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1章 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1章 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
1.2 平均温差
1.2.2 顺流和逆流情况下的平均温差
简单顺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 假设: 假设: (1)冷热流体的质量流量 (1)冷热流体的质量流量qm2、qm1 冷热流体的质量流量 以及比热容c 是常数; 以及比热容 2, c1是常数; (2)传热系数是常数 传热系数是常数; (2)传热系数是常数; (3)换热器无散热损失; (3)换热器无散热损失; 换热器无散热损失 (4)换热面沿流动方向的导热量 (4)换热面沿流动方向的导热量 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忽略不计。 下标1 下标1、2分别代表热冷流体。 分别代表热冷流体。 上标1撇和2 上标1撇和2撇分别代表进出口
将对数平均温差写成 如下统一形式( 如下统一形式(顺流 和逆流都适用) 和逆流都适用)
1.2 平均温差
1.2.2 顺流和逆流情况下的平均温差 算术平均温差 平均温差的另一种更为简单的形式是算术平均温差, 平均温差的另一种更为简单的形式是算术平均温差,即
∆t m ,算术
∆t max + ∆t min = 2
1.1 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传热方程式和热平衡方程式 1.1.1 传热方程式
Q = ∫ k ∆tdF
0
F
Q — 热负荷 k、∆t—微元面上的传热系 、 — 数和温差。 数和温差。
Q = KF ∆tm
K — 总传热系数 ∆tm—对数平均温差。 对数平均温差。
1.1 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1.1.1 传热方程式
∆t m ,对数
∆t max − ∆t min = ∆t max ln ∆t min
∆tmax ∆tmin ≤ 2 时,
算术平均温差相当于温度呈直线变化的情况,因此, 算术平均温差相当于温度呈直线变化的情况,因此,总是大 于相同进出口温度下的对数平均温差, 于相同进出口温度下的对数平均温差,当 两者的差别小于4%;当 两者的差别小于4%;当 于2.3%。 2.3%。
1 1 − d∆t = − dΦ = − µ dΦ qm1c1 qm 2 c2
1 1 µ= − qm1c1 qm 2c2
其他过程和公式与顺流是完全一样,因此, 其他过程和公式与顺流是完全一样,因此,最终仍然可以 得到: 得到:
∆ t m ,逆流
∆ t ′ − ∆ t ′′ = ∆t′ ln ∆ t ′′
1.2 平均温差
1.2.3 其他流动方式时的平均温差 关于ψ的注意事项 (1)ψ 值取决于无量纲参数 P和 R
′′ ′ t2 − t2 P= , ′ ′ t1 − t2
′ ′′ t1 − t1 R= ′′ ′ t2 − t2
式中:下标 、 分别表示冷热两种流体 上角标1撇表示 分别表示冷热两种流体, 式中:下标1、2分别表示冷热两种流体,上角标 撇表示 进口, 撇表示出口 图表中均以P为横坐标 撇表示出口, 为横坐标, 为参量 为参量。 进口,2撇表示出口,图表中均以 为横坐标,R为参量。 的物理意义: (2)P的物理意义: 表示冷流体的实际温升与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大温升 之比,所以只能小于1 之比,所以只能小于1。
1.3 传热有效度
则实际传热量为: 如果已知ε 则实际传热量为:
′ Φ = ε Φ m ax = ε ( q m c )m in ( t1′ − t 2 )
1.3.2 顺流和逆流时的传热有效度 顺流时 顺流时,假设
qm1c1 ( t1′ − t1′′) t1′ − t1′′ Φ = = 则有 ε ≡ ′ ⇒ t1′ − t1′′ = ε ( t1′ − t 2 ) ① ′ Φ max ( qm c )min ( t1′ − t2 ) t1′ − t2 ′
1.2 平均温差
1.2.2 顺流和逆流情况下的平均温差 顺流和逆流的区别: 顺流和逆流的区别:
顺流: 顺流:
′ ′′ ∆t ′ = t1′ − t2 ∆t ′′ = t1′′ − t2
逆流: 逆流:
′′ ′ ∆t ′ = t1′ − t2 ∆t ′′ = t1′′ − t2
∆t max − ∆tmin ∆tm = ∆t max ln ∆tmin
但实际情况的传热量Φ 总是小于可能的最大传热量Φ max,将 Φ / Φ max定义为传热有效度,并用 ε 表示,即 表示, 定义为传热有效度, ′′ ′ qm1c1 ( t1′ − t1′′) qm 2 c2 ( t2 − t2 ) Φ ε≡ = = ′ ′ Φ max ( qm c )min ( t1′ − t2 ) ( qm c )min ( t1′ − t2 )
1.2 平均温差
1.2.3 其他流动方式时的平均温差 关于ψ的注意事项 (3)R的物理意义:两种流体的热容量之比 的物理意义:
t1′ − t1′′ q m 2 c2 R= = ′′ ′ t 2 − t 2 q m1c1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查图时需要注意流动的“ (4)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查图时需要注意流动的“程”数
∆t max ∆t min ≤时7 两者的差别小 1. ,
பைடு நூலகம்
1.2 平均温差
