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耐大气腐蚀钢

耐大气腐蚀钢

简介:耐大气腐蚀钢,又称耐候钢。

耐候钢是指通过添加少量合金元素,使其在大气中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的低合金强度钢。

耐候钢的耐大气腐蚀性能为普碳钢的2~8倍,耐候钢除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外,还具有优良的成形、焊接等使用性能。

耐候钢是通过在普通钢中添加一定量的合金元素制成的一种低合金钢,主要合金成分为Cu、P、Cr、Ni等元素。

耐候钢的耐大气腐蚀性能远高于普碳钢,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集装箱、桥梁、汽车、铁路车辆和建筑等制造行业,目前国内耐候钢主要用于集装箱、铁路车辆,由此可见我国的耐候钢应用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耐候钢作为一种高效钢材。

一直是大气腐蚀用钢品种开发与腐蚀研究的热点。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大气暴晒、干湿循环等试验。

并利用X-射线、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等现代物理测试手段对金属腐蚀产物的组成、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

对合金元素的作用及锈层的保护作用有了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还开发了新型的耐候钢及其锈层稳定化处理技术。

1.耐候钢的发展耐候钢的研制起源于欧美。

早在1900年,欧美的科学家就发现Cu可以改善钢在大气中的耐蚀性能。

1961年美国实验和材料学会(ASTM)开始了大气腐蚀的研究,30年代美国的U.S.Steel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了耐腐蚀高抗拉强度的含Cu低合金钢-Corten钢,并在60年代不涂漆直接用于建筑和桥梁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高P、Cu加Cr、Ni的Corten A系列和以Cr、Mn、Cu合金化为主的(Corten B系列这种耐候钢在欧洲、日本也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自60年代起大量研制耐候钢,并发展了一些自己的钢种,如鞍钢集团的08CuPVRE系列、武钢集团的09CuPTi系列、济南钢铁公司的09MnNb、上海第三钢铁厂的10CrMoAl和10CrCuSiV等。

现在,国外已将耐候钢逐渐当作普通钢种来广泛使用。

在钢种开发、使用及设计施工上也逐渐作了详细规定。

根据使用情况,耐候钢又可分为结构用高耐候钢和焊接结构用耐候钢。

前者主要用于车辆、塔架、建筑等其它结构件中,具有优良的耐大气腐蚀性能,以Cu—P系为主,其中P含量在0.07%~0.15%之间由于含P 量高,所以这类钢的屈服强度一般在 343 MPa以下,板厚一般不超过16 mm,美国的 ASTMA242系列和日本JAS中的SPA系列耐候钢均属此类。

目前我国这种结构用高耐候钢的发展十分迅速,除了仿制的几个品种如09CuPcrNi(仿 Corten)和09CuPTi(叉称09MnCuPTi)以外,还发展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新品种,如09CuPTiRE、09CuPRE和08CuPvRE等。

并且已经制定出国家标准<高耐候性结构钢)GB 4171—84。

焊接结构用耐候钢主要用于桥梁、建筑等大型焊接结构中,以Cu-Cr-Ni系为主,含P量0.04%以下,具有优良的焊接性能和低温韧性,应用十分广泛。

如已有美国的ASTM A588和A514系列、日本的JIS SMA 系列耐候钢等型号,而在我国尚在研制中。

国内外耐候钢发展的主要历程如表1所示。

表1 耐候钢的发展历程年份记述1900 美国开始了含铜钢-早期耐候钢的研究和开发1933 美国U.S.Steel公司推出Corten-A型低台金耐候钢商品1955 日本开发耐候钢1959 美国开始使用裸耐候钢1961 中国开始试制16MnCu钢1965 中国试制出09CuPTi薄钢板日本建成第一座耐候钢大桥(涂漆)1967 中国首次用于试验车辆日本建成第一座棵钢桥(知多2号桥)1968 日车制定JIS G3114“焊接构造用耐候性热轧钢材”即 SMA钢材标准化1969 德国开始使用裸耐候钢1972 英国开始使用裸耐候钢1980 日本建成第三大川桥(最初用乎隧梁)1983 日本制定了将Smacop作为涂装用耐候钢。

