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圣才出品】

第四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
4.1 复习笔记
一、金融体系
1.金融体系的内涵
金融体系是由金融机构和监管协调机构通过法律、经济习惯等在一定经济体制中形成的。

金融体系产生于经济体系,又相对独立发展,它能影响经济体系的发展及其结构。

一国的金融体系包含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体系、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等多个层次。

对于一个经济系统而言,金融体系必须是一个能自我平衡的体系,否则将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政治危机
2.金融体系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体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具体如下:
(1)按照国内和国际范围,分为国内金融体系、区域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

国内金融体系是一国的金融公司包括国外投资机构在国内的分支机构,在一国金融管理机制下的金融体系。

区域金融体系是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的有机结合,金融机构和监管协调组织互相交叉或共有,资本互相融通,金融有关的司法相似。

国际金融体系是由世界所有相互有金融联系的国家组成的系统,是多个区域金融体系的有机结合,在现代通讯网络和国际协议的支持下,为世界各国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2)按照供求关系,分为供求均衡性金融体系和供求非均衡性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均衡是指使人们对既定体系安排和体系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


融体系的非均衡是指人们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一种不满意状态,或不适应现行金融体系的发展,欲改变这一状况的状态。

(3)按照金融体制的不同,分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这种体系一般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会融机构、金融市场和中央银行等部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这种金融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资金的融通和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

3.金融机构体系
一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金融机构体系,主要包括存款型金融机构、契约型储蓄机构和投资型金融机构等。

(1)存款型金融机构
①商业银行;②储蓄银行;③信用社。

(2)契约型储蓄机构
①保险公司国②养老基金。

(3)投资型金融机构
①金融公司,它通过出售商业票据、发行股票或债券以及向商业银行借款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并向购买汽车、家具等大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或小型企业发放贷款。

②共同基金,又称投资基金,是一种间接的金融投资机构或工具。

共同基金通过发行股票或者权证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再以适度分散的组合方式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以获取收益。

③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其投资对象仅限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货币市场金融工具。

4.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
(1)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

金融体系能提供完成商品、服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和支付结算的方法.
(2)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

金融体系能为企业或家庭聚集或筹集资金,也能为企业或家庭重新有效分配资源。

聚集或筹集资金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完善的金融市场直接筹集,二是通过金融中介间接筹集。

(3)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的功能。

(4)管理风险的功能。

(5)提供信息的功能。

企业与家庭可以根据在金融市场上观察到的利率和资产价格,进行资产配置和消费、储蓄的决策。

利率和资产价格也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和融资的重要依据。

资产收益的波动率是现代金融理论中量化风险的基本指标,也是风险管理和战略性融资与投资决策的主要信息。

(6)改善激励的功能。

激励问题实际上是股份制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改善激励问题。

二、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与金融改革
1999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与金融改革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大一统”金融时期:1948~1979年
1948年12月1日,在合并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于1948年12月7日发行人民币,这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制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前苏联金融模式为改革方向,逐步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到1979年,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业务的“人一统”金融体制。

2.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93年
在金融体系变迁的起步阶段中,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实行了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体系的框架。

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体系。

(2)逐步开放搞活金融市场。

1979年后以开放搞活为目标的金融改革,必然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孕育和发展。

其中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建立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①实现了金融体系创新,确定了中央银行体系的法定地位。

②进行组织体系变迁,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组织机构。

③金融管理体系向市场化迈进。

④建立和发展金融市场体系。

3.金融改革调整与充实阶段:1993~1999年
这一轮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中央银行职能的转变。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对中国人民银行多年来实行的“稳定货币、发展经济”的双重政策目标的重大战略性突破。

同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控制信贷规模转向控制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

(2)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以现代商业银行作为国有独资银行的改革方向,是新一
轮银行改鼙的主要内容。

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先后建立,它既是国家政策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的强有力的工具,也是国有独资银行剥离政策性业务、专门从事商业性经营以有效配置资金和资源所需要的。

(3)外汇体制改革。

从1994年4月1日起,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外汇留成制、外汇上缴制和用汇计划审批,实行外汇指定银行对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

取消各省市外汇调剂中心,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同时期其他重要改革措施如下:
①1996年1月,全国银行同业拆借交易系统在上海正式联网,并按“自主自愿、平等互利、恪守信用、短期融通”的原则运行。

②1999年《证券法》的施行,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创造了一个可靠的法律基础,并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证券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③为了适应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迅速上升的趋势,1995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更名为地方性的商业银行。

④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我国金融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1.我国金融改革的成就
首先,加入WTO以来,我国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个方向上均取得了重大改革成果。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区域金融中心正在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越来越对金融市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业管制的逐步放开,农村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等新的
银行逐步出现,还出现了一批金融性控股集团。

第四,混业经营已经初露端倪,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促使金融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带动金融市场创新的发展加速。

第五,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第六,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第七,顺应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新的风险管理框架。

第八,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其资产总量占到我国银行体系全部资产的80%以上,存贷款业务量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造上市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1)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能够创造一个较好的激励机制,能够直接促进管理层的管理绩效。

(2)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可以增加银行资本的流动性,增强资本实力。

(3)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可以获得资金和再融资的渠道,提高资本充足率。

(4)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盟股市有助于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2.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体系结构不平衡
从金融资产的分布结构看,我国绝大部分金融资产都为银行所有,其中又以国有独资银行为主,使金融机构体系出现商业银行垄断的格局。

从金融机构体系的业务范围来看,它们的业务范围、业务运行方式都局限于传统金融领域,真正体现现代金融水平的金融机构十分短缺。

(2)现行市场结构不平衡
①市场结构不平衡。

我国目前只是初步建立了金融市场体系,包括存贷款市场、同业拆。

相关主题