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法考试题】

【税法考试题】

国际税法思考题资料整理1、国际税法产生、发展过程及主要研究问题。

2、重复(叠)征税的概念、区别及解决方法。

1、国际税法产生前提条件国际经济交往的大规模发展,收入国际化的普遍存在——经济基础所得税制度和一般财产税制度在国内税法中的普遍确立——法律条件国际税法正是为了适应协调在跨国征税对象上产生的国际税收分配关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发展过程1、萌芽阶段(19世纪中—19世纪末)1703年,最早的关税协调出现于英国和葡萄牙之间缔结的双边贸易协定1843-1845年,比利时、卢森堡、民德兰、法国相互之间关于税收一般问题的协定,是最早的税务行政协助协定1872年,瑞士和英国签订旨在解决继承税的双重税收协定,被认为是第一个国际重复征税协定1899年,奥地利与普鲁士之间签订第一个关于所得税方面的国际重复征税协定2、初创阶段(一战—二战期间)所得税制度在各国确立,重复征税现象更加普遍,各国开始积极展开双边税收协定的缔结。

仅1919-1929之间,双边税收协定即有58个之多,如捷克与德国(1921年)、捷克与奥地利(1922年)、英国与爱尔兰(1926年)等;而30-40年代就更多了,如瑞士与德国、瑞典与丹麦等,尤其是美国先后与法国、瑞典、加拿大、英国等签订双边协定。

引人关注的还有1922年4月6日,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签订了国际税收条约史上的第一个多边条约(虽然最后只有意大利和奥地利批准)。

国际组织开始直接参与国际税收问题的研究。

国际组织的努力1920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税收大会向当时的国际联盟提出采取行动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要求;1928年,国际联盟提出关于所得税协定范本的A、B、C三种模式,理论上赋予来源国充分的税收管辖权;1943年的“墨西哥草案”,采取对资本输入国有利的来源国课税原则;1946年的“伦敦草案”,对来源国的课税所得项目有所限制,但整体上与“墨西哥草案”相似。

3、形成和发展时期(二战后—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经济交往空前繁荣;税收主权增多;所得税制度普遍确立、税率大幅提高;国际逃避税现象愈益严重。

双边税收协定数量急剧增加80年代末,已生效双边税收协定2000多个,发展中国家占到一半以上。

国际税收协定日益趋向规范化,两个“范本”诞生多边税收条约得以发展北欧税收公约及安第斯组织、经互会的多边协定两个“范本”的诞生《关于对所得和资本双重征税协定草案》,称为《经合组织范本》或“OECD范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双重税收协定范本》,是为《联合国范本》或“UN范本”多边税收条约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冰岛北欧5国继1972年12月签订税务行政协助的多边条约之后,于1983年缔结了关于避免重复征税的北欧税收公约。

安第斯条约组织(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经互会也于70年代先后签订了多边税收协定。

4、国际税法的晚近发展(90年代后)各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际交易活动的税收征管;国际税收的协调与合作有了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国际组织展开对税收协定范本及其注释的经常性修订工作;国际组织在国际税收协调方面的努力与推进。

主要研究问题●国际税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税收管辖权理论研究●国际重复征税研究●国际逃税与国际避税研究●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研究●国际税务争议研究●中国涉外税收法律制度研究●国际税法基础理论●国际税收法制史学●国际税法制度学●比较国际税法学●国际税法边缘学●国际税法的调整范围和基本原则●居民税收管辖权的确认和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行使●跨国电子商务与国际税收制度●单一管辖权的可行性研究●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最佳方法选择●国际避税研究●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趋势●欧盟直接税协调●WTO对中国税制的影响●国际税务争议解决●跨国电子商务与国际税收制度电子商务对常设机构的挑战电子商务对跨国所得分类规则的混淆电子商务与国际避税●国际避税研究国际避税性质界定转让定价税制研究国际避税港及恶性税收竞争资本弱化避税研究反滥用税收协定研究●WTO对中国税制的影响税收无差别待遇与国民待遇制度涉外税收优惠与WTO反补贴税之研究●对非居民劳务所得的征税●税收饶让抵免制度研究●有害税收竞争研究2、国际重复(叠)征税的概念广义与狭义的国际重复征税法律意义与经济意义的国际重复征税国际重复征税与国际重叠征税国际重复征税的界定←法律性国际双重征税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在同一征税期内征收同一或类似种类的税。

(OECD)国际重叠征税的概念←国家重叠征税或称经济性国际双重征税、国际双层征税,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属于不同纳税人的来源于同一税源的课税对象在同一征税期内征税。

←广义的国际重复征税,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在相同时期内课征相同的或类似性质的税收。

(廖益新)国际重复征税与重叠征税的区别←产生的原因不同复:管辖权的直接冲突;叠:税制结构导致管辖权重叠。

←纳税主体不同复:同一纳税主体;叠:不同纳税主体。

←其他方面的诸多差异复:没有国内重复征税,有时只涉及自然人,而与公司无关;税种上可能只涉及同一税种。

叠:既有国内、又有国际重叠,涉及的纳税人中,至少有一个为公司。

税种上则有可能涉及不同税种。

解决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划分征税权免税法与抵免法、扣除法与减税法(一)免税法⏹免税法也称外国税收豁免(Foreign tax exemption),是指居住国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或财产免于征税。