Smacow作为不涂装用耐候钢的JIS标准用于志染川桥(11型钢架) 1984 中国制定高耐候性结构钢国家标准1988 中国初步试翩出NH-35q桥用耐候钢1990 中国建成国内第一座裸耐候钢桥1999 中国试制JT系列塔桅高耐候性结构钢2.耐候钢的应用一、高性能耐候钢和耐火钢可减小钢结构的维护费用,为解决外露无防护钢结构的防火防腐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二、耐火耐候钢的制作安装工艺与常规钢材基本相同,设计方法亦与普通钢结构相同,但需要更多试验验证。

三、高强度耐候钢已在桥梁工程中推广应用,需要研究设计理论和方法。

四、耐火耐候钢也可运用于楼承板。

(1)上海中福高层钢结构住宅约5000吨(2)北京国家大剧院约300吨(3)武钢技术中心大厦约3000多吨(4)北京财富中心,摩根中心7000多吨(5)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200多吨世博会中的应用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的澳大利亚馆,就是用红赭石色的耐候钢材料制成。

耐候钢钢板组成连绵不绝的波浪外墙,它代表了澳大利亚的海岸线,也体现了他们在铁矿石方面的资源优势。

耐候钢的原料采自澳大利亚西部的矿山,由当地的工厂生产。

馆方特意将天然的矿石绕着展馆摆放了一圈。

澳大利亚馆周围的地砖,都是红色的,这些地砖原料也产自红土地带,由十多个集装箱漂洋过海运来上海。

里里外外,红色不仅代表了自然,还将“工业”和“城市”的概念体现出来了。

我国的耐候钢产品主要用于铁路车辆、集装箱、桥梁等领域, 建筑、工程机械、煤矿机械等大量暴露于大气或特殊工况条件下器械, 由于腐蚀引起使用寿命缩短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或因腐蚀失效造成重大事故, 因此, 这一领域对耐候结构钢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多, 但由于在具有良好机械性能、成型性、焊接性和低温韧性的基础上, 同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造成耐候结构钢的成本偏高, 因此开发具有低成本的经济耐候结构钢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市场竞争力。

耐候钢的制备一.生产工艺1.冶炼与连铸造耐候钢一般经过冶炼(转炉、电炉、平炉) 吹氩连铸(喂入稀土丝)等。

在冶炼时,钢板随炉料一起加入炉内,按常规工艺冶炼,出钢后加入脱氧剂及合金,钢水经吹氩处理后,随即进行浇铸,吹氩调温后的钢水经连铸机铸成板坯。

由于钢中加入稀土元素,耐候钢得到净化,夹杂物含量大为减少。

含铜耐候钢在连铸生产时易发生漏钢事故,钢坯表面容易出现表面纵裂纹。

铸坯表面纵裂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该钢种的碳含量正好处在包晶反应区,在结晶器中,δ-Fe100%转化为γ-Fe,相变体积收缩大,即坯壳线收缩量大,这样结晶器壁与坯壳问空隙也大,因而极易引起热流不均;二是该钢种的磷、铜等元素含量高,在结晶过程中偏析倾向大,使钢的晶界脆化。

连铸过程中易发生漏钢事故主要是由于该类钢种中含有铬、铜、镍等元素,坯壳易与结品器铜板发生粘连,从而发生粘结漏钢。

目前避免发生漏钢事故,出现表面纵裂纹的主要方法是选用合适的保护渣及合理的一冷、二冷工艺。

2.轧制工艺由于耐候钢是含铜钢,Cu的熔点比较低,因此整个轧制工艺是耐候钢生产的关键环节。

含铜钢在加热及轧制过程中容易出现铜脆造成的裂纹,出现铜脆主要是由于在高温加热时,钢材表面发生选择性氧化,铜元素将逐渐地富集于金属基体与氧化皮层的界面,钢材加热时间越长,氧化皮层亦越厚,相应在表面富集的残余铜元素也将越多。

