国产大豆60%以上用于食品和加工消费。

充分发挥国产大豆的非转基因优势,树立非转基因大豆品牌,是未来国产大豆的出路所在,也是争夺国内大豆定价权的有效途径。

图2 国内大豆食品及加工消费量占国产大豆产量的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在世界市场中却处于从属地位。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非转基因大豆优势,令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分开定价,有利于保护国内大豆产业,掌握国内大豆价格自主定价权。

这需要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提高连豆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联动性,借助期现货两个市场来争夺国内大豆定价权。

4 优化油脂产业布局,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国内油脂油料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但整个行业发展方式仍然呈现粗放式特征,油脂加工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竞争力不强。

按照相关规划的规定,“十二五”时期,要调整国内油脂油料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布局,发挥各地优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基地或产业集群。

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

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企业纵深发展。

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5大油脂产业区(图3)。

提升东北地区大豆油加工产业带建设水平;在长江流域中下游等油菜籽主产区,加大油菜籽加工能力建设;在山东、河南和河北等花生主产区,发展高含油花生加工项目;在新疆、湖北、河北等棉籽主产区和山东、河南等棉籽集中产区,加大棉籽加工能力建设;在长江中游及淮河以南地区,大力发展油茶籽油等木本植物油加工。

同时,要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大豆油加工新建项目,引导加快整合资源,鼓励内资企业兼并重组。

延伸产业链条,走产品多元化的道路,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图3 中国食用油加工业布局示意图
数据来源:粮油加工业十二五规划。

产业布局规划指明了未来油脂发展的重点区域,随着国家规划的实施,油脂油料重点区域的企业集中度也将提高,期货市场需要加强对重点区域的服务力度,通过期货市场的避险功能及价格发现功能扶持企业经营。

另外,借助期货市场的影响力,引导资源向重点区域倾斜。

5 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国油脂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小企业数量仍然较多。

根据相关规划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和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粮油加工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完善利益联动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
农户及合作组织有效对接,带动农业发展。

“十一五”时期,国内油脂企业继续扩张,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以益海、中粮等企业为龙头的大型油脂集团。

从企业结构来看,国内油脂市场形成了外资、国有、民营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些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

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既对期货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其一,为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期货市场要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其二、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小农业与大市场的对接;其三,发挥期货市场在商品价格形成体系中的作用,推广“基差定价”模式。

6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农业国际合作
“十一五”时期,我国油脂油料行业积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有效保障了供给和粮食安全。

在“十二五”时期,我们需要继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证国内油脂油料市场的安全,并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农业的国际合作表现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

在“引进来”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棕榈油进口国,在国产大豆产量以保稳定为主要目标的形势下,进口油脂油料仍然是支撑我国油料消费的主要力量,稳定的农业贸易体系对于维护我国粮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农业“引进来”质量和水平,对国内油脂供应及发展都尤为重要。

在“走出去”方面,需要加大南南合作(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的发展中国家)力度,丰富合作内容和形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其农业及粮食安全状况。

对于国内油脂油料企业,应该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境外种植规模,完善物流运输体系,形成援助开发、贸易开发和加工开发多层次的合作体系,扩大全球油脂油料产量供给,积极利用国际和国内期货市场,稳定油脂油料价格。

服务产业发挥期货市场的重要功能,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期货市场要持续提升为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站在“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时点上,针对油脂行
业的发展动向及趋势,期货市场需要继续为产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促进油脂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