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一、基础和形势(一)基础条件新能源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力度,相关企业在核心技术、产品推广取得了较大突破,确定了一定的市场优势,新能源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1.产业基础我市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起步较早,其中生物质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技术已趋于成熟,相关企业现已初具规模。

其中,长春市荣兴新能源有限公司、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太阳能的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的12KW同步太阳能跟踪系统,面积达1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跟踪系统,技术国内领先,并拥有多项专利。

2.资源基础一是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其中,每年产生的大量玉米秸秆,至少有一半以上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

二是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

我市靠近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发展风电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及资源优势。

三是我市属于太阳能资源条件普通地带,天气的特点是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1400—3000小时,全年辐射总量在4200—5400MJ/㎡。

但是冬季严寒,气温低,辐射强度较弱。

3.技术基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

其中,在新型光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确定了7个重大科技专项,集聚了新能源产业研发的专业人才队伍。

从总体情况看,我市工业产业基础扎实,科技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新能源产业仍处起步阶段,企业规模不大,产品较为单一,资金投入不多,产业链条不完整,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同时,我市属于能源输入型城市,大多数以跨省输入为主,能源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

因此,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对我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面临形势1.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

当前,我国正在抓紧研究广泛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并准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立法,采取税收、政策倾斜等措施,促进其开发和推广。

国家为了鼓励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秸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研究拟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将为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指导意见。

2.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量丰富、开发潜力大。

其中,太阳能的理论资源储量为每年23000亿吨标煤;风能的资源量为3.23TW(太瓦=10亿千瓦);小水电资源量为180GW;生物质能的可开发潜力为3.18亿吨标煤。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近3年全球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2%,我国装机容量增长速度为17.5%;2003—2005年,我国光伏生产能力迅速增长,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MW(兆瓦=千千瓦),当年产量达到150MW。

2006—2007年国家实施生物质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一是生物能源,开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工业化沼气等生物能源产品的产业化。

二是生物材料,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

主要包括可生物降解生物质塑料、淀粉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共混得到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单体及聚合物、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

3.新能源消耗比重将逐步扩大,新能源产业面临加快发展时期预计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预计到2035—2040年,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

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到2020年建成水电3亿千瓦、风电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80万千瓦,实现沼气年利用55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5000万吨。

能源产业是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相比传统能源消费过程中日益显现出的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等诸多矛盾,新能源以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突出优点,将是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重点方向和唯一途径,同时新能源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关联,因此,新能源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起到强劲的带动引领作用,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是抢占发展战略高地的迫切需求。

二、目标和任务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突出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装备和能源存储等四大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总体目标到2012年,新能源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1.提高全市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加快发展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和风力发电,进一步优化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和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型城市建设步伐。

到2012年,新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加快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

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占全市能源产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加大科技投入,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

重点建设光伏、风电、生物质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

到2011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中新产品开发数目达到200个以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生产及研发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发展重点1.太阳能光伏领域。

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跟踪转化技术等新型技术,储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资料,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做准备;探索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应用。

光伏相关零部件:太阳能电池薄膜,蓄电池,充电器,控制器,转换器,记录仪,逆变器,监视器,支架系统,追踪系统,太阳电缆等。

2.能源存储领域。

重点发展磷酸亚铁锂、镍钴锰酸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有机化合物材料等。

3.风力发电设备领域。

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如风轮、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究制造项目;小型离网风力发电机的应用;进行完整风电产业链设计,建立风电机组安装公司、发展风电场总部经济、以及风电运行与服务等配套公司。

4.生物质能领域。

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重点利用秸秆、玉米芯等原料,采用联合收割秸秆粉碎压缩技术,加热气化,提高秸秆的产热效率;采用生物气化方法制取沼气,发展循环生物系统;余料发展工业乙醇,制糖,制油等产品。

(三)预期项目1.太阳能光伏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是开发生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项目。

2.太阳能跟踪系统项目。

重点开发生产视日运动轨迹跟踪、光电跟踪、视日运动轨迹跟踪和光电跟踪相结合的太阳能路灯、庭院灯、景观灯、太阳能电站等产品设备。

3.太阳能热发电项目。

建设总装机容量100MWp的太阳能热发电厂。

4.屋顶集中供热水推广项目。

推广太阳能集中供热水项目,工程技术重点是解决集热器与建筑结合问题,解决寒冷地区防冻问题。

同时要求集热器具有承压、防雷击、抗风、抗冰雹等安全性能,工作寿命15年以上,为建筑物足量供应水质优良、温度恒定在50度的生活热水,且具有无人值守自动控制功能。

5.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重点项目。

由于我国屋顶电站尚未形成产业化链条,因此针对长春市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先建设示范项目,以此为今后长春市的产业化推广带来示范性效应。

6.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年产100亿安时量电动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年产3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工厂;年产1.5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工厂;年产3千吨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工厂;年产1.5吨锂子电池用胶粘剂工厂。

7.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项目。

到2011年建成年产5000万Ah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产能,在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中占据约25%的份额,在汽车动力电池中占据10%的市场份额。

8.高能化学动力电池项目。

建设10条生产线,形成4亿Ah磷酸亚铁锂电池产能,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

9.镍氢动力电池项目。

到2011年公司建成年产4亿Ah镍氢动力电池产能,在镍氢电池中占据约50%的份额,在汽车动力电池中占据40%的市场份额。

10.风力发电设备领域项目。

年产150万千瓦风电设备制造项目。

建设年生产风电设备150万千瓦,年销售额150亿元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

11.中小型风机项目。

建设年产10MW小型风电机组生产能力的中小型风机制造企业。

12.开发风能上网所需的配套设备项目。

主要生产、加工风电逆变器、变流器等设备。

拟生产功率为1.5KW、3KW、5KW、10KW、20KW—100KW系列逆变器,是变速恒频大型风力发电机项目中的核心设备,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00万KW。

生产适配于功率等级为600KW、750KW、850KW、1MW、1.5MW、2MW、2.5MW等不同发电机组的系列变流器,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00MW。

13.风电遥测仪器仪表制造项目。

开发生产故障诊断仪器仪表2500台/年,开发风电场生产运行管理软件。

14.华能长春生物质热电厂新建工程项目。

新建2台15KW供热发电机组,配2台75t/h次高压燃料秸秆锅炉。

15.秸秆发电项目。

年产4亿度电能。

16.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项目。

根据用户数量、用途及其发展潜力、资源条件和居民平均收入,建设不同级别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气化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