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科毕业论文—体育锻炼与健康

本科毕业论文—体育锻炼与健康

体育锻炼与健康宜宾学院体育系2001级1班袁银春指导教师:沈富春摘要(Abstract):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涉及到多种因素,而体育锻炼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科学的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积极作用,为追求健康者提供理论知识。

关键词(Key words) 健康体育锻炼科学前言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关于健康的话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能促进内脏器官的机能,还能丰富文化生活,振奋精神,防治某些疾病,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目的的最基本途径。

通过体育锻炼,人们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而且可以增强心理坚强性、自信心,减轻应激反应,提高唤醒水平等。

本文将介绍有关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1 健康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

因此,健康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

随着社会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以往的“无身体疾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的观念,已被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观取代。

现代健康已不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疾病或虚弱,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美状态。

由于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和行为对自己及他人甚至对社会都有影响,因此,更深层的健康观还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的正常和道德规范,以及环境因素的完美。

由此可见,健康的含义极为广泛,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即人们所说的身心健康。

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因此,健康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极大丰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体力活动正在逐步减少,因此,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即一种自感不适,检查无病,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也称为第三健康状态、灰色健康、亚临床前期病等。

亚健康状态的症状: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失眠多梦、烦躁、易发怒、健忘、胸闷、心悸、头疼、头晕、感觉迟钝、注意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和想象力降低、偏执、消极悲观、情绪低沉、犹豫不决、性功能减退、容易沾染坏习惯等。

现代生活综合症、双休日综合症、空调综合症、大楼综合症形形色色的与现代生活有关的病症都在此例。

近年来,由于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经济条件不断优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使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要求更加严格。

大多数人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 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健康的强大推动力有规律、有控制的进行体育锻炼,可以达到从多方面促进健康的目的。

从生理学、生物化学的角度讲,体育锻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健康。

2.1 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神经的生理功能。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能改善中枢神经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2.2 体育锻炼可改善心血管功能。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者,心血管功能产生许多良好变化,主要包括:安静时的心率下降,心脏每搏输出量(心脏每次跳动时输出的血量)增大和心脏体积增大等心功能改善。

例如,一般人的心脏重0.3公斤左右,而运动员的心脏可重达0.5公斤左右。

一般人心脏容量为765—785毫升,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为1015—1027毫升,并且心肌收缩力加强,每搏输出量增加,从而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逐渐减少。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者体内能量消耗增加,代谢产物增多,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弹性,促使体内脂肪的消耗,并能使具有保护性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增加,这些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都有积极作用。

2.3 体育锻炼可增强肌肉功能,延缓骨骼衰老。

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肌肉反复用力做功,因而可以刺激肌肉细胞的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等酶活性增加,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达到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目的。

体育锻炼可促进骨对矿物质的吸收,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

如多走可以使腿骨增粗,常举重物可以使臂骨增粗,且骨质密度增高;长跑运动员的脊柱骨矿物质较一般正常人多40%。

实际上,能使骨增粗的运动不仅仅是那些负重的运动,所有的体育运动都可以起到这一作用。

因为在肌肉收缩期间,所连接的骨就会受力,这对钙等矿物质的吸收就会相应增加,对预防骨质疏松就有一定作用。

2.4 体育锻炼是控制体重的重要方法。

人体之所以会出现体重增加甚至肥胖是因为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的不平衡。

对成年人而言,体内的脂肪堆积增加或过多,是造成体重增加或肥胖的主要因素。

肥胖会使肌体的心血管的功能、呼吸功能、肝、肾的正常运转受到损害,还会增加骨骼和肌肉的负担,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和肌肉损伤,同时肥胖对内分泌激素分泌量及功能正常发挥也会有不良影响。

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为生存而付出的体育活动日益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肥胖的产生,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威胁人们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通过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获得最佳的体重和机体成分,避免肥胖的发生。

此外,体育锻炼对人体生长发育有积极影响,对人体防治疾病有较为全面的作用。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某些免疫能力,避免生物病原体的侵害;可以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以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减少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毒害;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水平,减少、推迟或避免各种代谢疾病和老年疾病的发生;可以提高父母的遗传素质,防止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可以加速病愈后的康复,各类患者可以通过医疗体育的多种手段恢复肢体功能,增强抵抗能力,以补充医药手段的不足。

因此,科学技术愈进步,人类社会愈文明,就应当更要提倡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强推动力。

3 适宜强度的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构成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状态。

一个人心理健康应该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尊和自信等。

3.1 体育锻炼以其注意力转移促进心理健康分散注意力假说(distraction hypothesis)认为:体育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

诸如慢跑、游泳等运动活动能使参与者锻炼时进入自由联想状态。

在单调重复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的反醒和脑力恢复。

这种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从而有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

若瑟夫等人进行的研究分析表明:长期的体育锻炼在减少消极情绪方面比放松练习或其他能分散注意又令人感到愉快的活动更有效。

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其注意力从繁琐的工作中转移到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去,摆脱暂时的烦恼和忧愁,从而起到缓解和改善人们的心理作用。

3.2 体育锻炼以其人际关系协调促进心理健康社会交互作用假说(social interaction hypothesis)认为:体育锻炼中与朋友、同事等进行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人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通过集体的体育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人际关系和谐,有助于产生亲近感,使人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恐惧症等。

3.3 体育锻炼以其娱乐性缓解不良心绪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Ellis1973)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适宜的体育锻炼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人感到快乐。

在任何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活动,必然使人产生显著的心理活动。

研究表明:强度适宜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可提高唤醒水平,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摆脱烦恼。

对于精神不振、心境差的人具有显著的治疗调节作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心理坚强性和自信心,并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指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莱1 情绪安定,没有必要的紧张感和莫名其妙的不蔓提出情绪健康的10个特征:?23安感;? 能把敌对情绪转变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情绪;?对别人情绪能共鸣和受感456染;?有受别人喜爱的能力;?情绪表现与年龄相称;?能建设性地处理问题,78对环境变化有适应能力;?有自信心并善于同别人交往;?自我努力,同时也能910接受帮助;?为未来,能忍受现在不满足的欲求;? 热爱生活,善于生活。

3.4 体育锻炼以减缓应激,增进心理健康梁德清、刘绍君(1994)对大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疲劳、减缓应激;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将各种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使人心理得到平衡,增进心理健康。

中等运动量最能减缓应激,增进心理健康。

蒋碧艳等人(1995)在对上海市大中学生的研究中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消除疲劳,减缓紧张、愤怒、抑郁、慌乱;提高精力和自尊感;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中等得到较大强度的运动量都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

3.5 体育锻炼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在交往中有自信心和安全感,能与人友好相处,心情舒畅,少生烦恼。

体育锻炼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的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马赛等人调查发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通过集体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

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及建议科学的身体活动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患有慢性疾病或身体不佳时,人们在采取医疗手段进行治疗的同时,也会进行身体锻炼活动以达到治疗和恢复的目的。

这是源于一个最直接的逻辑推理:身体活动和锻炼使身体产生积极影响(任未多,1997)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静养。

人体在生命运动过程中有很多共性,但是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健体强身应该是个很强学问,应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在不同时期,选择科学的锻炼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