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基地能源规划(章节及主要内容)1.概述提出了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和生态工业园的的概念,简要综述了国内最近有关能源政策和能源规划的最新动态,说明了制定武汉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基地能源规划的必要性。
2.国内外能源规划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现状2.1国外能源规划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现状2.1.1 国外能源规划的现状介绍了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有关能源规划所涵盖的主要内容,以及各国能源规划的特点。
2.1.2 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现状介绍了国外著名的生态工业园的特点和值得我国在建设生态工业园时可借鉴之处。
2.2国内能源规划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现状2.1.1 国内能源规划的现状介绍了我国国家能源规划、地方能源规划和区域能源规划的现状和发展。
2.1.2 国内生态工业园区的现状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定义:所谓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
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根据这一定义介绍了国内已建主要生态工业园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能源规划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与能源规划和生态工业园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4.能源规划方法4.1综合资源规划(IRP)方法20世纪80年代,即在石油危机和中东战争之后,美国学者提出了电力部门的需求侧管理理论。
其中心思想是通过用户端的节能和提高能效,降低电力负荷和电力消耗量,从而减少供应端新建电厂的容量,节约投资。
需求侧管理的实施,引起对传统的能源规划方法的反思。
传统能源规划方法是一种“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思想,即通过不断扩大供应侧的能力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将需求侧管理的思想与能源规划结合,就产生了全新的综合资源规划(IRP,integrated resources planning)方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联合国环境署将综合资源规划方法(IRP)作为能源节约的先进技术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作为能源规划方法之一。
详细介绍了IRP方法的主要内容。
4.22006 年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
其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
以IPCC颁布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为主要方法学和标准,制定出园区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规划;同时制定园区建设绿色导则;制定园区能源专门规划;提出园区建设与生产过程的低碳策略。
4.3MESSAGE模型MESSAGE模型是一个动态线性规划模型。
它采用从下至上(即从需求端逐级向能源资源端的模拟)的方法,以经济‐能源需求的预测结果作为输入参数,根据可获得的能源资源量、适用的能源技术和能源需求等条件,模拟能源系统的供应和排放方式等。
它可以模拟从能源供应端至能源需求端的各个过程,即所谓的能源链及其各个能源层次。
通常能源链可分为4个层次———资源层、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终端能源。
MESSAGE模型主要用于中长期能源规划、能源政策分析以及能源供应方案的优化。
它既可用于国家、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能源问题分析,也可用于区域建筑具体能源技术开发利用的优化分析。
5.能源规划评价方法5.1ENPEP方法能源与动力评价程序(ENPEP)是由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开发的,后来移交给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供其向成员国推广。
ENPEP载有一套供一体化能源/电力系统规划和将环境负担量化使用的分析工具。
其中的一个模块BALANCE,被用于跟踪能量在从能源提取、经加工转换、到满足和平能源需求(例如供热、运输、电器)这一整个能源系统中的流动情况,采用基于市场的模拟方法预计未来的能源供需平衡。
然后将这一分析结果传到另一个模块IMPACTS,以计算与不同能源领域发展情景有关的环境负担(例如空气污染、固体废物的产生、土地使用、水污染)。
! \ G6 a8 |0 S& |4 y3 A5.2 2006 年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同上)6.园区能源结构和优化配置6.1园区能源结构作为一个由不同工业行业的企业组成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其能源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详细阐述了本园区能源结构的组成,为园区能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基本资料和数据。
6.2园区能源优化配置目前区域建筑能源供应有以下几种方式:1)集中供电,全分散供冷供热;2)区域供热(DH),分散空调(按房间);3)区域供热(DH),集中空调(按建筑);4)区域供冷供热(DHC);5)区域供冷,集中供热(热源为市政热网);6)区域供冷供热供电(DCHP);7)半分散区域供冷供热(集中供应热源和热汇水,分散水源热泵),又称能源总线方式;8)分布式能源、楼宇热电冷联供,通过微网(microgrid)技术实现区域互联,又称能源互联网方式。
究竟采用哪种能源供应方式必须对园区内的各个企业的能源需求特性进行全面的调查,通过周详的分析计算,选择最优化的配置方式。
7.园区冷热电负荷预测负荷预测是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内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无论是电力负荷,还是冷热负荷均一直缺少成熟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软件,但是这一状况最近有所突破,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新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相继出台,这些成果将在今后的工程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
7.1园区冷热负荷预测利用目前国际上含有分布式能源全年冷热负荷计算和能耗分析的美国能源部ENERGYPLUS计算程序,计算出园区全年8760小时的逐时冷热负荷。
7.2园区电力负荷预测根据计算得出的园区全年8760小时的逐时冷、热负荷,通过热平衡法得出园区逐小时电力负荷的分布,为确定园区能源站燃机容量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
8.园区冷热电能源联供(CCHP)系统8.1冷热电能源联供系统简介介绍了冷热电能源联供系统的概念,主要特点。
8.2CCHP方案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冷热电能源联供系统(CCHP)的形式,包括:a.联合循环+蒸汽溴化锂机组+电制冷机组;b.燃气轮机+烟气溴化锂冷热水机组+电制冷+燃气锅炉;c.燃气轮机+余热锅炉+蒸汽溴化锂冷水机组+电制冷;d.内燃机+烟气热水型溴化锂冷热水机组+电制冷+燃气锅炉,说明了每种系统的主要特点。
8.3燃料供应系统介绍了武汉天然气供应基本情况、近期、中期形势,园区天然气供应、接入具体情况,燃料燃烧的环境问题将在第9章中专门讨论。
8.4热网系统在CCHP系统中热力输配管网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输配管网的规模大,结构复杂,投资高,管网的造价约占系统总造价的10%~30%,而输配能耗更是直接影响CCHP系统的最终能源效率,所以热网优化设计意义重大,最佳输送半径、最合理的布置形式(环状、枝状,同程、异程)都是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8.5经济分析和社会效益CCHP系统的目的是通过能源的梯级利用,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的目的。
经济分析给出了园区采用CCHP系统后可以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包括减碳的具体指标。
9.能源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9.1环境评价标准列出了与能源规划有关的环境评价相关标准。
9.2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此法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第八条指出:国务院有关部门、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能源规划是十个专项规划中的一个,因此,要对能源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依据环境法的具体要求,建立能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大气环境指标、土壤环境指标和生态保护指标。
9.3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国家环保局的要求,我国能源规划的环境影响涉及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使用与转换效率、能源安全等。
提出能源规划的环境影响因子包括:a.自然环境因子:土地、生物等资源,水环境,空气环境,海洋环境,生态环境;b.社会因子:移民,人体健康,休闲,文化遗产;c.经济因子:人力资本,产品与产业结构,农业生产。
所以园区能源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 (1) 园区能源利用过程产生的主要空气污染;(2) 园区能源利用过程产生的主要土壤和水污染;(3) 园区能源利用过程产生的生态影响;(4) 对拟定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
(5) 对有关的公众进行调查,了解公众对园区能源利用过程中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本园区建设项目的意见和看法。
(6) 评价项目与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符合性,对园区建设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的可行性做出结论。
10.能源管理实现园区的节能目标必须通过能源的全程管理。
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1-2009)于2009年3月19日发布,2009年11月1日实施。
此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预示着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和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时机已经到来。
园区能源管理应该遵照本标准执行,同时参考海外相关能源管理标准。
介绍了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外相关能量管理标准和法规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中的节能服务公司(EMCo)在能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