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设计高密刁有峰【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背景资料宋仁宗庆历五年(140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林壑.()酒冽.()辄.()醉伛偻..()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名.之者谁()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⑤林壑尤.美()⑥临.溪而渔()⑦泉香而酒冽.()⑧树林阴翳.()⑨觥.筹交错()⑩已而..夕阳在山()3.翻译下面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1.chúláng yáhâliâzhãyǔlǚyáo sùgōng yì2.①命名、取名②靠近③情趣④散开⑤特别⑥到⑦清⑧盖⑨酒杯⑩不久3.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②早晨到这里游玩,傍晚回去,欣赏四季不同的景色,乐趣是无穷尽的啊。
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
4.D课堂探讨交流1.联系全文,说说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A.是点睛之笔。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C.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D.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1.A、C2.阅读理解。
(1)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
(2)文中多处提到“乐”,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太守、游人和禽鸟的快乐之因。
(3)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依次写了禽鸟之乐、、、。
.(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2)①太守快乐之因:琅琊风景优美;愿意与民同乐(或:看到游人快乐)。
②游人快乐之因:跟随太守游玩(或:自由自在的游玩)。
③禽鸟之乐因:游人离开,树林空旷。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交流合作3.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3.写众宾宴游表现了宾客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
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的和乐。
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拓展创新4.请联系课文及你所了解的醉翁亭,为醉翁亭写一段导游词。
(150字左右)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亭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4.示例:欧阳修被贬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的智仙和尚,并结为知音。
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并自号醉翁。
欧阳修亲为此亭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得名。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
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5.《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当堂检测】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归a.云归.而岩穴暝()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c.微斯人,吾谁与归.()②乐a.山水之乐()b.太守之乐其乐()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③名a.名之者谁()b.有仙则名()c.卷卷有爷名()2.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A.环滁/皆山也B.而乐/亦无穷也C.负者/歌于途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⑪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⑫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按要求默写。
①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词句是:②文中写山间四时景色的文句是:③文中点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④文中描绘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的文字是:1.①聚拢归去归依②乐趣以……为乐快乐③命名出名名字2.D 点拨:应为“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⑪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⑫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4.翼然临于泉上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喜雨亭记(节选)苏轼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注释】①忭(bià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⑪明年⑫雨⑬属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苛政猛于.虎也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陈涉)辍耕之.垄上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越三月,乙卯乃.雨乃.重修岳阳楼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8.《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5.⑪第二年⑫下雨⑬通“嘱”,劝酒6.C 点拨:A项,意思分别为“在”“比”;B项,意思分别为“的”“到”;D项,意思分别为“才”“于是”。
7.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8.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醉翁亭记》阅读资料学法指导:可根据下面线索来快速背诵本文①山—水—亭─名─太守;②朝─暮─春─夏─秋─冬;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④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欧阳修与醉翁亭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郊的旅游胜地——琅琊山的半山腰处,在琅琊古道之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
相传此亭建于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于此任滁州太守,因感于时愤,寄情山水,欧阳修常邀友人游琅琊山,在琅琊寺中饮酒抒怀,与寺僧智仙交往非常亲密。
智仙很敬重欧阳修的高尚人品,也同情他的不平遭遇,为了让他少跑山路,特地在半山腰建一方亭,供他歇息纳凉,也可以在此聚友饮酒。
亭建成后,智仙请欧阳修命名,欧阳修因为自号“醉翁”,于是题名为“醉翁亭”,还写下了著名散文《醉翁亭记》,流传后世。
而实际上,当时的欧阳修年仅四十,并非老翁,也不常醉,取名“醉翁”者只是心有积愤,借“醉”来避世、玩世而已。
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反映。
醉翁亭刚建成时只有一座亭子,数百年来虽然历遭变劫,但一直没有被人们忘记,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醉翁亭得到重建。
到现在,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了,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院七亭。
这里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青山如画,碧水潺流,幽雅而十分宁静。
特别是亭中新塑的欧阳修立像格外引人注目。
他安详的神态和岁月长河永远淹没不了的才气让游客们无不心生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