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让古诗更具魅力
-----丁晓燕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它们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

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等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信息技术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使抽象变得具体,复杂变得简单。

信息技术的适时应用,为小学的古诗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成为古诗教学的“开拓者”。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诗境,整体感知美
1、运用画面展示意境:
古代诗歌具有浓郁的诗意,要让学生脱离一定的情景和远离诗歌历史变迁的今天,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等,都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古诗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教师能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多媒体画面,则会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

若按传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

如今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创设情景的工具,我根据诗意制作了一幅动画,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嘻嘻地捋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

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加之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的运动,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使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这不仅为学生对“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句的理解搭建了桥梁,同时也让他们陶醉在了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美好的意境中。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
体会诗境,我还有意识地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根据诗意大胆想象,小组合作齐动手在纸上为古诗《所见》、《绝句》、《小池》等配画。

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通过为诗作画,用实物投影展示和在网络教室学生机上广播,反馈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这既调节了教学气氛,又使学生在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运用音乐感受意境: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也是一种特殊地语言表达形式。

它既是对文字语言的一个很好补充,又是传情授意和渲染、烘托气氛的较为重要的交流符号,对文字语言有较强的解释作用。

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刻的体会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我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

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

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妻子怀中咿呀学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什么时候能在明月的朗照下与家人团聚。

当学生想象的双翼被鼓动之后,我适时出示视频画面:明月陪伴下,诗人伫立船头,眺望江南,到处一片绿意。

引导学生观察整幅图画,把想象的重点定在一个“绿”字上:看到这一大片的绿,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想到了哪些词语和诗句?此时,学生的面前仿佛呈现一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图;正是这江南明媚的春光,才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怀。

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诗境。

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古诗中的情境,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

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

陡峭的山
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

而信息技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视频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

“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语感也存在着较大困难。

在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时,必须要有示范读,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

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

此时,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

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

这时,我让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

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

琅琅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

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启发想像,训练表达美
古诗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条件。

对于运用语言表达美,这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积累形成潜意识后才能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身潜能在外部刺激后引发表达欲望,经想象图景、置身于一体的心理活动后,再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创造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
录像。

学生边听、边看、边想。

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

”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音频,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

”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景象。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的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极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从而使低年级古诗教学更加展现出巨大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