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现状分析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现状分析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现状分析
【摘要】众多学者针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进行研究,大都指出了规模过大、增速过快的问题,本文在通过近十二年的外汇储备数据分析外汇储备规模、增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及发展中国家国情等提出,传统的评价外汇储备规模是否合理的指标在运用方面存在其局限性,不能片面的只通过这几个指标评价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

【关键词】外汇储备;规模;标准;局限性
1.文献综述
对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研究有很多,大多集中于在传统分析外汇储备规模的指标基础之上得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增速过快的结论,并分析原因及解决措施。

于武剑(1998)系统的列出了外汇储备指标的合理区间,并将各主要指标做了横向和纵向分析。

许承明(2003)将外汇储备的比例指标分为两类,分别是与债务风险有关指标和与对外支付有关的比例指标,并对两种指标做了国际比较。

2.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及增长速度
中国外汇储备从1994年汇改时的516.2亿美元,到1996年的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2月底,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总额为8537亿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美元、欧元、人民币汇率的波动,2008年10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降至1.89万亿美元以下,
为自2003年年底以来首次下降,2009年6月,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的国家。

至2011年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突破3万亿美元。

3.促进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因素
3.1 高额外汇储备背后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主要是我国在劳动力资源、物质资源、产品质量方面的价格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反映,也是我国以出口退税为主的出口促进政策和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在高技术产品领域出口管制所致。

由此带来的进口增幅小于出口增幅导致了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这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较快的一个主因。

3.2 fdi投资增速不减以及短期投机资本(热钱)的流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的fdi拉动经济发展的思路以及采取的对境外投资给予超国民待遇的招商引资政策,使我们实现贸易顺差、出口创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fdi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应该肯定,但随着中国投资环境、法制环境的改善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国企业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盈利能力明显增速,外商投资企业获利丰厚,并且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普遍高涨,因此使国际游资在“资本趋利性”的诱导下不断涌入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外汇储备形成了新的考验。

3.3 银行结售汇制
1994年中国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制度之后,外汇储备增长便有了体制基矗在强制结售汇制下,企业出口所得的外汇收入要全
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又要如数卖给中央银行。

因此,强制结售汇制成了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一个体制性原因。

4.外汇储备的传统标准
在国际上一般采用以下3个客观指标来衡量:
一是看外汇储备与进口额的比例是多少:世界银行在(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写道:“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有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理想定额.”换言之,一国国际储备应该能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需要,这个数额按全年储备对进口的比率来计算约为25%左右。

按我国2011年进口额1.74万亿美元来计算,外汇储备与之的比例为183%。

二是看外汇储备占本国当年外债余额的比重有多大:由于外汇储备是一国现实的清偿能力,因此它必须能够保证一国清偿外债的需要。

一般认为,一国外汇储备保持在当年外债余额的30%左右比较合适,外汇储备为短期外债余额为1.2倍左右便可满足外债清偿的需要.截止2011年底,我国外债余额为6950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5009亿美元,年末外汇储备余额是其4.57倍和6.35倍。

三是看外汇储备占本国当年gdp的比重有多大:标准4%。

我国2011年全年gdp总量7.6万亿元及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18万亿美元为例,两者之比高达42.1%。

上述说明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储备水准。

5.传统外汇储备标准的局限性
假设前述3个标准是客观、有效的,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似应在3000—5000亿美元之间。

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起码应在5000亿美元以上。

这说明前述标准有其局限性。

5.1 对外汇储备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上
外汇储备的直接作用是备用于弥补可能发生的国际收支赤字、平抑外汇市场汇率和充当清偿对外债务的保证,但广泛意义上的作用还在于维持人们对一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信心。

正因为如此,在人们心目中外汇储备作为经济保障的功能有所淡化,而维持社会公众信心的作用却有所增强.换言之,一国的外汇储备越来越成为公众所密切关注的信心指标。

因此,一国外汇储备是否充足,“形象”的意义大于“实用”的意义,防范的功能强于“补救”的功能,而这种意义和功能不便于用数字和指标来衡量,它所能带来的隐性收益可能数倍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

5.2 静止地对待国际储备的规模问题
20世纪的后半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彻底改变了全球的经济面貌.1950—1997年,全球生产才增长了5倍多,而同期全球的贸易则增长了15倍多,对外直接投资则增长了近20倍。

贸易、投资和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动态势。

经济全球化加大了一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有效地推动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但同时也使各国
的国家经济风险骤然加大。

5.3 忽略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
一国的外汇储备常常与一国的国际清偿力联系在一起。

传统理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清偿能力还广泛地包括一国外汇储备以外的诸多内容,比如该国的货币性黄金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的能力、该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外汇、该国提高利率时可以引起资金流人的数额等等。

但是,黄金、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数量有限,根本不可能满足平衡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需要;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外汇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不可能无条件地用于偿还外债。

对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和采取高利率手段来看,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学中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

当一国经济发生恐慌时,不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能力急剧下降,而且即使可以筹到一些资金也往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这无异于使捉襟见肘的本国经济雪上加霜;同时,由于投资者失去对该国经济的信心,该国即使大幅度提高利率也难以使资本的流人增加,或者使衰弱的经济机体又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可见,一国的外汇储备是一国国际清偿能力的底线,底线之下基本上是没有保障的,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参考文献:
[1]袁希,袁建新.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07(01).
[2]武剑.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分析与界定经济研究闭[j].经济
研究,1998(6).
[3]管于华.论我国外规模汇储备的适度一兼谈我国外币储备资料的统计口径错位明[j].统计研究,2001(l).
[4]许承明.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动态调整模型明[j].经济科学,加03(5).
[5]李恩侠.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及有效利用[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03).
[6]任飞.浅析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及管理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08).
[7]田菁慧,李杰.浅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成因及利弊[j].东方企业文化,2010(03).
[8]叶本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5).
作者简介:兰敏,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银行效率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