⏹如果一国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或财产免于征税不附加任何条件,是为无条件免税或完全免税,这无异于仅实行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如果一国对本国居民纳税人来源于境外的、符合特定条件的所得或财产免税,是为有条件免税或部分免税。

免税的条件⏹给予免税的国外所得必须来自于课征与本国相似的所得税的国家,而对来自不征收所得税或税率很低的国际避税地的所得不给予免税;⏹享受免税的国外所得一般应为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分公司的利润或从参股比重达到一定比例的国外企业分得的股息、红利;⏹持有国外企业的股息还必须达到规定的最短期限。

(全额免税法和累进免税法)⏹全额免税法(Full exemption),指居住国在确定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及其适用税率时,完全不考虑应免予征税的国外所得部分。

其计算公式为:居住国应征所得税税额=居民的国内所得×适用税率⏹累进免税法(Exemption with progression)指居住国在确定纳税人的国内应税所得的适用税率时,将应免予征税的国外所得部分考虑进去,但对国外所得部分却不予实际征收。

其计算公式为:居住国应征所得税税额=居民的国内外总所得×适用税率×(国内所得/国内外总所得)(二)抵免法⏹抵免法,也称外国税收抵免(Foreign tax credit),指纳税人可将已在收入来源国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在应当向居住国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内扣除。

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居住国应征所得税税额=居民的跨国总所得×居住国所得税税率-允许抵免的已向来源国缴纳的所得税税款⏹抵免法可分为全额抵免法与限额抵免法。

而限额抵免法又分为综合抵免法、分国抵免法和分项抵免法。

(全额抵免法与限额抵免法)⏹全额抵免(Full credit)是指允许居民在境外实际缴纳的全部税额,从其在居住国以境内外全部所得的应纳税额中予以抵免,即使境外所得在境外缴纳的税额超过该笔所得应在本国缴纳的税额。

⏹限额抵免,又称普通抵免(Ordinary credit),是指居民纳税人在境外实际缴纳的税额,仅允许其抵免不超过该笔境外所得依居住国税率应纳税额(即抵免限额)的抵免。

(限额抵免)⏹抵免限额(Limitation on credit)即居住国允许跨国纳税人扣除其国外已纳税款的最大数额,一般为国外所得部分按居住国所得税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

即:⏹抵免限额=跨国总所得按居住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国外应税所得/跨国总所得)⏹实行限额抵免的理论根据在于:税收抵免的目的在于消除重复征税,抵免国没有义务用本国的财政收入去补贴外国税收。

规定外国税收抵免的最大限额,既可以达到避免重复征税的目的,又可以防止过量的国外税收抵免额造成对国内税收收入的不良影响。

(抵免限额的计算)⏹分国限额(Per country limitation),即分别对待本国居民从各个不同的国家取得的所得,一国一个抵免限额,不得互相抵补。

其计算公式为:分国限额=国内外全部应税所得按居住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某一外国的应税所得/国内外全部应税所得)⏹综合限额(Overall limitation),即将本国居民在国外所取得的全部所得当作一个整体计算抵免限额,各国共用一个限额。

其计算公式为:综合限额=国内外全部应税所得按居住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国外全部应税所得/国内外全部应税所得)⏹对跨国纳税人来说,分国限额与综合限额各有利弊。

当纳税人在高税率国和低税率国均有投资的情况下,综合限额优于分国限额;当纳税人在国外的投资,出现有的赢利,有的亏损时,分国限额则又优于综合限额。

(分项限额及其他)⏹此外,在某些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的国家,还有分项限额的抵免方法。

即将纳税人的国外所得按不同项目或类别分别计算抵免限额。

其计算公式为:⏹分项限额=国内外该项全部应纳税所得额按居住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国外某一专项应纳税所得额/国内外该项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分项限额与综合限额、分国限额相结合,又可分为分国不分项限额、分国分项限额和综合不分项限额、综合分项限额四种类型。

我国的税收实践中,对法人的国外税收抵免采用的是分国不分项限额,而对自然人的国外税收抵免则适用的是分国分项限额。

(三)扣除法与减税法⏹扣除法,是指居住国在对跨国纳税人征税时,允许本国居民将国外已纳税款视为一般费用支出从本国应纳税总所得中扣除。

其计算公式为:居住国应征所得税税额=(居民跨国总所得-国外已纳税额)×居住国适用税率⏹减税法,是居住国对于其本国居民来源于国外的所得进行征税时给予一定的减征照顾。

比如对应纳税额只征90%或85%等。

⏹扣除法与减税法,都是作为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辅助措施出现的,其防止重复征税的效果不如免税法与抵免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重复征税有所缓解。

各种方法比较⏹从效果而言,抵免法和免税法为主要方法;扣除法与减税法为辅助性方法。

⏹从方法而言,免税法和扣除法是减低应纳税所得额;抵免法和减税法是减少应纳税额。

⏹从公平而言,免税法追求来源国公平,利于资本输出;抵免法追求居住国公平,防止资本外逃。

⏹从防止避税而言,抵免法优于免税法;⏹从鼓励投资而言,免税法优于抵免法;⏹从财政而言,抵免法优于免税法;⏹从税务行政而言,免税法优于抵免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