如果钢的热加工温度在铜的熔点(1083℃)以上,则表面富集的这层液膜状的铜将润湿钢的表面并沿晶界向基体内部浸润。

同时富铜的奥氏体晶界氧化也变得相当严重,沿晶界进入基体的氧量增加,不仅沿晶界扩散形成氧化物层,而且从氧化物层沿整个基体向内扩散,形成若干弥散的铁锰硅酸盐细颗粒,这就使得富集层的晶界强度更为降低,造成基体与表面之间的结合更为松脆,最后导致严重的铜裂。

耐候钢的C含量和合金含量一般较低,所以可以参照普通低合金钢的加工规范进行加工。

加工是主要考虑Cu的影响。

如果Cu含量过高、加热时间过长,在加工过程中低熔点的Cu就会富集而侵蚀晶界,从而导致开裂。

为了防止铜钢坯热裂,加热时宜采用还原性气体,同时还要注意合理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及时轧制,避免待轧。

加热后钢板温差不能高于50℃。

终轧温差要小于30℃。

同时要对轧机轧制前后的各种轧制工艺参数进行控制和显示,并注意保持正确的终轧温度和轧后冷却方式。

各含Cu钢进行轧制时,应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对其剪切头尾的回收进行堆放和管理,以防在冶炼其他钢种时使用的返回废钢造成Cu的污染。

3.热处理通常,耐候钢在热轧或冷轧退火状态交货,不经热处理。

但根据用户需要以及研究热处理时对钢板强度、韧性的影响,可以做提高强韧性的热处理。

含Cu量的高低对钢的晶粒度的大小影响不大,但若其含量超过0.6%时,将会出现过热敏感性倾向;当Cu含量超过0.8%时,经过热处理会导致沉淀硬化。

成分、结构和组织是改变材料性能的内因。

当前大部分耐候钢以热轧、正火或退火状态下使用,显微组织均属平衡态组织,由铁素体+少量珠光体组成,钢的强度较低,因此这种组织未必是耐候钢的最佳组织和最佳相组成及相分布,至少不是唯一对耐候钢可取的显微组织及结构。

除成分外,结构和组织的最佳选择乃是挖掘材料潜力的根本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耐候钢的综合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应开展结构及组织方面的研究。

耐候钢原理:钢中加入磷、铜、铬、镍等微量元素后,使钢材表面形成致密和附着性很强的保护膜,阻碍锈蚀往里扩散和发展,保护锈层下面的基体,以减缓其腐蚀速度。

在锈层和基体之间形成的约50μm~100μm厚的非晶态尖晶石型氧化物致密层且与基体金属黏附性好,由于这层致密氧化物膜的存在,阻止了大气中氧和水向钢铁基体渗入,减缓了锈蚀向钢铁材料纵深发展,大大提高了钢铁材料的耐大气腐蚀能力。

耐候钢是可减薄使用、裸露使用或简化涂装,而使制品抗蚀延寿、省工降耗、升级换代的钢系,也是一个可融入现代冶金新机制、新技术、新工艺而使其持续发展和创新的钢系。

耐候钢较普碳钢有良好的抗大气腐蚀能力,其中合金元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包括:1)降低锈层的导电性能,自身沉淀并覆盖钢表面;2)影响锈层中物相结构和种类,阻碍锈层的生长;3)推迟锈的结晶;4)加速钢均匀溶解;5)加速Fe2+向Fe3+的转化,并能阻碍腐蚀产物的快速生长;6)合金元素及其化合物阻塞裂纹和缺陷。

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耐候钢中加入的合金元素对其耐大气腐蚀性能的影响不尽相同。

C:对钢的耐大气腐蚀不利,同时C影响钢的焊接性能、冷脆性能和冲压性能等,耐候钢中C含量被控制在0.12%以下。

Cu:在钢中加入0.2%-0.4%的Cu时,无论在乡村大气、工业大气或海洋大气中,都具有较普碳钢优越的耐蚀性能。

关于Cu对改善钢的耐大气腐蚀性能作用机理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机制:一为Tomashov提出的促进阳极钝化论,认为钢与表面二次析出的Cu之间的阴极接触,能促使钢阳极钝化,并形成保护性较好的锈层;另一是Cu富集说,认为Cu在基体与锈层之间形成以Cu、P为主要成分的阻挡层,它与基体结合牢固,因而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