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了解暖宝宝的有效成分及其检验方法。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3)通过“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分析推论”的实验探究过程,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品质,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4)通过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激发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对化学的兴趣。
(5)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曲折,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探究中,学以致用,学会应用问题解决策略去解释和揭开身边更多的奥秘。
【教学重点】暖宝宝中有效成分的猜想和验证探究;化学反应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教学用具】暖宝宝、硫酸铜溶液、酒精灯、火柴、试管、药匙、磁铁、纸槽、剪刀【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易激发兴趣和探究欲的学习情境,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引导、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拓展应用——交流总结【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人们常用的取暖方式有哪些?多媒体展示一副幅常用的取暖方式的图片。
引导思考能否有如何更加方便携带的取暖物品?学生思考观看、思考通过图片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本节课的主题上。
推进新课(展示“暖宝宝”)介绍它在取暖方面功用,以其廉价方便逐渐为人们使用。
引导提问:有哪位同学使用过暖宝宝?你是如何使用的?大家摸摸它现在发热吗?撕开外层的包装袋,观察,并贴于手腕处。
片刻后感觉有无温度。
让学生亲自感受其发热,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猜想即然暖宝宝这么神奇,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为了探究其中奥秘,我们剪开内层包装袋,倒出其中的固体,指导学生观察。
暖宝宝里的黑色固体可能是什么物质呢?思考讨论后可能作答:碳、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铁……引导思考实验验证同学们众多的猜想中大家能否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常识,证明它存在呢?提示:验证某物质一般先考虑物理方法再考虑化学方法!讨论、回忆它们的性质,得出最简单的证明铁粉的方法。
实验1:学生选择磁铁去靠近黑色粉末。
发现黑色粉末被吸引,初步证明可能是铁粉。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此黑色粉末主要成分是铁吗?引导思考:在氧气性质和质量守恒定律中我们分别学习过铁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呢?并回忆反应时的现象(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旧知复习提示:铁粉的颗粒比较小,与空气接触较为充分,能否在空气中就可以直接与氧气反应。
为了让粉末充分燃烧,可将粉末撒在酒精灯火焰上,观察。
聆听、思考思维延伸,灵活引用实验验证实验2:教师演示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观察是否有火星四射现象。
指导大家完成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请大家注意药品的取用原则和正确的取用方法。
实验3:进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并记录实验现象。
动手操作,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在实验中体化学的神奇,通过多角度、多形式评价起到激励作用,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小结出通过上面的探究验证了暖宝宝里有什么物质?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得出正确结论。
拓展应用贴暖宝宝的部位现在有什么感觉?发热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暖宝宝中的有效成分是铁,它为什么能够发热呢?学生猜测得到热量的一般方法有哪些?暖宝宝成分及发热原理的探究学情分析初中化学课程现已进入总复习阶段,学生在学习了有关铁的性质、碳及二氧化碳检验方法、有关盐等知识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班学生整体水平不错,有较好的探究欲望,思维敏捷。
一、学习状态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尚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比较出色,有较好的思维能力,但也有部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极不理想。
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动手实验好奇心重而操作能力不足。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方法上加以引导。
二、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上化学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有些学生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
三、解决方案及实施计划1、“向课堂要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2、注重开发性地使用教材,在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
3、注重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
本堂课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让化学走向了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实验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大部分有良好的观察习惯,但是对于实验现象的总结归纳尚待提高。
《暖宝宝成分及发热原理的探究》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不局限在一章或者一节。
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范围有:教材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碳和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十一单元盐中氯离子的鉴定方法等知识。
2、本节主要内容:暖宝宝的成分和发热原理的探究。
3、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方案,利用铁的化学性质验证铁的存在,能够描述现象并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暖宝宝的发热原理。
测评练习由于本节课的特殊性,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简单的实验探究过程,因此我布置以下两个练习课本和生活实际的测评练习:1.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硬水里有哪些离子?说出实验方案,现象,得出结论)2.利用学过的知识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
(请设计实验方案,说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暖宝宝成分及发热原路的研究教学课后反思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育学科。
化学实验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现象、获得化学知识经验与技巧,还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节课意在把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本堂课设计新颖,从生活实际入手,环环相扣,得出结论。
问题具有启发性,层层深入,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厌倦。
结合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课前准备充分,实验仪器准备充分,药品充足,对于实验的基本注意事项强调到位。
上课过程流畅,师生配合良好,课堂气氛欢快明朗,没有出现化学小事故。
3.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紧跟老师节奏。
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好。
4.我在上课时语速稍快,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应该适当放缓速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部分知识的总结、提炼过程可以放给学生而不是自己急于总结给出结论。
5.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不合适的地方给以纠正即可。
实验过程应该适当延长,部分学生操作不熟悉,可能刚完成实验还没来得及观察、归纳和组织语言。
《暖宝宝成分及发热原理的探究》课标分析化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义务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活动室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及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时我注重以下几方面:(一)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本节课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不仅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感悟,引导学生在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化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
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
(四)积累实践经验,教学中结合本节内容,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过程。
(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在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忙于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不要急于求成,充分给于学生交流、思考的空间,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题学习力求达到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暖宝宝的主要成分以及在生活当中的作用,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暖宝宝的发热原理。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化学现象,增强探究欲望。
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用于创新等科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