1.2.3 其他流动方式时的平均温差 纯顺流和纯逆流情况比较少, 纯顺流和纯逆流情况比较少,实际换热器一般都是处于顺 流和逆流之间,或者有时是逆流,有时又是顺流, 流和逆流之间,或者有时是逆流,有时又是顺流,流动情 况非常复杂。 况非常复杂。 纯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 纯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一般通过对纯逆流的对数平均温 差进行修正来获得其他情况下的平均温差。 差进行修正来获得其他情况下的平均温差。
1.3 传热有效度
既“传热学”中的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传热学”中的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1.3.1 传热有效度的定义 传热有效度的定义是基于如下思想:当换热器无限长, 传热有效度的定义是基于如下思想:当换热器无限长,对 逆流换热器来讲 于一个逆流换热器来讲,则会发生如下情况: 于一个逆流换热器来讲,则会发生如下情况:
∆t′ ∆t ′′ ∆t ′′ − ∆t′ ∆t′ − ∆t ′′ 对数平 ∆tm = -1 = = ∆t′ 均温差 ∆t ′′ ∆t′ ∆t ′′ ln ln ln ∆t ′′ ∆t′ ∆t′
1.2 平均温差
1.2.2 顺流和逆流情况下的平均温差 简单逆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 逆流时: 逆流时:
1 dΦ = −qm1c1dt 1 ⇒ dt 1 = − dΦ qm1c1
1 dΦ = qm 2c2 dt 2 ⇒ dt2 = dΦ qm 2c2
1.2 平均温差
1.2.2 顺流和逆流情况下的平均温差 简单顺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
1 1 d ∆t = dt1 − dt2 = − + dΦ = − µ dΦ qm1c1 qm 2c2 1
可见,当地温差随换热面呈指数变化, 可见,当地温差随换热面呈指数变化,则沿整个换热面的平 均温差为: 均温差为: A A
1 1 ∆tm = ∫ ∆t x dAx = ∫0 ∆t′exp ( −µ kAx ) dAx A 0 A
1.2 平均温差
1.2.2 顺流和逆流情况下的平均温差 简单顺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
′′ ′ a 当 qm1c1≤qm2c2时, t1 = t2 则 ′′ ′ b 当 qm2c2≤qm1c1时, t2 = t1 则
于是可得: 于是可得:
′ Φ max = qm1c1 ( t1′ − t2 ) ′ Φ max = qm 2 c2 ( t1′ − t2 )
′ Φ max = ( qm c )min ( t1′ − t2 )
Q = KF ∆tm
工艺计算的目的是求换热面积,即 工艺计算的目的是求换热面积,
Q F= K ∆tm
需要先求出Q, , 需要先求出 ,K,∆tm
1.1 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1.1.2 热平衡方程式 如不考虑热损失, 如不考虑热损失,则 Q = M 1 i1′ − i1′′ = M 2 i2′′ − i2′ 下标1代表热流体。下标 冷流体 上标1 冷流体; 下标1代表热流体。下标2冷流体;上标1撇代表 进口,上标2撇代表出口。 撇代表出口。 进口,上标 撇代表出口 如无相变, 如无相变,则 或
∆ t m = ψ ( ∆ t m )ctf
( ∆tm )ctf
是给定的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布置成逆流时的LMTD。 是给定的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布置成逆流时的LMTD。 LMTD
ψ 是小于1的修正系数。图9-15~9-18分别给出了管壳式 是小于1的修正系数。 15~ 18分别给出了管壳式
换热器和交叉流式换热器的 ψ 。
第1章 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
1.0 概述
热(力)计算是换热器设计的基础。 计算是换热器设计的基础。 间壁式换热器为基础介绍换热器的热 为基础介绍换热器的热( 以间壁式换热器为基础介绍换热器的热(力)计 其他形式的换热器计算方法相同。 算,其他形式的换热器计算方法相同。 设计性计算 设计新换热器,确定其面积。 设计新换热器,确定其面积。但同样大小的传热 面积可采用不同的构造尺寸, 面积可采用不同的构造尺寸,而不同的构造尺寸 会影响换热系数,故一般与结构计算交叉进行。 会影响换热系数,故一般与结构计算交叉进行。 校核性计算 针对现有换热器,确定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针对现有换热器,确定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了解 其在非设计工况下的性能变化, 其在非设计工况下的性能变化,判断其是否能满 足新的工艺要求。 足新的工艺要求。
qm1c1 qm1c1 ′′ ′′ t1 − t2 ′ = ε 1 + ( t1′ − t2′ ) − ( t1′′ − t2′′ ) = ε 1 + ( t1′ − t2 ) ⇒ 1 − ′ ′ qm 2c2 t1 − t2 qm 2c2
(
)
(
)
Q = M 1 ∫ C1dt = M 2 ∫ C2 dt
′ t1
′′ t1
Q = M 1c1 t1′ − t1′′ = M 2 c2 t2′′ − 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