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编号:SX/J-ZJ-28-2013上海市商业学校《语文》教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40分钟)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PPT展示:你能补全下面的成语吗文质(彬彬)(任重)道远杀身(成仁)专心(致志)(明察)秋毫见贤(思齐)这些成语源自我们上2个学期学习了的篇章《论语》与《孟子》。
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儒家的经典《大学》。
二、解题(约5分钟)1.解题“大学”一词包含三种意思:(1)指成人所受的教育,与“小学”相对而得名。
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称为“小学”,而把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称为“大学”。
(2)大人之学。
“大人”与“小人”相对而言,“大人”指贵族,“小人”指一般平民。
大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小人则没有。
(3)大觉。
“大觉”是佛教用语,有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
2.文化常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在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称为“四书”。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约30分钟)1.朗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我们采用“大学”的第一种解释“成人所受的教育”,与“小学”相对。
古人8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15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另一说为:《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亲民’,而民亲矣”。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亲民”二字与“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2.朗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懂得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3.朗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4.朗读: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5.朗读: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根本问题扰乱了,而把其他枝节问题治理了,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没有这样的事情!第二课时(40分钟)四、内容分析(约15钟)(一)第一段。
这段用三句话阐明《大学》的宗旨和原则,即显昭美德,革旧更新,达到理想境界,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纲”———三个纲领。
“明明德”中,关键是个“德”字。
作者认为,人的内心都有德性,而且这些德性都该是美好的、光彩照人的。
一定要把这些美德昭显出来,把固有的潜能尽量充分地发挥出来,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儒学的第一个纲领。
“在亲民”,“亲”,应当是“新”,“新民”的意思是“使民新”,促使天下百姓革旧更新,不断进取,促使人们在实践中革新不止,这是儒学的第二个纲领。
“止于至善”,“止”是达到的意思。
到达哪里“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最终到达理想的最美好的的境界,是第三个纲领。
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在客观实践中不断进取,目的是为了到达理想的境地。
有了这“三纲”,儒学经典的主要内容就大体掌握了。
(二)第二段。
《大学》中对修养的秩序特别重视,这一段里,作者提出了“本末”“终始”之序,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只要能知道和把握修养的先后次序,就能“近道”,也就是接近这《大学》的宗旨了。
修养、学习之序,由“止”开始,“定”“静”“安”“虑”,最后到“得”,这是一个过程,过程中包含了以上这些阶段。
“知止”,也就是明白了理想和目标是起点;目标明确了,才能“有定”,定下志向;有了明确的志向,才能内心宁静,不再三心二意;内心宁静了,才能泰然安稳,进入应有的精神状态;内心安稳了,行事才能思虑周祥;考虑周全而后才能有所“得”,有所获益,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完成所追求的目标。
(三)第三段。
这部分从理念上梳理修养的秩序,但它是一个反溯的顺序,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人要“明明德于天下”,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得先“治其国”,国都治不好,何谈天下于是,依此类推,就形成了“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八目”。
由大而小,由巨而细,由外而内,是理念上的探索,是思维逻辑上的推理活动。
注意:教学时,要对“八目”中的每“目”的含义分析理解清楚,如“齐家”,使家齐,实际上就是“治理家庭”的意思;“正心”是指端正自己的内心,心怎么“端正”呢不能望文生义,而要联系实际,认真思考精神活动正误的种种表现与倾向;至于“致知”,是使认识(知)达到(致)明确,达到的度,追求的境界,都要有具体、恰当的内容。
各“目”内涵明确了之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可忽视,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前者以后者为条件,不可逾越和紊乱,不了解这一点,思路就不清晰了。
(四)第四段。
这一段与上一段相反,是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上来梳理生成的秩序。
和上一段正好相反,它是从“物格”开始,接下来,“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这一秩序和过程是由小到大、由细到巨、由内到外的,是在理念的指导下,一个不间断的环环相扣的改造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的实践活动。
“八目”在上一段里是一组“动宾”词组,是一种设想和需求;这一段里,“八目”则成了一组“主谓”词组,目标达到了,意愿实现了,实践的努力有了收获。
总的来说,理念的秩序和实践的秩序是统一的,统一于具体的实践行动。
想指导了做,做的是想的,这才能顺当与和谐。
但从个人说,理念却具有对实践活动的相对优先性。
在作者看来,从天子到老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根本,任何人都不得例外。
(五)第五段。
这段可以视为这一章的总结,把这个根本纲要从现实意义、从历史经验教训上,再强调一遍。
这里的“本”很重要,“本”指的就是每个人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
“本乱”,是说根本败坏了、本性丧失了,那么,再想要“末治”,要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就根本不可能了。
“末治”,指的是“八目”中后面的几项目标,是人生企盼最终达到、实现的内容。
为了讲的更具体明确,作者又举例论证。
在人际关系上,对人厚薄是不同的、相对的,但原则却是明确的,不可能自相矛盾的。
你尊重的人,应当始终尊重;你蔑视的人,也应当始终蔑视。
这才算得上是非分明,态度公正。
倘若你对尊重的人同时又轻视,对蔑视的人有时反而去敬重,那不是神经紊乱了吗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总之,要修身养性,不断进取,就一定要守住“本”,忠于“道”,牢记“三纲”“八目”,在理念和实践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五、深入研究(约8分钟)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2.找出文中递进论述的语句并分析逻辑关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六、经典拓展(约10分钟)1.看图片,讲典故——曾子杀猪《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